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壹娱观察 "(ID:yiyuguancha),作者:杜威,编辑:陈默,36氪经授权转载。
2018年11月16日,《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行》大陆上映,这已经是“魔法世界”系列电影的第十部。截至壹娱观察发稿,根据淘票票专业版数据,该片上映首日票房7227.7万元人民币。排片占比以40.2%暂时领先同期影片。上座率则为11.2%,在今天单日票房前五的影片中,低于《毒液:致命的守护》13%,位列第二。
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的衍生作品《神奇动物在哪里》现在已经出了2部电影。2016年的第一部《神奇动物在哪里》在全球狂揽8亿美元的票房。市场反应如此之好,第二部也就顺利成章的出现了。《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行》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7,截至发稿,猫眼专业版对该片的票房预期是7.6亿元。
但在壹娱观察看来,《神奇动物在哪里》无疑是一部成功的衍生电影。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衍生作品是指著作权法上一种具有表现力的创作品,其包含了原作(或称“基础作品”)的主要的受保护版权内容。相较于原作,衍生作品是一个独立的、分割的作品。针对原作的翻译、改编和整理必须是有实质性工作的,且承担该工作的作者是具有原创性的,这样的作品被称为是“衍生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翻译、影视改编和编曲是最常见的衍生作品。而衍生作品必须出自原作品的版权方。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外传、番外篇”等电影也是衍生作品的一种。类似像“XXX系列2、3、4”不一定是影片的续集,也有可能属于衍生电影范畴,比如《谍影重重4》《冒牌天神2》等。
细心者可以发现,近年来一些赚钱的商业电影也都可以称为衍生电影,像《死侍》(1、2合计15亿美元票房)、《金刚狼3》(6.19亿美元票房)、《小黄人大眼萌》(11亿美元票房)和《乐高蝙蝠侠》(3.1亿美元票房)。
今天壹娱观众就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衍生电影的话题。
说起《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行》这部衍生作品,就要往前追溯到2001J·K·罗琳出版的一部霍格沃滋魔法学校“奇兽饲育学”的课本《神奇动物在哪里》。在这本书中详细讲述了75种魔法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应当如何照顾它们。
华纳最初的计划是想以“原著作者”纽特• 斯卡曼身份拍摄一部伪纪录片,J·K·罗琳得知后,便亲自操刀剧本创作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而根据J·K·罗琳在社交网络上所说,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会是五部曲。2016年则是《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中的第一部。
这部电影除了编辑是J·K·罗琳之外,导演依旧是大卫·叶茨。为什么说“依旧”,主要是这个导演自2007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开始,一直就与J·K·罗琳合作,直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完结,显然,J·K·罗琳对这个已经合作过4次的导演很信任。
J.K.罗琳表示,这部电影:“既不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前传,也不是续集,而是魔法世界的延伸。纽特的故事将从纽约开始,比哈利的故事早70年。”《哈利波特》的衍生作品《神奇动物在哪里》就这样诞生了。
除了《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的第二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行》,在2018年我们还看到或将要看到不少好莱坞衍生电影作品:5月25日上映的《星球大战》衍生电影《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11月16日上映的《哈利波特》衍生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2》;12月21日将要在北美上映的《变形金刚》衍生电影《大黄蜂》。
今年衍生电影似乎成了好莱坞的一个热门话题。衍生电影的频繁出现,似乎还要感谢王健林2016年在洛杉矶电影峰会上的一次演讲。“我的感觉是,好莱坞不太会像以前会讲故事了,完全靠IP的延续,不创新,靠场面,靠技术到中国去,前几年可以,但是现在中国观众变聪明了,所以就不太好骗了。”在掌声的背后,则是好莱坞对这位当时的中国首富发言的思考。
电影的根本还是故事。中国电影市场作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算是好莱坞也不能轻视。现实是,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中国观众对电影内容的要求也愈发提高,也就是说,中国观众慢慢的成熟了。好莱坞要想在以后很长时间内依然可以在中国市场“淘金”,单靠以往的所谓大制作,3D概念显然不行。
