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28日,第六届WISE大会——“WISE 2018新经济之王”如期而至。在这个不断变化、充满焦虑和不安、却又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一起见证着新经济之王的诞生。我们认为主要由科技创新和资本扩张所驱动增长的经济模型可以被认为是新经济,这个领域里有许多正在高速成长的,了不起的新经济公司。从任何角度来看,他们既颠覆了行业,也推动了行业发展,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11月27日,36氪WISE“新经济之王”峰会在北京举行,专注人脸识别领域的“技术派”旷视科技在峰会上算是妥妥的“理工男”。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CTO唐文斌在演讲中却表示,做技术的人不能只看技术,而要做成产品经理,因为所有的技术,只是做产品的一个手段,而产品是实现场景价值的手段,无论是技术、还是在线化、数字化都不直接带来实际价值。
唐文斌表示,很多公司在讲我们不是一个家XX公司而是一家AI公司,更好的解释是, 以AI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公司,技术最终要关注它能带来的价值,而非技术本身。
唐文斌举例称,旷视科技将天猫超市天津仓改造成的人机协作型仓库,今年双十一当天出了8万多的订单,整体的人效提升了44%。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这才是AI的价值所在。“机器人也好、算法也好,本质上都是帮助我们实现价值的手段。”
以下是演讲全文:
大家上午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旷视科技唐文斌,之前大家一直以为我是只做技术,但其实我已经从一个做技术的人慢慢变成一个PM。为什么一个做技术的人会逐渐做成PM呢?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清楚了企业的手段和目的,就像刚刚斯成讲的企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企业,你会发现企业数字化,任何的数据在线化都是手段,并不带来实际价值,但是你最后形成的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创新,这才是目的。其实我们看人工智能的企业,或者我们自己在做的各项人工智能产品,我们会发现做的所有技术本质上都是手段,你的所谓AI技术是为了做产品的一个手段,而你做的产品是实现场景价值的手段,这就是做技术的同学会就做成PM的原因。很多公司在讲我们不是一个家XX公司而是一家AI公司,其实旷视内部一直在讲我们不是一家AI公司,我们是一家以AI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公司,因为你最终需要去关注的是价值而不是技术本身。所以我们也在思考我们能创造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思考,我们发现旷视的技术和产品为实际应用场景带来的价值始终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体验”为核心。例如,原来我们在办理银行贷款业务的时候,必须要本人携带身份证去银行网点才能办理,但是在15年我们推出了FaceID在线身份验证的产品,我们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能够让大家在手机上做实名身份认证,我们希望这件事情不再需要你去到网点就可以在线上直接办理,这本质上是在降低成本。
第二个比如说我们在做的安防这类业务,我们通过AI技术赋能了城市里的各种摄像头,可以利用视频结构化为城市中的海量视频数据做实时分析,辅助城市管理者例如警务员进行嫌疑人员、丢失人员的查找,帮助整个警务的工作流程变得更加高效。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沉痛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们客户的故事。当时在某地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因为事件的严重性,警务人员要在72小时之内破获这个案件,当时负责这个案件的侦察大队的大队长为了尽快破案,连续72小时看视频寻找线索,72小时这位大队长一分钟都没睡觉,坚持工作72小时,非常不幸,他最后因为过度疲劳牺牲了。我觉得这个事情对我而言是非常震撼的。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必须用技术手段来辅助这些警务工作者,用智能化的AI设备和系统代替人力去做人员识别、视频素材分析,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个我想说,在前几年人工智能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旷视刚成立第二年,我们就做了一套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当时做这套系统很有意思,我们的想法只是为了显示作为一家牛逼的计算机视觉公司,我们要有不一样的开门方式。但当我们做完了这套门禁系统之后,越来越多的到访者都反馈说刷脸开门的体验和刷卡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在你走过去的那一刻门就可以自然打开,这种非配合式的开门方式颠覆了我们原本的体验。我们觉得这就是实现了AI技术的第三种价值——优化体验。所以我们现在回顾旷视成立以来所做的所有产品和业务,无非就是集中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优化体验这三件事情上。我们一直强调,公司的所有业务一定要回归本质、回归价值,而不是停留在技术和手段上。
