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一文说懂知识“生意”如何做? >

一文说懂知识“生意”如何做?

转载时间:2022.04.10(原文发布时间:2020.03.02)
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张文龙,36氪经授权发布。

当前,知识服务市场从喧嚣回归理性,两大趋势日渐凸显——其一,用户为“效果”付费已是毋庸置疑;其二,组织学习觉醒成为必然。

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建设加速了知识传播效率;人们对文化、技能等的学习需求也因生活水平而水涨船高;同时,企业对经营效益的追求,使其对知识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

一、明辨:知识付费VS知识服务

严格意义上说,“知识付费”与“知识服务”不能完全等同,两者存在些微差别。

知识付费 通常指用户为了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而购买课程或其他形态的知识产品。该过程遵循内容逻辑,多为图文、视音频、社群等碎片化形式,单向输出轻量化内容。知识服务 出品方为了让用户更好习得产品的内涵,或深度掌握某种技能,在提供付费类知识产品的基础上,连续性地提供结构化、体系化的专业教育服务来辅助学习。

1.知识服务市场的三种业态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知识服务行业生存策略指北》,当前市场上,除了原生于知识服务赛道的独立平台之外,还包括两类“跨界玩家”,分别以设立独立业务平台和内嵌知识服务模块的方式入局。

对独立平台而言,拓展多元业务形态、打造版权级品质内容,是其战略核心。经过多年沉淀,独立平台目前已形成规模化用户群,并积累了相当多的品牌信用,整体呈现出“良币驱逐劣币”的特征。得到、知乎、吴晓波频道、混沌大学等正是其中代表。

而跨界玩家中,早期主要以搭建内容类型广泛、服务形态较单一的知识服务平台居多,如百度知道、网易公开课等,它们在内容资源、技术、流量等方面亦不容小觑,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对独立平台形成了一定冲击。

到了后期,则集中涌现了一批基于主营业务进行垂直领域知识输出的玩家,如Keep、下厨房、马蜂窝等,广泛覆盖商业、求职、健康、母婴、美食、旅行等多个赛道,大大丰富了知识服务的业态。

未来,随着市场教育程度的提升,知识服务将逐步成为互联网面向用户端提供的基础服务的一环。

2.付费知识的三大共性

理论上而言,任何领域的经验智慧都可以被包装成产品进行推广,无非是看该领域的用户需求强弱(即付费意愿高低)。知识服务商也会评估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据此做决策。观察发现,受用户欢迎、被市场认可的付费知识,普遍具备以下三大共性特征。

①垂直化,适用性 

聚焦某一细分领域,对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有极高的适用性。

②结构化,系统性 

知识内容本身应呈现出完整的结构体系,前后之间需包含“是什么、如何做”的逻辑关系。

③以用户获得为中心 

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都必须以“用户获得”为中心,即通过“学”与一定频次的“练”,最终达成“习得”的结果(提升技能、获得晋升/加薪,或改善企业经营)。

CASE:知识服务的“笔记侠模式”

“笔记侠”是能量派旗下的新商业知识笔记共享社区(新媒体),以企业决策及管理层为目标用户。2019年,其兄弟品牌——“更新学堂”上线,主打在线音视频图文类学习服务(视频+思维导图+知识卡片),为用户带去更多模块化、可操作的新商业方法论。

在知识服务领域,笔记侠的实践主要是知识传播服务,更新学堂则为知识付费服务。

知识传播服务

知识传播服务主要依托“笔记侠”自媒体平台,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基于公众号订阅模式,在微信公众号上免费发布干货文章。与“速记”不同的是,笔记侠发布的文章都是经过梳理、萃取后的结构化内容,“道法术”俱全——即“讲清一个本质道理(道),拆成每一个方法步骤(法),同时附上实践案例(术)”。而这种打磨、过滤再输出的过程,正体现出“服务”的内涵。

二是将文字内容可视化,以图片为载体进行知识传播。例如2017年3月,笔记侠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思维导图”专栏,将干货文章转化为适合手机端浏览的竖屏思维导图或知识卡片,便于用户记忆、学习和复习。由于这些内容不同于泛娱乐资讯,而是严肃的商学知识,因此从用户获得感上来说,与付费类的知识产品基本一致。

