热门文章> 中国现状的企业管理培训是怎样的? >

中国现状的企业管理培训是怎样的?

36氪企服点评小编
2021-10-19 21:05
287次阅读

      训练是唤醒对象的意识,洗脑是训练对象的盲从。所有煽动情绪追随、鼓励非理性狂热、引起感染性气场、适度贬损、嘲讽观众强化权威等手段都是常见的洗脑。企业实践者应该明白,任何学习最终都是自学;任何训练最终都是自治。下面就由小编为您介绍一下中国现状的企业管理培训是怎样的?

中国现状的企业管理培训是怎样的?中国现状的企业管理培训是怎样的?

      管理学诞生之初,咨询和培训便如影随形。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其正式身份就是咨询培训师;管理学体系的构建者法约尔在退休后,也把一腔热血献给了培训事业。如果了解管理学诞生时期泰罗的“赔钱赚吆喝”,法约尔在管理教育方面的宏伟设想与实践,就不难看出在管理学科诞生阶段,培训与学术的“亲密关系”。

      然而唇齿相依的同时,难免咬了舌头或者崩了牙齿。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管理学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学术与实践如何对接?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学者、咨询培训工作者、企业实践者之间的摩擦不断。这种摩擦在今日中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中国的管理学研究与实际需要的距离越来越大;而中国的管理培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天桥把式”和“江湖游医”。分析其中的来龙去脉既有利于管理学在中国的纵深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转型与变革。此类问题如何解决,是真正的管理学“前沿”。

     然而中国的问题不同于欧美。如果说西方是分工不同造成的问题,而在中国则是分裂造成的问题。如果说分工会产生隔阂,那么分裂则会催生大量的江湖游医。

      江湖化的管理学界 中国已经有了众多的商学院,有了数量庞大的管理学教授队伍,但教授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术,尤其是官方的考核指标和聘任标准方面—用中国数据验证西方理论,聚焦各类顶尖期刊和官方项目,在管理实践领域基本上没有影响。更重要的是,管理培训师几乎不看这些东西。所以,在西方通过咨询和培训能够进入企业的管理研究成果,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

     有人认为,中国的商学院也给企业提供了大量咨询服务。但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中国商学院能够给企业提供的咨询和培训,大量属于非管理性质的具体技术方案,以经济、会计、金融等内容居多,真正涉及管理的极少。而关于人力资源、领导力、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培训基本上不是商学院进行的。

      与此同时,中国大学教师的选留、考核、培养、晋升制度,导致中国管理学界很难形成真正的学术共同体。在大学教授中,既有从事真正的学术性研究的圈子,也有琢磨政策动向、揣摩文件和领导意图的圈子,不同“圈子”之间缺乏规范的学术交流,很难形成严格的学术对话,使学者队伍也出现了“江湖化”现象。某大学校长以网络语言讲演引起轰动就是一例。不可否认,演讲能力、亲民姿态确有必要性,但当一个大学校长以充满网络俚语和“段子”的讲演把毕业生送向社会的时候,只有煽情而没有对学术的敬畏,只有媚俗而没有厚重的教养,就有可能把大学变成说相声的天桥。单纯看口才和包袱逗哏,郭德纲要超过大多数的教授。这就给商学院的培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知识和思维训练,还是段子和相声娱乐?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西方理论大都“水土不服”。如何使普适性的管理学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境相结合,一直是困扰国内教授们的难题。一批学者一直在从事“中国式管理”(以曾仕强为代表)或“东方管理学”的研究,试图以西方式的科学方法解读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境,但这种努力尚未脱离学术轨道。

     同西方相比,中国未能形成管理学的学术共同体(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非学术化,跟风式的机会主义),培训缺乏学术支撑(学者和培训师两个群体之间断裂)。企业家的成长道路差异,使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难以渗透学术内容。这些问题,会对中国的管理培训带来比较长期的负面影响。

      中国管理培训的混乱是时代造成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卖方市场时期,无论如何强调产品质量,效果都很小。

      20世纪90年代转变为买方市场后,企业开始自觉关注产品质量。曾几何时,温州的劣质鞋销往全国各地,后来温州人自己焚烧销毁劣质鞋。没有他的原因,市场力量。如今,在企业从资源到管理的转型中,谁能走在管理培训的前列,谁就有可能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的中国现状的企业管理培训是怎样的?

[免责声明]

文章标题: 中国现状的企业管理培训是怎样的?

文章内容为网站编辑整理发布,仅供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沟通。发送邮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