说到这个,我想跟大家先讲一讲手段。旷视作为一家CV公司,我们的手段最早是做感知的部分,我们做的计算机视觉。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只做计算机视觉并不能呈现出最终的价值,这价值是需要靠后面的决策和行动来呈现的。比方说我们刚刚在讲安防业务场景,在一次案件侦查中,我们确定了某个人时一个逃犯,得有行动也就是你得出警把他抓了,才能算作案件的破获与完结。再比方说我们知道很多新零售的场景中,我们知道一位顾客进店之后拿起一瓶矿泉水看了看,但他最后却拿走了旁边的汽水,仅仅有这样的场景数据,是不足以帮助店家去提升坪效的,我们需要帮他制定决策体系辅助他做提升。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你做了决策之后,有一些场景可能需要某种方式的行动给这类场景带来改变。我们现在总结来看,从计算机视觉做感知开始,然后我们提升算法带来决策,最后我们希望以机器人的方式用行动来赋能这一个场景。目前其实很多人也都在讲机器人,比如说这个刀削面机器人,这也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类应用。第二个送餐机器人,它的价值也是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当然我觉得在不同的场景中其实大家需要更多地考虑这个场景的本质需求,比如以服务体验为核心的就餐场景,其实优化体验才是首位的。我记得在日本好像某个地方出了一家酒店是全是机器人的无人酒店,大家去试想一下你住一家无人酒店你会不会觉得很诡异?你在这里需要的东西是什么?还是需要最优质的体验,所以我觉得使用场景的本质需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想引用一个无人驾驶车去做出租车的运营问题。车辆运营必须考虑成本的问题,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场景下,大家思考一下,降低成本这件事真的成立吗?你买一辆林垦一百万,改装这一辆车一百万,这一辆出租车能用五年差不多,其实我们花70万买一辆宝马7X再用20万找一个优质的司机, 90万也能提供一样的体验,甚至从服务的角度来讲可以体验更好。所以我认为在一段时间内,在整个技术的成熟度以及成本不能大幅降低之前,robot drive这件事情我认为是不太靠谱的。论及不同的使用场景,大家都需要去思考在不同的场景下你的技术和产品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是否实现了降本增效和优化体验?
旷视今年在年初的时候收购了一家机器人公司,我们现在做的机器人就是要从价值倒推、从场景倒推,我到底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大概在3年前去了天猫超市的仓库,这仓库在天津的武清区,我们是冬天去,那个仓库大概有2万多平,2万多平的面积大家想象一下,意思就是所有的暖气和空调都是没有作用的,我们当时去的时候仓库里零下10度。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你吹着暖气在网上下的每一个订单都有一个人在帮你逛超市。他们研发了一个小车可以一次完成12个订单,即便如此,这些拣货员一天依然需要走30到40公里,大家试想一下他们在冬天零下十度的环境中每天走一个马拉松。所以这带来的情况就是人力成本和人员流失率的居高不下。大部分人不太愿意去干这么辛苦的活,那么针对这样的场景,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感知、决策、行动这样的一些方式去帮助这些场景更加高效,所以我们选择做机器人,我们希望在赋能机器之眼之外,用机器的腿解决行动的问题,用机器的手去解决抓取的问题,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产品组合去形成对这类场景的降本增效和体验优化。
其实最近很多人在提机器取代人类,作为从业者我认为在未来很长时间机器都无法取代人类,因为人是非常有自由度的,人能够做的事情非常多。现在机器处在逐步取代人类的重复性劳动过程中,所以我们在未来五到十年都会处在人机协作的环境中。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从整体的设计上,从操作流程、设备、整个操作体系去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人机协作带来效率最大化。
大家可以看到这就是三年前我们去看的天津仓库,我们花了半年的时间把它改造成半自动化的人机协作型仓库,我们在里面用了五百台AGV的机器人,也加入了机器臂以及其他一系列智能化设备。今年双十一,我们这个仓库在当天出了8万多的订单,整体的人效提升了44%。所以从这场景来看,我们的理念是用技术的方式去看场景,同时需要回归价值本身去思考我们的技术到底给这个场景带来了什么价值。机器人也好、算法也好,本质上都是帮助我们实现价值的手段。
其实旷视最早是做感知技术,感知之后需要做的是控制,我怎么样对机械臂做控制,当你能够控制很多机器人的时候,就需要思考怎么样去做整体的优化,能够让很多的机器人联动起来去完成场景的业务运转。最终从感知到控制到优化这三个手段整合下来才能够形成这样场景价值的闭环。从旷视现在来看机器人,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希望通过以上这样的一些手段实现场景的价值,实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优化体验,我们希望能够创造机器人网络的大脑,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想做的事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