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五年时间,我从小白成长为了 Facebook 设计师 >

五年时间,我从小白成长为了 Facebook 设计师

转载时间:2022.05.22(原文发布时间:2018.08.25)
14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49次

编者按:在群英荟萃的硅谷大型科技企业Facebook当设计师,应该是很多设计专业生的理想去处了吧。本文的作者毕业于UCSD的认知科学系,经过5年时间,完全从不搭边的专业、毫无实际设计经验,到进入Facebook设计团队。他总结了自己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或许他的经验,也能给正在努力想进入大公司当设计师的你带来启迪。本文编译自Medium的原题为“How I got to Facebook’s designteam”的文章。

五年时间,我从小白成长为了 Facebook 设计师

我的职业发展在5年实现了飞跃: 从零实战经验的企业软件设计师,到世界顶尖企业Facebook为几十亿人设计。

如果就用这么短短一句话概括五年来的职业变化,听起来很高大上,很励志。经过五年的努力后,我到了这个让人羡慕的岗位上。但是实际的旅程中,有时充满动力,有时踌躇不前,态度和行动都是个“一时一个样”。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既是为了自己回首过去,也是为了诚实地向任何有同样目标的、正在经历同样旅途的人分享一些经验。

在每个阶段的背后,我都会加上自己相应的行动(或者本不该采取的行动)。如果你也在那个阶段,或许可以为你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让你知道接下来可能需要做些什么。你可以看全文,也可以只看其中相应的部分。

职业阶段 第一阶:婴儿设计师

持续时间:2.5年

经验等级:初级

工作单位:Mitchell International

我的工作最早开始于2011年,在我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毕业之前的4个月就开始了。我毕业于认知科学系,在一家小型企业软件公司,Mitchell International,开始做设计实习生。我不是设计专业,但是一路“装”到了面试的最后一轮,最后他们雇佣我,只是觉得我有潜能。

我怎么说也是个完全的新手。相关的教育都在理论层面,了解的东西都很学术,根本不太实际。但是我的基础还不错,相关的术语也都懂。不过,实际的设计我得从零做起,所以我将这个阶段的设计师都叫做“婴儿设计师”。

我也很清楚,自己没有什么实打实的技能,所以在这个阶段,我的工作和生活哲学就是不断“改善“。当时的我对信息很“饥渴”,我读了很多关于设计的书;能参加的会议,我都参加;我也将这些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改善法是起源于丰田公司在生产、机械和商务管理中持续改进的管理法。已经在全球很多领域,如医疗、心理治疗、人寿、政府、银行和机构采用。当在商业中使用的时候,改善法可应用于所有运营流程,涉及从CEO到流水线工人的所有员工。也应用于所有流程,例如采购、物流、供应链等。

设计工具方面,我一般一个一个来,上手了之后,再学习下一个。Mitchell这家公司的做法是比较老派的,我的电脑就是Windows系统。当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这对于设计师而言,其实有很多限制。我那时候可以用的工具有Omnigraffle和Photoshop,还有Illustrator,以及一些Adobe工具。

我没有任何设计方面的经验,所以一开始接触Adobe套装的时候,简直和跟外星生命打交道没什么两样。而公司里也极度缺乏前端工程师,所以实际做出来的产品和设计的不太一样。我对前端的理解很缺乏,所以我没法跟工程师讨论后妥协,达成一致的意见,他们不同意时,我也无法反驳。

鉴于我在工作中的“改善”精神,和对自己不足的考虑,我参加了好几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拓展课程,学习网页开发和视觉设计。虽说上完课之后,我还没成为一个出色的视觉设计师,但是我至少能熟练地掌握工具的使用。在工程方面,我甚至能自己做些原型,做出已经可以投入使用的代码,这样,如果他们说我的设计不可能做到的话(因为他们不会做),我就自己做出来给他们看。

然后,不得不提到我的老板。当时的我真的非常幸运,遇到这位经理。现在,他还是我的朋友和导师。在这个阶段里,如果有一个你敬仰的目标人物,对你的职业发展会有很大的益处。你可以从自己的“导师”身上学到很多,“啊,原来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这么处理。”,“噢,这个批评方法是这么用。” 而且,我和老板之间的关系还比较特别,一开始他是我的同事(但是有几年工作经验),后来成了我的经理。直到现在,他这种特别的管理方式,也启发我考虑怎么当好一名设计经理。

但是,你的导师不一定是你的老板,甚至不一定是你的同事。关键是,你要找到自己渴望成为的目标人物,然后模仿他们,持续努力。最后,你不再是“装模作样”地学了,你就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虽说我刚开始设计工作的时候,没有任何经验,但是我在这两年半里学到的技能,已经足够我到大公司(当时我的脑子里,这就算很大的公司了)小试牛刀。

