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迅雷程浩:只做技术服务商死路一条,形成壁垒要做纵深“全栈” >

迅雷程浩:只做技术服务商死路一条,形成壁垒要做纵深“全栈”

转载时间:2022.03.31(原文发布时间:2017.09.21)
4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4次

程浩是少有亲自趟遍了创业深坑的投资人。这源于他的两重身份,迅雷创始人,以及专注于技术领域的投资人。

从2003年创立迅雷至今,他先后亲历了互联网寒冬,中国互联网创业爆发潮、2008年金融危机、移动互联网投资热……

在以5年为一轮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圈,迅雷已经度过了三个周期。这家“老牌”下载工具公司走过的路一言难尽。一度有机会成为10亿美金公司,却因为危机意识不够,接连错过了浏览器、应用商店的风口和直播的最佳入局时间。而最近几年也摸准CDN市场,闷声发财。

迅雷在程浩身上留下的13年,是从0到1,从1到10,以及从10到100的全程经历。

2014年迅雷上市后,程浩的日子相对清闲。然而爱折腾的本性不改,2016年1月底他离开迅雷,和厉伟、汪洋共同成立了专注天使和A轮的人民币基金,松禾远望。这又是一次创业,程浩给这次创业定了个目标:用十年时间,再造一个“红杉”。

如果说投资圈还有再诞生一个红杉的机会,程浩觉得就来自于新生的赛道——聚焦在人工智能。

一如2012年前后,整个投资圈的眼睛都盯在移动互联网上。诸如红杉资本、经纬、IDG等机构,因为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稳坐中国投资圈的一线投资人。

“对投资人而言,募投管退能力,怎么帮助被投企业,帮他们对接资源这都是战术。而战略层面,重要的是选对赛道。如果投的领域错了、整个行业没起来,再怎么抢先占位或创始人再聪明,都没用。” 他告诉36氪。

具体来说,程浩偏好四大领域:AI+车(自动驾驶及相关领域),AI+机器人,AI+金融,以及AI+企业服务。

因为做过创业者,程浩形容自己做投资有“创业者同理心”。比如基金行业有些条款,例如几年之内要能上市,否则有行使赎回权。在实际操作中,程浩往往会表现的很灵活。再比如,他排斥让创业者做对赌协议。

“对于早期项目而言,对赌让很多创业者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没有价值。因为所有的数据其实都很容易做。比如投资人考核用户数,你可以直接买积分墙,考核次日留存,我天天给你弹push。考核利润率,我搞自充值。”

程浩将人工智能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划分为“三驾马车”: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他认为,未来决出胜负的关键是数据。“就像10年前稀罕的iOS程序员现在满大街都是,未来算法的壁垒会越来越低;计算能力大家都能买;人才是可流通的,但数据不可流通,别人不会给你,所以数据是最关键的。对于BAT来讲,AI的应用场景是核心竞争力。百度为什么现在在AI这个领域领先?就是因为百度是做搜索的,搜索是天然的人工智能产品,百度那些科学家来的时候不是做无人车的,不是做智能音箱的,而是做搜索的排序算法的,是做凤巢的,这些都是基于机器学习,本质上都是人工智能产品。因为百度拥有丰富的AI场景,所以使得百度能够先人一步,当然,现在阿里和腾讯也在努力追赶,他们也不缺场景。”

对于AI创业者如何成为风口上独角兽,程浩有一番思考,以下为36氪与他的对话:

问:你看项目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最关注哪些问题?

程浩:我最关心5个问题:第一,是不是刚需;第二,这个市场是否足够大,以及它的趋势是不是往上走的;第三,怎么赚钱,或者如果天使阶段的项目,你需要回答怎么搞到用户/客户;第四,这件事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能做成?第五,这件事的核心壁垒、护城河在哪?护城河有几种可能性,最大的一种是网络效应,互联网大部分产品都是这样。也有可能是钢柱效应,比如企业服务产品,或许竞品比你还便宜20%,但你的客户已经用了你的就懒得换了,因为替换成本很高。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持续技术领先,就像大疆无人机。中国现在万众创新,任何一个赛道都很多竞争者,所以树立起你的竞争壁垒非常重要。

问:AI创业这一批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在运营公司和管理过程中,有哪些共性的特征?

程浩:AI创业这一波大部分都是技术型创业者,这跟互联网+创业者其实有很大区别,互联网+的那一拨很多都是互联网的老炮儿,类似于美团的王兴这类。AI这一波创始人无论是出身微软、百度还是刚毕业,普遍的问题就是此前都没创过业,甚至在公司里只是做技术,都没有管理过一个完整的业务线。对公司怎么从0到1,包括怎么招聘,怎么找合伙人……他们都比较欠缺经验,需要补课。

而技术人员的思维往往过于技术化。什么叫过于技术化?我举个例子。迅雷以前有个业务叫迅雷看看,当时我们做迅雷看看,最大的追求的是怎么把P2P最大效率地应用到点播,因为这项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因此甚至当时迅雷看看的负责人,给技术定的考核标准是P2P比例不能低于95%。

但这个考核方式其实不对。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保证用户最流畅的体验,例如最短的首缓冲时长,和最低的卡顿率。如果常规的HTTP传输能做的更好,就不应该用P2P,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在保证用户流畅度的前提下,才考虑使用P2P降低一些成本,我们以前的顺序完全反了,这就叫过于技术化的思维。其实用户不在乎你里面的技术怎么样,只关心有没有给我最好的体验。创业者正确的思维,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技术去解决问题,有时候更简单、更粗暴的方法,反而是更有效的方法。所以技术背景的创业者要有商业化思维,这点非常重要。

问:今年AI领域最热的切入口是智能音箱,甚至国内出现了“百箱大战”,你如何判断这种现象?