这就让好莱坞面临两难的境地:是继续维持目前的“安全状态”之路,最终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电影挤出这个新兴的市场?还是选择比较冒险的方式,开发新的项目?在商言商,好莱坞似乎很快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某资深电影行业观察者告诉壹娱观察,好莱坞近年开发“衍生电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之前的热门大IP如《哈利波特》结束了,但是这个世界观还很赚钱,投资方不愿意放弃,于是衍生出新的主角、新的故事继续赚钱。故事是会完结的,但可以去不断开发衍生故事。另一种则是演员问题,经典的热门IP会捧红超级大明星,随之这些明星的片酬会成倍的增加,投资方在考虑成本问题时同样会考虑新的模式,所以要扩充自己的“电影宇宙”。
这似乎很符合逻辑。用一部全球热门IP电影来说,从电影中挑选一到两个角色,让他们在各自的冒险中扮演主角,这样做的好处对于电影公司来说不只一点。
首先,这些角色因为之前的作品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粉丝群,为电影公司节约了一定的宣传成本,使他们能够设计出更多全新的角色和场景。
其次,这些原作品的演员们可能曾经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当他们的角色被独立开发后,这些演员如果继续出演,就可能更快的成为一个明星,对于经纪公司来说,自然喜闻乐见。而对于电影公司来说,如果可以在一个演员不太出名时就可以和他(她)签下相关衍生系列电影的片约,在片酬方面也会比直接邀请知名演员出演更为划算。
最后,就是制作精良的衍生电影还可以让观众重新燃起对“原著电影”兴趣,这个IP也就自然而然的带起来了。
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之前,2015年的《小黄人大眼萌》,以及同年的《星球大战》的衍生电影《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就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市场反馈。而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之后,也出现了不少为人称道的衍生电影,比如上文提到的在今年看到的几部影片。
同样是因为《神奇动物在哪里》得到全球众多影迷的拥趸,让《哈利·波特》的制片人大卫·海曼决定开始着手拍摄一部关于虐待狂巧克力师威利·旺卡的新电影。但这部新电影并不是之前蒂姆·伯顿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续集,而是关于这部电影的衍生电影,主要讲述旺卡早期的冒险经历。这部电影预计2019年在北美上映。
衍生电影的出现,似乎成为好莱坞电影公司、演员的一个立足现实的最理想的选择,基于此,对热门IP电影的衍生电影的开发似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会成为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通路。
近几年好莱坞格外“迷恋”衍生电影,这中间当然有不少成功的影片,但其中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壹娱观察总结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部成功的衍生电影。
上表中的几部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可以试着从中寻找一些共性,找到一些成功的规律。
独立出来的“角色”们,在原著中都有一个辨识度很强的性格。深得影迷熟知和喜爱的《金刚狼》中的罗根就是正义、力量、神秘的化身。他过去是怎样的?他的暮年生活是怎样的?他的能力还能不能突破极限?这些点都深深挑动着观众的心。
在《金刚狼3:殊死一战》的营销方面,片方早早发出这是“狼叔”休·杰克曼最后一部饰演“罗根”的影片。一时间影迷唉声叹气,加之影片中讲述的暮年金刚狼的谢幕战。最终《金刚狼3:殊死一战》在全球斩获6.19亿美元票房。《滚石》杂志影片人彼得说,“毫无疑问,这部《X战警》的衍生电影,罗根赢得了眼泪。休·杰克曼和斯图尔特知道这是他们共同的《x战警》最后的告别曲,他们拿出了最真诚的表演。”
《死侍》与《小黄人》也有着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个骚贱、话痨;一个蠢萌、可爱,这样特别的性格,使他们在全球的观众中拥着数以万计的庞大粉丝。即使剧情稍逊,就看这几个活宝的琐事,都会有大部分观众买账。
脱离于“原著电影”,却又同样有精彩绝伦的故事。《洛奇》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美国梦的体现,却一直被诟病为单薄、直接、粗鲁的动作电影,这部电影的衍生电影《奎迪》却弥补了这一遗憾。烂番茄新鲜度一直保持在95%。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怀旧之情,它的高潮刺激了肾上腺素的飙升,比任何大制作的大片都要庞大。”知名影评人大卫难掩激动之情。《奎迪》中有着出人意料的细腻,从一个男孩的内心世界入手,他的挣扎、彷徨、恐惧,与老师“洛奇”的情感交流都很细腻的展现出来,少了一丝热血、多了一份感动。在北美很多网站将《奎迪》评为最佳“衍生电影”。
某资深电影行业观察者告诉壹娱观察,内地行业人士对好莱坞成功“衍生电影”的看法是,这些成功的“衍生电影”都共同有一个极为成功的IP前作作为前提。观众有一个观影习惯,喜欢选择自己熟悉、喜爱的题材,但同样期待看到有更多惊喜的内容。