知识付费服务

知识付费服务以“更新学堂”为主阵地,目前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即付费在线课程,为标准的视音频产品,单向输出给用户(用户听课自学,只能在课程评论区留言反馈,交互较少)。

第二阶段:提供在线社群服务,结合视音频课程内容,为用户设置各场景下的“作业”,以学以致用为特征(将课程中的商学方法论应用于企业,并展开社群研讨,产生多向交互)。

第三阶段:主要以“线上社群+线下面授”的形式进行——线上为体系化学习,线下为主题式深度研讨。

第四阶段:目前正在前期准备中,计划打造成“线上社群学习+线下主题课程+企业参访游学”的模式。

例如,2019年6月,更新学堂与高山大学(GASA)共同推出了“科学商业年度课(线上课)”,以高山大学3年期的线下课为基础,打造出超过320节在线视频课程,囊括30余位全球知名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了配套庞大的课程体量,更新学堂又增加了超过6次的线下学习服务,邀请到高山大学线下课导师、一线企业家、专业领域学者大咖等,实现了“线上学科学,练思维;线下学商业,练实战”的实效学习。

 二、慎思:用户需求导向的知识产品设计

如何借知识产品的设计拉动消费?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回到根源探寻。

人的消费行为因需求而产生,需求又有两大成因:

一类是“逃避苦难”,即所谓“痛点”,是由“欲望”(人们期待的理想结果)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

另一类是“走向幸福”,一般为了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文化修养,实现人的更高精神价值而产生。

有一部分知识产品会对用户痛点进行深刻描述,甚至过度描述,造成用户焦虑,从而激发需求感知,提升购买率。

根据笔记侠和更新学堂的实践经验,我们对用户的痛点及此类“焦虑”会保持克制,而是要求产品经理自问几个核心问题——我的产品是解决哪类人群、在哪种场景下的什么需求?如何确保我交付的知识产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做好用户甄选和需求判别,再来讨论“知识产品设计”才有据可依。

1.测量产品“净推荐值”

为了确保知识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真正解决他们在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可以从效果往回推演——NPS理论就是一个不错的工具。

NPS(Net Promoter Score,净推荐值)由弗雷德·赖克尔德(Fred Reichheld)于2003年首次提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从一项指标演化为一套用户经营的管理体系。借助这一理论,可以客观地“测量”出知识产品的用户忠诚度。

例如,面向相同人群推荐笔记本电脑时,推荐维度可能包括品牌、价格、质量、售后、运行速度、外观美感等多种性能,知识产品也是同样:

  • 每节课的获得感清晰吗?(知识点植入是否科学并容易被感知?是否符合用户的思维逻辑?)

  • 能否很好地落地应用并解决问题?

  • 案例丰富吗?能否被目标群体理解并灵活应用?

  • 课程中的“作业练习”是否贴近企业真实场景?

  • 产品的价格是否显著低于价值?

  • ……

这些都是影响知识产品净推荐值的关键要素。净推荐值越高,用户对产品的推荐意愿度就越高,产品也就越能被广泛接受,并通过转介绍、续费率、复购率等指标体现出来。

2.“90-20-8”培训法则的应用

美国培训界先驱鲍勃·派克(Bob Pike)曾提出一个经典理论,即“90-20-8”法则。他认为,成人能够保持认真听课并消化课程内容的时长为90分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只能维持20分钟,每8分钟就需要组织学员展开课堂讨论,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讲的时间都是基于线下学习。如果是视音频知识产品,人们使用它们的学习场景通常是通勤或嘈杂环境,当干扰因素提高后,势必将压缩上述时长。

也就是说,知识产品必须在20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吸引用户参与其中并展开思考,然后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小结。这里的20分钟就是一个重要知识的CPR,即“内容(Content)—参与(Participation)—回顾(Review)”循环(见图表1)。

一文说懂知识“生意”如何做?

