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共享经济不再“共享”,“月入两万还能睡到自然醒”成历史时,可能这个行业才能回归常态。
随着各地网约车细则逐渐颁布,曾经因为新政陷入狂欢市场蓦然陷入悲观,原来令人艳羡的网约车司机突然备受同情。媒体和民众也开始关注其他们的生存状况。
10月18日,信息服务商标准排名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网络约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主要调查对象是6-8月北京地区的一千多位网约车司机。报告显示,受调查的网约车司机中,有近八成的司机持有外地户籍;近八成为全职工作,而且超过四成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同时,原来打车平台宣传的月入过万早已成泡影。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正在做网约车司机是社会上的哪些人。报告显示,性别上,超过九成的网约车司机都是男性;年龄上,以青壮年为主,接近九成的网约车司机年龄在23-40岁,其中超过一半30岁以下。
另外,打车平台在专车司机时,一般有较为明确的年龄限制。神州专车的限制在22-50岁;滴滴自营的也多限定在23-55岁。
报告认为,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下文网约车工作强度比较大的判断。
户籍所在地上,与出租车非常不同的是,只有21%的司机持有本地户籍,其余近八成均来自外地(各地出租车司机多数限制为本地户籍,但实际中有将车辆转租的情况);车辆牌照归属地方面,有59.2%持有本地车牌,有40.8%属于异地运营。作为参考,2015年,北京外来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约四成。
那么他们之前都做些什么工作呢?报告显示,有8.2%的网约车司机原来是“黑色司机”;接近四成是自由职业者;有趣的是,多达三成的司机原来是公司员工,看来确实有不少人辞职来当网约车司机。此前,这样的举动还被传为一时佳话,然而当司机真的成为全职司机,还能叫共享经济吗?
所有车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个人情况,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网约车是私家车加盟。那么这些网约车驾的车都值多少钱呢?
正如我们所料,绝大多数都是中低档车;就算是其中有少量的高档车车主,调查发现他们加盟网约车也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想玩玩(以后还能征婚)。因此,这也意味着,在各地细则落地之后,将有一大批不符合资格的男嘉宾被灭灯。
既然有人辞掉工作来当网约车,想必钱途无限。
曾经,的确是这样的,在各大平台烧钱补贴和奖励司机的巅峰,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最高可达两三万元;然而报告指出,在2015年3月之后,补贴开始降温,网约车月均收入已经下滑到一万多;如今,月入过万已经很少了,要达到这个水平,也要求有一定的工作时间。
根据报告显示,现在几乎没有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过万,相反,七成的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不足六千,而私家车车主的收入需要在此基础上在减去1500-2500元,即实际收入不足四千。甚至有司机给现代快报算了一笔账:将车辆损耗和折旧(2720元)算进去,加上油费(3600元)和话费等,每月到手的收入可能不到3000元。
更甚的是,虽然有八成的网约车司机是自己带车,但报告显示,有94%的网约车司机需要个人承担费用。这是因为,大概有一成的网约车司机实际上没有车,是向汽车租赁公司签合同租车,需要缴纳保证金和租金(集中在4000-4500元)。也就是说,这些司机不但需要像自有车主一样承担车辆的油费、保养和保养费用,负担最重。
而且,大家不要忘记,这里面除了那6%的人之外,其余所有人,都是没有社保的。
还有,他们活在北京。
当然,某种程度上,四千块也不能说特别少,但我们来看看他们每天需要工作多长时间。
报告显示,在参与调研的司机中,有86%的司机除了限号之外,每天都进行运营;超过七成以上的网约车司机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其中四成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只有不到两成的司机日均工作时间在法定的8小时之内。
其中,有约四成司机最高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4小时。
不过,他们也算是在互联网公司里“工作”。我们都知道,哪个活在北京的“互联网从业者”不是加班狗呢?哪个又敢带薪睡觉呢?(不然你以为我到那么晚是在哪里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