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站在商业、技术与人文三叉路口的实体书店 >

站在商业、技术与人文三叉路口的实体书店

转载时间:2022.04.21(原文发布时间:2019.10.11)
118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18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作者 藏狐,36氪经授权发布。

呼朋引伴、逛街吃饭,是假期必不可少的体验之一。作为一个日渐沉稳,并且喜欢搞点文人墨客勾当的文字爱好者,现在总是会下意识地路过花团锦簇的服装、人声鼎沸的咖啡馆,拐进各大品牌书店的大门。

站在商业、技术与人文三叉路口的实体书店

不用费心观察就能发现,与2013-2014年大批民营书店倒闭的痛心疾首相比,如今大众目之所及的书店已经完全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大批连锁书店相继在二三线城市扩张,面积装潢服务陈列等等无不在无声地传达着三个字——我很阔。

实体书店,来到复苏的黄金时代了吗?

实体书店的倒掉与崛起

书店、花店、咖啡店,是文艺青年创业梦想的三个头号杀手。不过区别在于,与早已涌现出无数互联网颠覆者的鲜切花与咖啡市场相比,同样在转型中的书店,似乎还是传统品牌的天下。

纵观近几年崛起的实体书店品牌,拥有160家门店的西西弗,不断扩张的言又几,文青最爱的猫空,时尚品牌打造的方所等等,亦或是台湾的诚品,日本的鸢屋,美国的亚马逊,无不是在非网络时代就有了一定规模与拥趸。

很显然,实体书店有着与其他“小清新”同行们不同的发展历程与转型模式。

首先让我们回到现代实体书店的黄金时期。

伴随着1988年新华书店开始全面改革,过去只能隔着柜台看到图书封面的闭架消费宣告结束,开放式的实体书店开始迎来蓬勃发展。

站在商业、技术与人文三叉路口的实体书店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市面上除了新华书店这样大而全的书城,还出现了数万家各具特色的独立主体书店,其时,书店所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印记。去台本逛诚品,去南京找先锋,去杭州逛枫林晚,去上海看季风,北京有万圣和库布里克……此外,一些提供非图书消费的书吧,如“猫的天空之城”也开始冒头。

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时间来到2009年, 当当、京东等一批互联网平台开始线上销售图书,直接拉低了图书零售打折的水位,实体书店开启了一番生死存亡的挣扎浪潮。

同样的东西,更低的价格,不大的时间差,情怀党再热泪盈眶,也没必要跟高速成熟的电商体验和自己羞涩的钱包过不去。而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许多实体书店不得不“实体困局大潮”中引颈就戮、大量死亡,其中不乏风入松、光合作用这样的明星书店。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的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上海三联韬奋书店2011年全年销售1100万元、36.44万册书,所得利润36万元,其总经理曾感慨,每本书赚不到一块钱。

海外书店业也没能独善其身,那几年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书店销售额连续下滑,第二大连锁书店博德斯宣布破产,关闭了旗下的数百家门店。

时间的流逝终于让业内人士意识到,属于传统实体书店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消费者不到实体书店买书的意愿,已经不可逆转。重创之下,唯有断尾求生。

在强烈的求变求生动机下,部分先进分子的探索,为这一波实体书店的崛起奠定了基本商业模式。

变革潮中旧貌变新颜

如果今天走进一家书店,可能很少再见到坐在台阶上蹭书的人群,还有杂乱无章快要倾倒的陈列,恰恰相反,宽敞明亮的书店飘荡着蛋糕和咖啡的香气,才是这一届同学们熟悉的高颜值书店的样子。在大家都欣喜于书店的黄金期回归时,可以看到,这一波书店崛起,主要体现在三个特征:

1.文化空间化。

简单来说,就是书店不再是单纯卖书的场所,而是混业经营,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以书为主题,同时容纳拍照、餐饮、文创、兴趣活动等聚合的文化空间。根据《2018-2019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在排名前十的书店中,只有1家是只卖图书,占比仅为1.61%,绝大多数书店已经走向包括咖啡、文创文具等更多元品类经营。