重点:

  1. 好好利用你在学校里的时间:在学校里,尽量让自己有更多的实际设计经验。当时我就吃了这方面的亏。但是幸好我在UCSD上学的时候,课程丰富改善了很多,而且学校请的教授不仅有来自学术界的,也有很多是行业内的精英。

  2. 不断“改善”自己:在刚开始的几年,设计方面的书能读就读,有行业会议能参加就参加(如果有入场费,可以自己给,或者公司出资)。这方面自学的知识、术语、以及结识的朋友,都会给你带来很大的价值,而且会不断累积。就算你没想那么多,这种“弄假直到成真”的心理暗示,会帮助你不断前进。至于哪些书值得读,网上有很多相关的推荐书单,我就不在此赘述了。

  3. 扩大你的技能集:这个策略很直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技能中有什么缺漏,或者团队中哪个方面有短板,你可以主动学习,这不但提高了团队整体的能力,自然也对你提升技能很有好处。线上课程和函授项目有很多,比如我上的大学拓展课程。你可以了解一下企业里有没有教育补贴项目,他们会补贴什么类型的项目等等。

  4. 找到导师:你是导师不一定非得是你的经理,也不一定是你的同事。你只要找一个自己敬、值得自己学习的人。然后,努力模仿他们。

职业阶段 第二阶:成为通才

持续时间:2.5年

经验等级:中级

工作单位:Intuit

不管哪个方面看,Intuit都算是大企业中的一员。它位于硅谷的中心地带,是一家大型企业,以设计为动力。Intuit的创始人,库克(Scott Cook)始终将设计看作是企业的优势。在公司创立伊始,他本人也是“Follow Me Home”做法的先锋人物。

五年时间,我从小白成长为了 Facebook 设计师

Intuit Inc.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跨国计算机软件公司,主要制作金融和退税相关的软件。 其较著名的产品包括Quicken、TurboTax和QuickBooks。

我觉得自己就是在这里慢慢修炼成了一名有竞争力的设计师。以前我只是企业软件设计,使用者只有几百几千人,而在Intuit,我的设计会冠上Intuit的名字,会有百万人、千万人使用。刚开始,我做的事用户体验的一个小板块,这个项目也就是后来的TurboTax Home。说实话,这是我觉得拿出手觉得自豪的第一个作品。

后来,我继续做TurboTax的功能,比如ExplainWhy™,还有TurboTax的iOS和Apple Watch应用。每做一个项目,我都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更有信心,觉得自己对于不确定性的把握、解决困难问题和发布好用的新功能和产品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

在此期间,我也有机会开始做自己工作和公司框架之外的工作。我当时的经理和其他朋友鼓励我向其他人展示我的作品。我试了试水,在网上发布里几篇短文,后来投入更多精力,甚至在设计会议上主讲自己的一个概念,情感设计的原则。

五年时间,我从小白成长为了 Facebook 设计师

一开始我有点紧张,所以找了同事兼朋友梅纳德(Jake Maynard)一起开展这个座谈会。后来,我在2015年的UXPA、SoCal UX Camp和圣地亚哥的体验设计见面会上,都是自己上台发言。我和梅纳德还受邀参加了西雅图的Zillow 发言系列。我们最后把自己发言的内容做成了一个线上课程,放在Skillshare上,大家都可以看。这些演讲除了帮助我克服在观众面前演讲的恐惧之外,我还磨练了自己讲故事的技能。随着我在这个领域不断的发展,我越来越认识到编故事、讲故事其实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

大约在同一个时段,我也开始接一些兼职的设计,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这都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是,一个机会抓住了之后,面前就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机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多。当然,一开始自己接项目只是因为项目本身很有趣,也能带来一些收益,但是现在回首,这些项目实际上让我在视觉设计方面的技艺更精进了。作为设计师,视觉设计方面我下的功夫一直不够。当时我工作的公司里,设计团队都是按照具体技能划分的: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动作设计师等等。你可以把他们统称为专家,他们都是专才。

但是,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他们都希望找“通才”。这时,你可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如果你只在这种把设计领域划分开的企业工作,那你可能没有机会去磨练你的技能;如果面前有个好机会,但是他们只要通才的话,你就会错失良机。很多人的意见是,做专才必做通才好,做得多不然做得专。但是我觉得,如果你想进某家公司,而他们想要的是通才,那你就得作通才。 如果你现在某些方面有短板的话,就尽快通过学习、练习来弥补。