图表1 知识的CPR循环

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便是遵循该法则的经典之作,在知识点获得感、性价比方面均得到了用户的广泛推荐。

3.“种子用户”与“内测”

用户趋向于为“效果”付费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企业管理者心中的学习“效果”究竟是什么?在什么场景下达到什么目的才算是好效果?是否有助于企业改善经营?这就需要对知识产品进行内测。

通常,这些新产品的第一波用户即为“种子用户”,他们对产品的功能迭代起到不小的作用,优秀的“种子用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调性,助推其传播并带来流量。

在知识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种子用户的感知如何?哪些部分有利于问题解决?哪些是他们相对无感的?只有厘清产品中备受认可的点或面,才能有针对性地深挖其特色和亮点,进而带来规模化用户的认可与推荐。

4.人类学习的五种形式

知识产品既然要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就必须了解人类学习的特点及方式。就像医生治病,同样是感冒,风寒感冒和病毒感冒的病理就大不相同,对症才能下药。

概括而言,人有五种学习方式,分别为听、说、写、看、做。

有人适合“听”,音频是他们最常用的学习产品;有人擅长“看”,通过阅读来掌握知识;有人则需要借助实践将知识或技能固化……无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感悟和存取。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实验训练室曾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用数字展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后的内容记忆程度。

从塔尖至基座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分别是:听讲—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讨论—50%、实践—75%、教授给他人—90%。在设计知识产品时,可以参考“学习金字塔”,作为设计有效性的依据。

5.知识服务“七字诀”

人有天生的惰性,极自律者毕竟是少数。因此,“督促”和“陪伴”成为学习中的两大关键要素,在设计、包装知识产品时,需要将其作为重点考虑——秉承“教、学、练、测、评、考、证”的知识服务“七字诀”,将“督促和陪伴、引导和激励”纳入产品交付的全过程,以效果为导向,确保用户真正“习得”,进而使知识服务的目的更易达成。

教、学、评:教学、点评属于学习服务范畴,其形式与深度丰富多样;

练、测:练习、测试属于学习管理范畴,保证用户的学习效果;

考、证:考试、授证一般在线下完成,是学习效果的外化手段。

 三、笃行:实干方能致远

当前,知识服务市场已趋向理性,这有利于我们更加冷静客观地思考未来。

1.两大趋势日渐凸显

其一,用户为“效果”付费是不争的事实,这要求知识产品满足学习者的文化精神需求,或职场技能需求。对于笔记侠和更新学堂而言,还有第三层要求,即改善企业的组织建设与经营成果。

其二,组织学习觉醒已成必然。笔者在2018年提出企业“六面体”学习模型(见图表2)——将组织形容为一个立方体,底部为使命、愿景、价值观、人才观等承载组织的根基,决定其业务布局与未来发展;顶部代表决策层的战略能力、格局和眼界,决定着企业能够触达的“高度”;四面是组织中各业务板块的专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和抗击打性。

一文说懂知识“生意”如何做?

图表2 企业“六面体”学习模型

在移动互联网繁荣发展带来学习多样性的今天,如果企业中的“六面”无法在“学习”一事上达成共识、同频共振(比如团队中的个体之间在学习速度、时长及效果方面出现较大差距),整个组织将会丧失合力,最终可能导致结构失衡、根基不稳。

基于此,更新学堂将课程开发体系划分为“识方向、识人、识钱”三类:

一是侧重于提升经营者的底层思维能力,便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尽可能做出正确决策;

二是组织变革类,侧重于提高企业的团队建设、管理效率等;

三是营销增长类,侧重于业务突破、业绩增长等。

2.三大举措促产业链整合

首先,明确统一目标,即“提升用户价值”,这是知识服务产业协同发力的初衷和前提。

其次,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应增强交互,提升相互协作效率,如共享数据资源和用户画像等,以明确用户需求;同时,加强与商学院、教育机构、专家教授的开放合作,提高用户的商学成果。

第三,提高用户在知识服务平台的LTV(生命周期总价值,即企业从用户所有的互动中得到的全部经济收益的总和)。对知识服务商而言,目标用户的分层一定是呈“漏斗型”——服务越“重”、收费越高、用户越准,因此,用户在平台生命周期内的价值贡献就显得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一文说懂知识“生意”如何做?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