站在商业、技术与人文三叉路口的实体书店

2.经营资本化。

新的商业模式给了书店讲故事的可能性。一方面,2016年开始国家开始大规模鼓励书店建设,推出了实体书店发展扶持基金,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等优惠相继落地。同时,许多互联网知识经济项目的实体化也吸引了商业资本的入局,比如“单向街”书店改名“单向空间”,获得了千万美元的风投;我本人也在景区看到了樊登读书会书店这样的“新物种”。在青岛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与京东的战略合作协议,就包含了联合开办线下书店的规划。因此,这一轮实体书店的复兴,与资本的助推不无关系。

3.品牌连锁化。

急于寻求体验转型的实体商城MALL,普遍需要引入娱乐、餐饮等非购物的优质城市休闲空间,书籍和阅读正好契合消费升级、人文追求的契机,得以在各线城市的高人流量MALL中全面开花。一批以西西弗、言几又、中信书店、猫的天空之城书店等为代表的实体书店连锁品牌迅速发展。同时,一批传统的商场连锁门店,如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服饰品牌例外、SKP商城等,都相继增设或创办了自己的品牌书店。

凡此种种,都进一步给了实体书店“燎原”和回归的可能。《2018-2019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开店数量最高的大型连锁书店,年度新增店铺数量达到100家以上。未来一两年,国内拥有百家以上店面的大型连锁书店数量很可能达到10家以上。实体书店已经来到了最好的时候吗?

实体书店的未来野望:再一次改变一座城市

想要得到问题的答案,显然不能只看那些高大敞亮、大把融资的连锁书店。当我们将目光转回到网络书店、新华书店与品牌连锁书店夹层中的民营书店,会发现这些“大多数”所面临的的生存局面依然令人忧心。

一方面,这些书店基本还在延续以卖书为主的商业模式,既无力抵抗互联网的冲击和亏损,又无力或不愿升级改造成大型商业资本的造物。等待它们的,或许仍是时代淘汰的巨轮。

而那些承载着城市新文化消费体验的书店,又是否高枕无忧呢?

不难发现,MALL形态的书店中,书籍更多起到的是引流的作用,反而是空间、文娱、饮品等的收入和利润,都在大幅度拉低书籍的营收比例。这也导致书店在图书品类、陈列上的体验开始出现同质化,往往紧盯畅销书、流量读物,这对于实体书店来说,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书是吸引人们走进门店的首要目的。如何在保持多元化经营的同时吸引读者,增加图书销售,对于书店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在商业与人文中的艰难平衡。

从这个角度看,说实体书店全面复苏,还为时尚早。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还有一些奇军在继续探索。比如北京发行集团前不久打造的新华生活+24小时无人智慧书店,是针对社区点位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让图书零售的能效与覆盖率有了新的想象。

站在商业、技术与人文三叉路口的实体书店

天猫图书与上海志达书店和杭州博库书城联合打造的“新零售”书店样板,除了流程自动化之外,通过个性化的算法推荐,向读者挖掘并推荐相关延伸书籍,以期进一步提升书店坪效。

在商业模式方面,书籍作为天然的兴趣聚合类产品,通过为电商引流并付费,也能为实体书店带来“零边际成本”的额外收入,提升利润率。比如当当就通过实体书店的强大客群基础来为电商平台引流,并将线上的销售和阅读大数据作为实体书店选品备货和陈列的依据。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业态是,在大型连锁书店日趋综合的趋势下,一些风格清晰、主打圈层人群或垂直社交的主题型书店开始崛起。北京面向女性群体的雨枫书店近年来就组织过书法、手工、音乐等各种与主题相关的活动与服务,未来健身书店组合进健身工作室和健身房,美食书店融合生鲜与烹饪培训,旅行书店连接出行咨询策划和旅行社,包括儿童、艺术、外语、科技、生活美学等等都有可能为连锁书找到更多以书籍/知识为载体的商业可能性。

现在是不是实体书店最好的时代?诚实的说,站在这个社会资本为书店业拼命补课的扩张阶段,我们很难认为一切是成熟而稳定的。但正如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总是会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如果留在现在,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尽如人意的。而我们所有人,都会在这些探索者的迷茫与坚持中,在这场山高路远的集体冒险中,收获良多。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站在商业、技术与人文三叉路口的实体书店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