这个阶段里,我做的一些项目极大地增加了我的信心,同时我提升了自己在视觉设计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公众演讲和讲故事的新技能。

重点:

  1. 找到自己的声音:首先你要问自己——我现在在做的项目里,有没有哪些别人会感兴趣的?或许是自己设计的过程,或者新的设计技巧和方法,或者是你做出的产品。找到自己的工作过程中特别的地方,然后写一些相关的内容。设计圈子里的人通常都很喜欢听有特色的故事,听技能相关的内容。如果你写的特别有趣的话,你可以把内容变成分享会用的演讲材料。最糟糕的结果,也不过是提交了被拒绝而已。

  2. 要么做专才,要么做通才:你想进什么样的公司?了解一下他们雇佣的流程。他们要找的是通才还是专才?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要求,想办法达到他们的标准。继续磨练自己的核心技能,或者扩大自己的技能集。如果你现在是设计方面的专才,你可以通过接一些兼职项目来做不同类型的设计工作,迫使自己接触其他类型的设计工作。

职业阶段 第三阶:快成功了,却患了“冒名顶替症候群”

持续时间:现正进行中

经验等级:中高级

工作单位:Facebook

五年时间,我从小白成长为了 Facebook 设计师

冒名顶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冒名顶替症候群,亦称为冒名顶替现象、骗子症候群(fraud syndrome),用以指称出现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种现象。患有冒名顶替症候群的人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他人识破自己其实是骗子这件事。他们坚信自己的成功并非源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凭藉着运气、良好的时机,或别人误以为他们能力很强、很聪明,才导致他们的成功。即使现实环境中的证据指明,他们确实具备优秀才能,他们还是认为自己只是骗子,不值得获得成功。

我觉得这个阶段,可以认为是“快成功了”。因为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进不到梦想中的大公司的。我真没想到,五年后,我真的来到了原来理想中的终点。得到现在这份工作,确实让我心情欣快,信心也大大增加。但是,收到工作邀约后不久,我就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他们要雇佣我?”

我很快就发现,这种想法,这种现象甚至有名字,“冒名顶替症候群”。有时候,你甚至会因此觉得喘不过气来,觉得身边的人会发现,其实你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出色,甚至自己根本就是“冒牌货”。我们设计部的副总Julie Zhuo还谈过这个问题。我敢说,我们很多人在终于实现自己的目标,来到自己期待已久的终点时,都会有这种感受。你总把自己的目标放在祭台世行,遥不可及,那你终于实现目标的时候,自然会有这种感受。再怎么远大的目标,到达了,也会渐渐变得平常。进了Facebook,也是一样工作罢了。只要你努力工作,拿出好的成果来,很快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到了这一步,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做设计团队的领导、或者管理人才这样的职业发展方向。当然,这样的想法也是我个人的想法,也有很多人觉得在团队中做贡献,就已经很开心了。就我自己来说,如果能当领导,我向来都不会躲进人群里。

自从我12岁以来,我就开始对做领导很有兴趣,我从童子军的“领导”开始做起;后来加入学生会,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代表自己的学院。我是自己兄弟会里的主席。现在我加入了一个圣地亚哥非盈利的设计师团队,每年召开会议的时候,我就作为主持。

但是,说起设计管理,我还是遭遇许多曲折。虽然我喜欢做年轻设计师的导师,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放下每天做产品设计的“匠心“。

最后,虽说在硅谷的大型科技企业工作,听起来就很激动人心,但是你可能发现,自己在这里做的事情,并没有让自己觉得真的开心。如果你跟我差不多的话,就会觉得自己不懂得感恩,或者觉得迷失,终于达到了梦想的终点,却还不满足。不过,在我细细”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分析之后,我发现,一路以来我都在做自己觉得有趣的项目,为有趣的企业效力。这一路以来,我一直没有停止思考,一直在找自己真正的兴趣点。

说实话,我还没有完全想明白。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也很期待每天与出色、努力又有爱心的同事一起工作,一起做一些“前无古人”的有突破性的创新项目。

重点:

  1. 克服“冒名顶替症候群”: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克服这种感受是需要时间的,同时也要拿出自己的工作成果来,向自己证明。

  2. 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道路、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你想继续做设计师,还是想做设计管理?想一想这两者各有什么优劣之处,哪个更让你感兴趣。

最后的最后,每个人发展道路都是不同的。对有些人来说,在硅谷的大型科技企业做产品设计,光是想想就已经兴奋得不行了。但是,这样的职业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走到这一步,我们都应该开始思考,接下来自己想做什么。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些启示和激励,尤其是那些正在同样道路上的设计师。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五年时间,我从小白成长为了 Facebook 设计师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在线作图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