程浩: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其实在前几年比较热,这个领域获得了很多融资,但这个行业拿了融资却不好交作业。两个原因:一是智能家居感觉上还没那么刚需,其实智能家居这个词描述的不是很准确,互联网家居更准确一点,其实和智能没什么关系,起码过去是这样。第二个问题就是互通性。设想一个理想的场景:夏天我拿钥匙一开门,空调自动打开,窗户自动关闭。但在现实中,做锁、空调和窗户的公司不是同一家,协议没法打通,本身这个市场又很分散,不会一家独大,所以一直无法形成非常好的体验。

今年智能家居又开始有火的苗头,跟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有关系。因为亚马逊有足够大的影响力和销量,能够号召足够多的智能家居厂商遵从亚马逊的协议互通。对应到国内,我认为这块一定是BAT的赛道,因为这事的核心是要打造生态系统,小公司做不了。第三方肯定愿意跟销量大的公司合作,如果你是一个Start-up做生态系统,谁知道你明年还是否存在,我为什么要费劲去跟你做集成呢?当然,至于智能音箱到底是不是下一个入口,我觉得还没完全验证,至少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讲是这样,我也买了亚马逊的Echo。整体来讲,这块还需要时间,而BAT的心态是,只要这块有成为入口的潜力,我就得进,我可以冒这不是入口的风险。但不能说未来真是入口了,发现没我,所以起码我要先占位。

问:诸如音箱,都是巨头的赛道,那么AI领域创业公司如何寻找市场切入点?

程浩: AI投资分三层,最底层是基础架构,比如芯片、云计算、机器学习框架;中间层是Enabling Technology,我们简单叫做“支撑技术”吧,例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这些技术。对应到BAT就是百度大脑,他是一个开放平台,BAT不需要通过这个赚钱,它的目的是通过这个培养生态,然后通过云服务去赚钱,这就是百度的ABC战略(A是AI,B是大数据,C就是云计算)。这两层都是相对底层的技术,基本是巨头在搞。但这层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没有商业模式,你光靠提供SDK能赚多少钱?太容易被上下游挤压了,长期来讲成长空间有限。我们看的比较多的是第三层的创业者,叫“AI+”,也就是把底下两层应用到垂直领域。这个领域的好处是具有非常深的行业纵深。特别是能做全栈的公司,即有技术,同时也能够形成产品,卖给客户,并通过客户数据持续迭代算法。

问:在垂直行业,巨头也在通过开放平台的方式渗透行业,积累数据。那么创业公司怎样避开BAT的碾压,形成纵深的行业壁垒?

程浩:其实在垂直领域,BAT跟这些领域的传统公司比没有任何优势。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垂直纵深。

举个例子,现在创业者都扎堆做计算机视觉,在其中一个落地场景安防领域,有家市值近3000亿人民币的上市公司叫海康威视。百度大学之前请我做交流,他们提到百度要不要考虑安防这个领域,我说“千万别”。即使百度的算法比海康好一点,但这个优势基本忽略不计。几点原因:1、这不是关键性应用,差一两个百分点无所谓,不像无人车,99%和99.9%的可靠性是十倍的差距,所以百度技术好一点产生的价值有限。 2、海康自己生产摄像头,软硬件一体化有优势,就像苹果一样。3、海康在安防系统有很多年积累的数据,百度没有。4、海康威视为了打入公安系统市场,给公安做了很多诸如警务云的基础IT设施,这东西根本不赚钱,但好处却是形成壁垒。因为当底层的云是海康做的,上面插什么垂直应用或者算法,兼容性如何,还不是海康说了算?5、安防的客户是政府,不是商业化客户,所以这里面需要大量的人脉积累,百度一时半会很难积累起来。

这是安防,再比如医疗领域,核心是能够拿到大量、准确的被标注的数据,这其实很不容易,BAT过去在这块也没积累,要想做也得一点一点从各科室往外扣数据,你如果有很强的行业关系,也许拿到这些数据更容易,这就是行业壁垒。

问:相对于国内,在硅谷从事to B业务的创业公司融资热度更高,你怎么看中国企业服务创业的前景?

程浩:美国to B市场已经很多年了,其中诞生出很多几十亿上百亿美金的公司,而中国to B企业级市场这几年才开始爆发,与美国市场的规模差了一到两个数量级。不过这是时间和量的问题,长期趋势我比较看好。因为在中国,企业服务具有长期增长的原动力:几个原因: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太快,以前的心态是,买一套系统10万,企业觉得我雇2个人好像也没有多贵,干脆雇两个人做就完了。

现在不是了,企业服务都用SaaS模式,例如一万块钱一个月,你招两个人2万块钱你还有四险一金。另一方面,老板是买单的那个人,原来复杂的PC他玩不转,所以你很难说服他买单。现在大家都用手机端APP,老板一下子就能看到每个人今天跑了多少单,他就更有付费意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现在新一代的老板比较重视降低管理成本,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不养那么多人了。

以前迅雷创业的时候,干了两年,人问我公司多少人了?我说只有20人,其实心里挺不好意思的。现在不一样的,我说我有100人,对方直接问你们到底干嘛的需要这么多人?大家都以美国whatsapp50多个人卖了190亿美金为典范。所以有现代企业经营意识的老板,更愿意把非核心的标准化程度高的后台业务外包出去,以降低公司的管理成本,从而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业务上。


或许你很难有机会与程浩面对面交谈,但在这里,你可以亲耳听听,浩哥怎么说。戳《精益商业13讲》,听浩哥讲述他16年的实战经验与迅雷曾迈过的那些“坑”。

迅雷程浩:只做技术服务商死路一条,形成壁垒要做纵深“全栈”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迅雷程浩:只做技术服务商死路一条,形成壁垒要做纵深“全栈”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