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日益普及,舆论对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与传统媒体舆论的互动相结合,在舆论布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前提是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了解其发展规律,及时有效地做好网络舆论的研究和判断工作。下面就由小编为您介绍一下网络舆情的五大特点。
网络舆情的五大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与传统媒体舆情相比,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其特点既有基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平台的因素,又有当下网络管理尚未规范所提供给网民传播尺度的因素,两者相复合就形成了目前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透过网络舆情的外在特点,深入分析其内在的传播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变化,洞察网络舆论生成、爆发、持续和减弱的关节点和持续期,特别是影响其发生转折的舆论因子。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借助网络传播工具表达自身意见、观点和诉求所形成的新媒介舆论场,它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舆论场,也不同于现实社会交往中的口头舆论场,有着其自身的鲜明特点。从开放系统的视角对网络舆情整体及其相关因子加以分析,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即传播爆炸性、主体隐蔽性、信源模糊性、网民动员性、意见指向性和影响显著性,其中前四个方面主要是基于网络舆情系统的相关因子特点,而后两个方面则是侧重其整体特点分析。
一、传播爆炸性
网络舆情传播是指相关舆论信息在网络空间由点到面、由散到聚、由冷到热的过程,也就是随时间轴线的网上舆情信息动态变化过程。与传统媒体的舆情传播线性路径和圈层式受众覆盖不同,网络舆情传播呈现的是非线性的散播路径和交叉、重复、叠加式传播覆盖,具有传播爆炸性的特点。就好像是在网络空间上存在的一个个舆情信息地雷或炸弹,在一定条件下触发后,其信息传播能量可以瞬间得到释放,相关信息及其评论在网络空间上快速生成,并产生巨大的传播影响。
二、主体隐蔽性
在网络舆情传播中,与传统媒体具有明确的传播主体不同,网上传播主体则是模糊的,既可以明确,也可能不明确,主体隐蔽性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作用因子。匿名传播作为网络传播技术平台提供的一种机制,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支持,因为其可以摆脱现实社会关系下的压力,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自由的释放。不过这种自由释放也使得个体的网络言论和传播行为与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相脱离,在各种不良动机支配下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和消极影响。
同时,传播主体的隐蔽性也为人为制造网络舆情提供了条件,比如2009年7月间出现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12字的帖子迅速在网络莫名蹿红,短短两天的回复数达到300612,点击数达到76076170。这起“贾君鹏事件”就是由网络推手团队制造出的网络舆情。可见,传播主体的隐蔽性不仅给网络舆情本身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因子,使其发展趋向具有多变性、极端性和不确定性;而且人们对于网络舆情的研判也常常处于不确定状态,难以分辨哪些是网民客观性的诉求反映,哪些是网络推手策划的少数利益群体的诉求。
三、信源模糊性
网络传播中的信源较之传统媒体常常是模糊的,大体上有三种情形:一是只有信息内容而没有信息来源;二是道听途说,不给出明确的信息来源;三是虚拟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信息来源。正是由于网络信源的模糊性,才使得人们对于网络空间传播的信息内容持较低的信任度。但是,如果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不能够得到权威信源的及时印证或澄清,或是被封堵或删除手段所控制,人们反而会转向半信半疑,在一些社会心理的作用下甚至持宁信其有的态度,并引起网络舆论的热议。特别是在受众普遍存在的猎奇心理作用下,对于某一问题或疑惑在没有权威信源披露准确信息的情况下,任何模糊信源的信息内容都可以成为受众的答案。这实际上为模糊信源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受众基础。在目前的网络传播机制下,信源模糊的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仍会长期存在下去。要解决其造成的传播影响,只能通过权威信源的网络发布与回应加以解决。
四、网民动员性
网络舆情的传播离不开网民的积极参与,通过相关评论和意见表达,使网络舆情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增加内容,放大传播效果。网络舆论之所以被迅速放大,除了网络传播平台自身的技术特性外,与网民的意见参与密切关联。从舆论发生的机理上分析,仅仅是某一信息的传播是无法构成舆论的,必须有公众意见的表达,以及公众意见本身的碰撞。只有人们在关注某一主题信息内容的同时,对该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形成公众观点群或意见场,这时才能称之为公共舆论。 网络舆情传播既可以将舆情信息内容本身及其被关注的程度(浏览量)一同传播开来,又能够将网民意见、评论及其意见量(发帖或跟帖量)加以传播;同时,每一个浏览者或发帖人都能够在网上即时看到自己的关注和意见参与情况所引起的网络舆情变化,也就是自身行为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由于这种因自身行为而引起的网络舆情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个体带来一种满足感或成就感,会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来,见证自身对公共舆论的作用。因此,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网民动员性的特点。加之,网络舆情所蕴涵的利益诉求还会直接产生一些社会群体的共鸣,更加推动了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意见的形成,加入到网络舆论的关注和评论队伍中来。网民动员性在舆情发展中具有类似“滚雪球”效应,一方面参与的人越多,雪球就会越滚越快、越滚越大;另一方面雪球越大,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予以关注,并参与进来。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必须充分重视网民动员性的特点,对舆情发展趋势作出估计。
五、影响显著性
随着网络媒体受众的普及,其自身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也在不断深化,网络舆情已逐步发展为整个媒体舆情,对社会公共舆论施加影响。
形成这种舆情传播格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网络舆论自身需要传统媒体给予认可,以增加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权威性,并将传统媒体的介入情况再现到网络上来,实现网络舆情传播影响的倍增与放大;
二是传统媒体也需要借助网络媒体覆盖广、受众多、传播快的优势,吸引受众、拓展信源、增强时效,体现自身的话语权威和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受众的忠诚度。所以,在两者互动共赢作用的推动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过程中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网络舆论影响力不断得到显现和提升。
此外,网络舆情还可以制造出“民意”效应,即通过体现和传播网民的关注度和意见参与的动态情况,呈现对相关问题的舆情热度,反映出一定的民意诉求。而这种民意诉求本身又可以作为舆论内容被传播和放大,进一步增强网络舆情的影响。对于网络舆情影响的评估要持审慎的态度,网络作为一个与现实相对的虚拟空间,其民意表达客观上也存在着虚拟性,即一方面部分网民形成的网络社群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不断放大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意见,排斥和挤压其他人的意见空间及其传播影响;另一方面,舆论传播的沉默螺旋效应也在网络舆情中充分显现,在部分人的意见借助网络力量无限放大的同时,“不愿意或不屑于参与讨论的读者和受众,则自然而然地被排斥在网络民意之外”。因此,在认识网络舆情传播影响显著性特点的基础上,要学会构建和完善网络舆论的平衡机制,引导和促进网络舆情客观地反映公众意见和诉求,使之与现实社会舆论相统一。
总之,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才能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科学建立舆情研究判断体系和制度,准确分析网络舆情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趋势。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的网络舆情的五大特点。
[免责声明]
文章标题: 网络舆情的五大特点
文章内容为网站编辑整理发布,仅供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沟通。发送邮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