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再聊一聊移动时代的网络社区 >

再聊一聊移动时代的网络社区

转载时间:2022.05.27(原文发布时间:2015.12.11)
158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58次

编者按:这篇文章通过对网络社区发展的历史回顾,来讨论社区在移动时代的未来。作者对“移动时代的社区没戏,是因为内容不容易贡献了”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并表达了自己看法。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乱槽之巅(luancaozhidian),作者朱峰。

最近讨论社区的文章比较多,看了一些之后,感觉似乎都没有把逻辑说明白,所以也凑个热闹,说说移动时代的网络社区。

讨论社区之前,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互联网本身的设计初衷是通信工具,而不是社交工具,更不是媒体。开始的ARPA网就是为了解决分布式通信的问题而设计的,目的只有一个——在任何情况下保持节点间的通信。早期上网的用户,绝大多数是为了拥有一个 Email 地址而去注册的,邮件列表、新闻组、论坛都是后期的事情了,而好玩的是,邮件列表实际上是所有论坛的鼻祖,而它在设计上,完全是 Email 的延展。

后来,由于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网络开始变得喧嚣热闹,而在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社区、论坛自然成了一个市集、一个可以从 Email 的一对一,变成多对多沟通的场合,如果想要把你的观点告诉尽可能多的人,选择发在人气比较高的网络社区,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而且是唯一的选择。优质的内容,反过来促进了沟通和交流,由此网络社区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网络社区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大家的上网方式基本都是基于PC的,发帖、跟帖没有输入、显示的瓶颈,所以通常大家都愿意多写一些,也愿意频繁的回帖、跟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撕逼和吵架在那个时候慢慢多了起来。而论坛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区越来越热闹,优质内容越来越不容易被发现和保存,论坛特殊的“圈子”属性,导致新人的文章写的再好,也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关注,而发出来的内容很多也会很快的沉底甚至因为各种原因丢失不见。

所以,这时候 Blog 适时的出现了,Blog 让内容生产进入了一个相对可控的状态,而 Trackback 、Pingback 等协议又把 Blog 互相连接了起来,所以这时候有很多内容生产者无论是自建还是加入某个平台,都开始把内容搬到了自己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整理和收集反馈的 Blog 上面。网络社区在此时进入了第一个下行周期,尽管依旧火爆,但可以明显察觉到内容质量的下降,而由于网民数量的自然增长以及背后的利益驱动,更多的搏出位、搏眼球的内容出现了,比如当年火爆一时的小月月事件。如果仔细想想,会发现论坛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喧嚣和更加圈子化和娱乐化,而不是优质内容的聚集地了,这就是所谓的 WEB2.0 时代。

在WEB2.0时代,还有一些网络社区过的比较好,一种是专业社区,比如 CSDN、JavaEye 等技术类社区,或者叫做垂直类社区,由于用户需求的相对固定和单一,加之内容生产的特殊性,所以过得还非常不错。另外一种是地方社区,基于人群的相对固定,区域性的话题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可以覆盖的缺口,过得也非常好,甚至诞生了诸如19楼、小鱼网这种可以称之为地方媒体的超级社区。

但是好景不长,微博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巨量的用户和短内容的形式,满足了很多网民的需求——快内容、快传播。短内容解决了内容贡献的瓶颈,不再需要长篇大论,由于汉字的特点,140个字足够写明白一件事了。但是不是由于微博出现,高质量的内容就变得少了?其实如果抛开微博表面的喧嚣你会看到,高质量内容依然存在,只是在那个时期变成了长微博,为啥作者宁愿把文字变成图片贴到微博?原因很简单,微博平台足够大,传播足够快。

有人把微博时代等同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实际上,是先有的微博,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是后来的事情了。140字的内容特点并非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而是内容贡献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嗯,所有拿微博去对标移动互联网的文章,都可以不用看了。

微博时代首先杀死的是地方社区,易于聚合和查找的短内容,更容易被发现和传播,比起论坛更能满足区域用户的需求,而 StackOverflow、SegmentFault 这类网站在形式上的创新,更是简单粗暴的打破了 CSDN 们的好梦——程序员们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想在论坛上问下某个bug如何解决。而剩下的,只有一些小众的、更加垂直的社区还过得不错,但也别打算做到更大规模了。比如 hi-pda,比如 102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互动的方式和可能性变的更多,坐在电脑前的时间少了,内容贡献更偏向点赞这样的轻量级互动,以及贴图、自拍这样的低门槛内容,写字是不被移动互联网鼓励的,微信朋友圈甚至有意识的避免用户只写字、不贴图。但反过来看的话,优质内容此时变成了更加稀缺的“产品”,虽然移动状态下打字很难,但阅读却很容易,应运而生的微信公众号恰巧满足了这个需求,让真正高质量的内容找到了读者。所以我们看到当年的名博、大V们又纷纷开了公众号来布道。

纵观整个互联网及互联网内容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平台(无论是论坛还是Blog还是微博还是微信)永远是围绕着内容在变化的,而稀缺的、高质量的内容永远倾向选择一个更容易展现、变现的平台。

所以,我们在讨论社区时,一定要同时看内容的脚步是在往哪里走。如果说移动时代的社区没戏,是因为内容不容易贡献了,我觉得这个逻辑是错的。历史告诉我们,社区和平台是因内容而生的,而不是内容产生了社区,这个关系一定要首先搞清楚。

最近很喜欢讲顺势而为这四个字,拥抱变化,尤其是拥抱来自用户选择的变化,是互联网从业者必备的心态,既然用户愿意写140个字的微博,就不要逼他们写上千字的网贴,有抱怨的工夫,不如坐下来想想怎么把这140字做好。更何况并不是没人愿意写长篇大论了,而是写长篇大论的人去选择他们认为更好的平台去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应该是围绕高质量内容而存在的,社交是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搭一个论坛来让内容找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注:可以对照阅读我们之前发过的一篇Robbin的文章《移动时代做社区还有戏吗?》。欢迎就此话题进行讨论,投稿请发至 tips@36kr.com。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再聊一聊移动时代的网络社区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