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行集团董事长兼CEO、汇银智慧社区(HK01280)董事会主席、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联席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常务理事袁柏贤
近年来,人们站在“消费升级与降级”的队列中各自为营、争相博弈,一部分人认为,涪陵榨菜利润猛增、中国方便面止跌回升、啤酒和二锅头替代了星巴克……这些摆在案头上的证据,无一不验证了“消费降级”的推断;然而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恩格尔系数连年下降,已由60%降至30%,光这一条数据就足以证实“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各种评论五花八门,我们暂不讨论孰胜孰负,屏蔽噪音,单说透过这一场“口水仗”,我们所触达的一个信号是:大消费时代的来临。
站在大消费的赛道上,企业如何洞察市场,在不确定中寻找相对确定的机会,进行产业布局,壮大自身实力,乃至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呢?对此,圣行集团董事长兼CEO、汇银智慧社区(HK01280)董事会主席、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联席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常务理事袁柏贤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说到大消费,与之随行的新消费产业就不得不提。据袁柏贤观察,对于内需市场来说,作为整个大消费产业链条上一环的新消费是大势所趋,它不仅囊括了各种体验业态和服务在内的消费,而且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机会也更多。
早在新消费浪潮初起之时,袁柏贤用了3 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香港主板上市汇银智慧社区的投资并购,尽管汇银智慧社区属于市值偏小的上市公司,目前市值为11.5亿,但作为社区生活服务电子商务运营商,它为社区消费者提供线上线下智慧生活服务,还搭载了新型消费模式以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如此布局与袁柏贤12年间先后从事IT、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所积累的创业经验是分不开的。在袁柏贤看来,新消费是大势所趋,目前虽未大成,但也“五脏俱全”,渐成体系,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未来将极具发展潜力。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高达36.6万亿元,但网上零售额为7.18万亿元,占比不足两成,也就是说,尽管网购已被消费者广泛认可,但更多的购买活动仍然是通过线下来完成的。”袁柏贤说道。再加上,在“新消费”初露头角之际,国务院办公厅便随即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对实体零售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方式、实现跨界融合、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及效率作出一系列部署,释放出足够的政策红利。此外,当前新消费所具备的市场结构也足够优越,它既不是地域性生意,市场覆盖范围广,又具备相对完整的商业系统,且属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无边界商业,几乎没有行业限制,拥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传统的消费企业都纷纷开始进行改造探索,布局新业态,电商和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向新领域转战,新消费风起云涌。袁柏贤表示,当前围绕消费者的体验,企业在经过两年的肆意成长后,已经渐为稳固,自成一定的章法和体系,如今大致可分为中大型卖场、便利店、无人零售三类商业模式,且市场的竞争格局渐渐明朗,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升级,传统消费被赋予了新的活力与价值。袁柏贤也特别强调,在新消费迅速扩张过程中所伴随的阵痛是难以避免的,速度和质量的平衡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得以实现的。
智能便利店的运营模式
未来,在新技术的加持助推下,新消费还将释放出更多的市场潜力。众所周知,新消费需要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研发力来更好的服务消费者,而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带动下,人工智能、无人仓储、人脸识别等技术日臻成熟,不断驱动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最大化的满足着人们的需求。新技术不仅为新消费提供了得以实现的基础支撑,带动新消费向更好更宽阔的方向成长,还促使市场释放出更大的红利,给了新消费更为广阔的利用空间和更多的机会。“诸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原来的单纯生产力工具转变为创新工具,改变新消费的每一个价值链环节,赋予市场更多的活力。”袁柏贤举例分析道:“在新消费的数字化门店改造中,会员系统、支付、库存、营销、物流及供应链的一体化的实现,还有以黑科技驱动而生的无人店,进店、选货、支付、离开/配送,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有趣的体验与变化,而这些智慧的背后,正是新技术在扮演着“助跑者”的角色。随着5G时代的到来,加之数据开放,中国AI的快速腾飞,新技术将走入快车道的年代,与之密切相关的新消费产业在支付、硬件、数据、算法乃至系统端也将有长足进步,新消费的奔跑速度也会更加迅捷,将来的变革可能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借用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于新消费,则是技术有多发达,市场就有多广阔。“
