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想要控制一切,却最终毁掉生活 >

想要控制一切,却最终毁掉生活

转载时间:2022.06.12(原文发布时间:2019.04.08)
6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62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36氪经授权发布。

01.控制错觉

玩飞行棋或大富翁游戏掷骰子时,大家可能都有这个感觉,如果我们想要掷出一个小一点的数字,我们的动作就会比较轻柔;想要大一点的数字,动作就会比较重。

我们不是赌神,动作自然不会影响骰子的结果,可我们明明知道这一点,就是下意识地想要去控制结果。

为了控制某个不可控的因素,人们总是想给自己“加戏”,比如等电梯时狂按按钮,好像这样就能更快一点;打游戏时猛击键盘,好像这样更能提高力度。

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控制错觉”,即,人们倾向于把外面世界看成是有组织的、有序的、可控的,然后高估自己对局面的控制能力——就算你的理性知道这不可能,你仍然会下意识地这么做。

这种倾向有多强烈呢?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向受试者出售彩票,其中一组可以自行选择彩票号码(类似体彩福彩),而另一组则不可以(类似即开型彩票),结果彩票可接受的售价,前者是后者的近五倍,也就是说,人们认为自己选出的号码,中奖概率会高出近四倍。

那么,这个心理现象什么时候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影响呢?这就取决于你的理解有多深,下面这条题目来自公务员考试,试着做做看:

根据前面给出的定义,下列哪项完全属于“控制错觉”——

A.甲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希望能顺利通过高考

B.乙认为买彩票中奖几率太低了,努力工作才是真

C.李某在判断两条路的交易时倾向于将其规律化为几十度的直角

D.某男为了追求喜欢的女孩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

02.一定得做点什么吧

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完全无法改变结果的努力,比如前面说到的掷骰子、买彩票、坐电梯时按钮、游戏时敲击键盘的力度,就是纯粹的“控制错觉”,——道理都理解,就是下意识地这么做而已。

所以上一题的答案是C。

上海有很多路是75、120度的拐角,初来上海时,我下意识的认为这些都是直角,常常在拐了两个弯后发现,咦,这不是我刚刚来过的地方吗,魔都结界啊。

但另外有一类非典型的“控制错觉”,就没有定义那么简单。

像考试、比赛、应聘、商业决策等等活动中,努力固然是最重要的,可运气的因素也不能忽略,往往是你努力到某个“临界值”后,再努力下去,对结果的影响就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无效。

可问题在于,你无法定量的分析,在具体某项活动中,努力的因素占多大比例,努力到什么程度就会陷入“再怎么努力也无效”的境地。

此时,很多人同样会陷入“控制错觉”,这就不是下意识的反应,而是有一种貌似理性实则盲目的行动,还需要不断地“灌鸡汤”、“打鸡血”。

想要控制一切,却最终毁掉生活

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商学院的教授Mark Fenton-O’Creevy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股票交易员是一种容易产生“控制错觉”的典型职业,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虽然交易权在你手上,但结果中,运气占相当大的比重,而每个人都想“战胜运气”,这就跟前面掷骰子的心理一样。

第二、巨大的压力下,交易员需要通过某些方式去排解压力,读书学习交流、求神拜佛抽签许愿,而交易本身也是一种“解压”方法。

第三、大部分交易员都会把长期目标转化为短期目标,而短期目标看上去更可控一些。

正是这三个特点,让个人投资者很容易产生“控制错觉”:当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化时,投资者心理很容易失衡,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情绪,就产生了“控制错觉”:

“一定得做点什么吧,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其结果就是“频繁交易”:听到消息就立刻买入,买入之后不涨就急着要卖。

不难看出,后一种非典型的“控制错觉”,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03.为什么我们经常徒劳地努力着?

我上周写的《为什么“996加班”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主流选择?》,很多评论都提出了“焦虑式加班”、“控制型加班”,这些加班都就老板对员工工作的过度介入,正是典型的“控制错觉”导致的加班。

想要控制一切,却最终毁掉生活

加班中有很大的一类是“开会”和“汇报”这一类沟通行动,一开始,会议室和老板的日程安排都是在上班时间之内,可每天老板要么有突发情况,要么上一个会拖了下来,导致日程表上的会议、汇报一个个被顺延,出现“只增加工作时间,不增加工作成果”的低效加班。

为什么每一个会,老板都要参加呢?为什么每一件事,老板都要听汇报呢?

明白“控制错觉”的原理,就很好理解了,通常源于老板和高层们对工作进展的焦虑:他们时时感到,自己再不管,工作就要失控了。所以他们的日程表上挤满了各种会议、出差、电话、汇报,除了让员工频繁的汇报与等候汇报、开会与等待开会之外,还包括:

  • 为了效率,直接告诉员工该怎么做;

  • 否定员工的工作结果,而且没有把理由说清楚;

  • 工作目标朝令夕改……

很多管理者都是高效率人士,在初进职场时,通过自律、高效地利用时间,赢得了这一阶段的成功,也养成了他们一定要“控制一切”的习惯。

他们的成功,固然有一部分源自“对工作的控制”,但更多仅仅因为“控制感”增强了信心,让他们能更专注地投入——而后者对于团队管理是无效的,管理者的“控制感”恰恰剥夺了团队成员对工作的“控制感”,最终陷入无效的加班与忙碌。

想要摆脱“控制错觉”,管理者需要克制过度指导下属的冲动,尊重员工的看法,让工作成为员工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你的。

同时要让日程表多一些空闲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培养更长远更全局的思维状态,这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想要控制一切,却最终毁掉生活

不过,控制错觉的另一种常见心理与“盲目行动”的心态刚好相反,恰恰是对大概率出现的危机,毫无反应。

04.目前一切还好?

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牧师留下的短诗: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党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前面说了,控制错觉的原理是“高估自己对局面的控制能力”,这造成的另一个心理,就是对真正的危险视而不见,也就是“灰犀牛效应”。

这其实也是一种“控制错觉”。

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危机刚刚出现时,能够做到积极应对,但时间一长,问题如果没有好转,反而对危险麻木了,觉得问题已经控制住了。

面对“灰犀牛”,人们往往会经历“警惕——尝试改变——失败——习惯危机来临”的心态变化,最后产生了“目前一切还好,局面仍在掌控之中”的控制错觉。

但事实上,导致危险的因素并未消除,反而越来越近。他们忽视了一件事:“灰犀牛”看上去体型笨重,来的时候都是慢悠悠的,但只要奔跑起来,99%都绝无幸免的可能。

所以,解决“控制错觉”造成的“灰犀牛”危机的办法是:从总体趋势上看清危机发生的必然性,不要被眼前的“风平浪静”所迷惑。

05.为什么有些人控制欲特别强?

《决策与判断》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实验:研究者把康涅狄格州某养老院地一群老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允许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房间布置等,并被要求看管一株植物;另一组的生活起居则完全由护理人员决定。

三个星期之后,后一组有71%的老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堪忧,而前一组老人有93%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有所提高。

感觉能控制自己生活,这是一个人心理上强烈的需求,但很多人为了追求这种“控制感”的幻觉,在无需控制时,进行“徒劳的努力”,却又在真正的失控时,以为“一切尽在掌握”。

控制是一种理性的力量,但想要控制一切的愿望,却源自一种非理性的情绪,一种可以毁掉你的生活的黑暗力量。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想要控制一切,却最终毁掉生活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在线作图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