但衍生电影并不是每一部都会获得成功,拿到几亿美元票房的。壹娱观察选择了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险些或者已经“玷污”了原作品的影片,希望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失败的原因。中国内地观众最熟知“金·凯瑞”的作品《冒牌天神》,被奉为最经典的喜剧电影之一,《冒牌天神2》就是其衍生电影。影片在2007年上映,讲述了前作中在直播节目中出丑的主播埃文·巴克斯特开始转战政界,并成功当选布法罗的议员。“天神”出现在他面前,让他建一座方舟。影片立意不错,但少了金·凯瑞的表演整部影片显得毫无亮点,虽然是经典的喜剧IP,但也没有带动这部衍生电影。
2013年上映的《飞机总动员》,这部打着迪士尼、皮克斯头号的独立动画电影,顶着《汽车总动员》衍生作品的招牌,来了一场糊弄全世界观众的”杂耍表演”,故事毫无新意,动画制作粗糙槽点满满。有豆瓣网友打趣道:“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这么说……但是……这还不如喜羊羊好看呢!”好在这部“粗制滥造”的衍生作品并未真正影响到《汽车总动员》的真正续集。
从这些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我们似乎可以摸到一些好莱坞衍生电影的脉络——要做一部成功的衍生电影,首先得有一个真正火的IP,也就是“原作”;其次就是衍生电影中的角色要性格鲜明,可以是正义的、可以是刚强的、也可以是贱贱的,总而言之,就是要有特点,让观众能一眼记住他(她),看后爱上他(她),最后,就是要有个好故事,这个也是所有电影的根本。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虽然是衍生电影,但本质是不变的,归根究底还是要有个好故事,衍生电影更像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件“外衣”,这件“外衣”更容易让电影被人接受、喜爱,从而赚取更多的票房。
很明显,在中国的电影创作中,衍生电影也曾数次被出现在很多制片人的项目BP和概念构想中,但至今却几乎没有见到衍生电影的很少有衍生电影作品的出现,行业普遍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衍生电影”类型很不看好。“我们连一个像样的主IP都没有立住,这个导致几乎没有可能出现衍生电影。”这就是业内普遍的态度。
我们在与多位电影从业者聊过有关“中国衍生电影”的看法后,试着总结了它们不好落实的原因:
第一,复杂的版权问题。在中国较有“宇宙观”的大IP,如《鬼吹灯》系列、《盗墓笔记》系列等等,作品版权都处于割裂状态,且有限制的卖给了不同的制作方。导致作品剧情、世界观的架构、人物设定等整体质量在观众脑海是琐碎杂乱的,观众无法在纷杂的各个版本的故事中真正进入到IP的“宇宙架构中”,更不要谈起对影片中的“辅助角色”起到什么期待。
第二,中国式创作, “主角光环”过于严重。为了依仗大牌明星所带的头部流量,影片一切围绕主角人物发展,所有聚关灯聚焦于此,“辅助角色”发挥空间过小,在这个夹缝中固然还有很多优秀配角的演技被观众所熟知,但他本身背后的笔墨故事,却不足以支撑观众去期待一部完整的影片。例如《绣春刀》中周一围饰演的“丁修”贪婪、歹毒、武艺高强,却又不失大义的浪子形象,收获了不少影迷的认可和喜爱。但受限于故事的发挥以及该系列后续的创作,他在影片中展现的背景故事,还不足以满足影迷对他独传的期待。
第三,类型题材的缺失。一是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多数影片还没有明确的“类型”电影划分方式,导致影片创作拍摄混乱,不无章法。二是,从上述成功的“衍生电影”片单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幻、动画、动作”类型是最主要的衍生电影的题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题材在中国内地的影片中是很严重的短板。尤其是“科幻”题材影片,至今未能拿出一部成型的影片,这种最有可能产生衍生话题的类型影片的缺失,也给中国衍生电影市场蒙上了一层很深的阴影。
衍生电影的缺失,归根到底还要说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不够完善。投资方追求快效应,创作者容易带入个人英雄主义,项目开发周期要有限制以完成回报率,等等这些市场政策的原因,让中国的电影衍生之路并不好走。
可喜的是,关于电影衍生,一些成功的创作者们也在做其他的尝试。比如说陈思诚和他的“唐人街IP”,在前不久结束的爱奇艺悦享会上,陈思诚也宣布了电影《唐人街探案》系列也将迎来超级网剧,并且网剧内容将以“唐探”第二部电影里的世界名侦探排行榜上的其他侦探为主要人物,电影里的人物也会在其中客串出现。
自然,“唐人街IP”的未来几年我们还是会看到唐仁和秦风在大屏幕上继续领衔着,可从网剧这部开始,也不排除其他的人物在未来将独领唐人街电影。
中国电影创作的道路还有很远要走,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幻题材再被开发,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创作初期就提到了“宇宙”这个概念,衍生电影的生产可能其实不会太远,但衍生电影的前提还是需要先养出一个成功的IP,这个先提条件,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来说,还是不易之事。
另外,对于现在的创作者和一些已经成功引起市场反应的作品来说,与其盯着它们的主角在想着如何进行新的故事,容易走进不新鲜、都是套路的观众失望中,不如在续集化的构想中换个视角,想想衍生的走法,说不定“续集”和“续续集”新的势能将会被重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