袁柏贤表示,“依现状来看,新消费的发展虽为期不长,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无数商机有待挖掘,未来大有可为。汇银智慧社区前两年就已经布局新消费,将触点伸入这片蓝海,本身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虽然转型期可能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育的成熟,未来的收益空间是值得期待的。”
大消费时代下,中国消费需求正在向房地产、汽车和医疗保健“新三大件”转移,发生着实质性的转变,而专注“颜值经济”的新医美行业自然备受市场青睐。
自2010年以来,医美行业就散发出了勃勃生机,近五年来更是保持着每年20%-30%的平均增速,强势扩张市场,并成长升级为“新医美”。袁柏贤表示,目前在新医美领域,随着创业环境的逐渐成熟,民营机构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渐渐成为主导中国医美市场的中坚力量,并呈现出精细化的特点,大中型医美机构也处于转型之中,大型机构与小型诊所并存,有差异有互补。政策方面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逐渐放开政策,加之医美保险的落地,使新医美的发展开始有据可依,正规而有序。
当前,在新医美领域,袁柏贤已在全国各地布局十余家,以产融结合、产学结合、产研结合、互联网+大健康战略等多条路径,发展智慧型新医美服务。在他看来,新医美的市场活力已经被激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单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从“衣食住行”向“医养育乐”的过渡转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丰富,特别是对美的追求,愈加看重;中国人均GDP已超8000美元,医美需求必然会进一步释放;消费群体结构在发生巨大变迁,80、90后甚至00后大量涌入市场,4.16亿的庞大群体,正在成为新医美的消费主力。有钱、有人、有需求,这已经是市场发展的最好养分。而且据统计,与成熟的医美市场相比,中国的医美人口渗透率还不到2%,有预测称“到2020年,中国的医美市场规模将突破4600亿元”,可见新医美市场的潜力巨大。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新医美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最为突出的就是新技术的加盟。”袁柏贤特别强调道。一方面像中胚层、再生医学、深层微针、线性微整、修护医美等年轻化的新技术和新仪器成为行业主流,为新医美的创新与进步加足马达;另一方面,结合大数据、人脸识别、AI等黑科技,新医美试图为用户打造全新的体验,同时串联产业链上下游,变成网状的结构,甚至是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形成产业互联网。“举个例子,消费者在以往依次接触的可能只有营销人员、咨询师、医生、药品和设备、术后护理,这是一条线性的流程,但在产业互联网形成后,消费者可随时触达各个环节,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袁柏贤说道。
中国万亿级的新医美市场正在徐徐打开,如果“传统医美、全渠道、新技术、O2O平台、数据化、新型体验店、新金融”等众多版块真的连接到一起,成为有粘性、互动、有趣的社群,甚至是产业生态时,那么新医美的市场空间又该是怎样的巨大?说到此,袁柏贤不无感慨。
思考三:布局新教育
“之前我们提到,大消费时代下,我国目前的居民消费需求从‘衣食住行’向‘医养育乐’上过渡转变,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由生存型消费向更高级别的发展型消费转变。”那么什么是发展型消费呢?在这里袁柏贤解读为: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而进行的消费,比如接受教育、培训等。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开始明白在大消费时代布局新教育产业的意义。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消费品市场总量一直在扩大,消费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调整,人们在教育方面的人均支出也有较快增长,但是教育产业的发展依然受到诸多瓶颈的限制。袁柏贤凭借自身在中小企业线下教育培训方面,将近五年的布局经验分析道:首先就是场地限制问题。场地规模导致流量入口的狭窄与收缩,使行业天花板一触即达。其次,是边际成本问题。如何提质增效、将用户价值最大化?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还有培训受众的局限性。面向的受众人群是相对固定的,这会制约行业规模的拓展,如何突破瓶颈、成功“破圈”成为行业性难题。
拿知识付费来说,这种新教育模式的涌现就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教育模式的进步。它让学习变得更便捷、更简单,也自然延伸出了更多的产业融合。“小层面来说,比如教育与社交传播的结合、与商家的结合以及其他生态版块的融合;大层面来说就是产业与产业的跨界融合,比如‘育产融生态商业模式’。”袁柏贤分析道。这种模式上的创新,实现了产业循环与价值提升的双重目的。
此外,新教育最大的“新意”在于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互联网+教育,不仅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直接在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教师角色等方面引发教育的重大改变,展现出新的价值。最重要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语音识别、大数据、AI、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元素的突破,渐渐形成全面而精准的数据支撑,架构在新技术上的新教育,能够构建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和数据化的教学体系,来提升教学质量与满意度。例如,提供完善的内容呈现形式、助力构建更丰富的学习场景、通过数据赋能提升传播效率,将来甚至能够提供个性化教育定制服务等等。这样的发展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袁柏贤认为:“以‘求异’的思维去提升‘求变’的能力,这也符合当下‘以人为本’的核心思维。我们要主动抓住技术和创新带来的变革,惟其如此,新教育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