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中国科技企业如何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

中国科技企业如何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转载时间:2022.07.16(原文发布时间:2021.04.19)
2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2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何少佳,编辑:石晓霞,36氪经授权发布。

中国科技企业如何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科技企业在碳中和目标之下的定位及作用是什么?应如何引导科技企业进入碳市场?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工业大国,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球第一。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30.34%,其中约70%的排放来自发电行业与工业燃烧。

自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本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的全球目标后,我国领导人于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讲话上正式提出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又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

至此,中国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制定目标以来,国家对于碳密集型产业也发布了相关政策,如针对于发电行业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及覆盖八大行业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对于低排放、高技术水平的科技企业,国家目前并未有详细的政策引导其实现碳中和目标,但其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科技企业在碳中和目标之下的定位及作用是什么?应如何引导科技企业进入碳市场?近日,在北拓资本与亿欧EqualOcean举办的在线研讨会上,碳领域的各位专家跟我们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在致力于全球“影响力投资”运作,特别是绿色碳交易领域的良之零碳创始人李思超看来,科技企业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宣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贡献技术支持;

深耕碳交易市场15年之久,美国Freepoint公司亚洲区碳市场总监何晓松Peter He鼓励科技企业在碳市场上尽快定位,并为节能减排领域的科技企业进入碳交易市场的路径建言献策;

专注于碳管理解决方案多年,碳阻迹的创始人晏路辉认为,中国低碳与互联网的结合是最具创新力的探索,通过科技企业的力量可以撬动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到碳中和事业中;

作为深耕农业数字化领域的科技企业,数溪科技联合创始人冯欣欣认为借助碳交易市场可以为农业生产锦上添花,并呼吁大家关注中国最大的碳源——土壤。

科技企业之于碳中和:

赋能其他行业发展,自身减排亦有捷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企业作为革命的主体,也将成为碳中和的重要参与者。那么,在当前碳中和的全球目标下,科技企业将扮演什么角色?又将为碳中和做出哪些贡献?

良之零碳创始人李思超提出,首先,相对于其他行业,科技企业具备天然的发声传播优势,影响力也更为广泛,对“碳中和、碳达峰”等热门概念的宣传,对民众端以及产业端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海外科技巨头每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此方式影响国内外科技企业的低碳发展。

其次,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仅靠碳交易、节能减排、森林碳汇是不够的,还要依赖于碳捕捉、碳封存等新技术,尤其要重视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而科技企业具备开发新技术的优势;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将更多精力、资金放在寻找、辅助新低碳技术开发中;总之,科技企业不仅要完成自身的节能减排任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赋能其他行业实现低碳零碳发展。

数溪科技联合创始人冯欣欣认为,科技的本职就是改善社会生产效率,这本身就能减少碳排放。

对于数字农业企业,其业务核心就是为农业生产降本增效,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精进生产流程,让农业少施肥少打农药,虽然这些都是小动作,但却能实现降低碳排放,保护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提高碳的固定。“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的实现意味着全球碳中和的实现。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到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3%),将科技赋能农业各环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于碳之平衡是最大的贡献。

碳阻迹创始人晏路辉表示,科技巨头在赋能其他行业低碳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要实现零碳、甚至是负碳。

例如科技互联网企业9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于高耗电、需散热的数据中心,他们通常选择以自然冷却的方式减排——Facebook 将数据中心放在北极、微软将数据中心放在海底、阿里将数据中心放在千岛湖,这样不需要散热、也不需要使用制冷剂,就能有效降低GHG排放。

科技企业之于中国碳市场:

黄金时期勿失良机,科技配额取之有道

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举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媒体吹风会,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会上表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启动,周期截至2021年12月31日,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将被划定碳排放配额,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进入新阶段。

同时,国家也为重点排放单位的碳市场交易进行了限制: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生态环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减排指标,抵消其不超过 5%的经核查排放量;用于抵消的 CCER 应来自可再生能源、碳汇、甲烷利用等减排项目。

美国Freepoint公司亚洲区碳市场总监何晓松Peter He对中国碳市场做了进一步介绍。

历史上,碳市场的构建曾因金融机构的缺席而失去发展机会。这一次,2225家发电厂得到碳配额意味着中国碳市场的开放,并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时机,这一次应抓住机会好好构建并发展中国碳市场。

在现行政策下,中国碳市场用来交易的配额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单纯凭借市场贸易,碳市场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CCER的开发范围进一步放开的几率比较高。这时候,要依靠科技企业的力量,开发出更多的CCER。

对于碳技术赛道的投资,目前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碳捕捉、碳固定回报周期较长;短周期易获得回报的光伏、氢能源等赛道值得投资,但现在热度飙升,大型机构下重注,其他人恐难分一杯羹;如今中小机构能挤进去的无外乎是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等。在此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赛道就需要好好斟酌。

进行节能减排的科技企业众多,但如何参与进碳市场?

Peter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进行节能减排的科技企业先通过市场开发自身的CCER,让中间商认购CCER,之后将CCER放入市场中进行交易,从而构建完善的市场供需体系,进一步促进中国碳市场投资体系发展。

之前CCER开发过快,导致碳市场供大于求;如今政策收紧,CCER只能来自可再生能源、碳汇、甲烷利用等减排项目。但目前CCER缺口过大,而碳汇等减排项目提供效益的周期较长,未来或许只有扩大可用于抵消的CCER项目才能解决燃眉之急。

科技企业之于中国碳交易:

登高一呼,众人拾柴

对于科技企业与中国碳交易的关系,晏路辉也有自己的看法。

碳阻迹给百度等科技巨头测算出的碳排放量约为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国最大能源集团华能是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两者有1000倍之差,从碳排放的体量及碳中和的迫切程度上看,中国华能明显排放量更高,节能减排需求也更迫切;但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影响力较大,示范性与带动性更强,对民众及企业的引导作用更为明显。

互联网科技企业碳排放90%以上来源于数据中心。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未向数据中心开放碳交易市场的时候,广东试点市场已先行将数据中心纳入碳交易市场,若试点工作进行顺利,未来科技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指日可待。

当下,在未被纳入碳交易市场的情况下,科技企业也有新的参与方式。

北京市“少开一天车”平台与公众端紧密结合,通过新的方法学开发新减排指标PCER,利用PCER参与碳交易,收获的回报部分反馈给车主;在高校开展的“光盘打卡项目”通过计算减排量打包成方法学,开发出了碳减排指标,既鼓励了公众减少浪费,又获得了上亿的收益;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既鼓励民众参与到节能减排中,又影响了用户的支付习惯,强化了产品本身的拓新与留存能力。

科技企业参与节能减排项目,不仅通过碳交易形成自身补给,同时也凭借其广泛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民众与企业参与进来。

机遇背后的挑战:

藏粮技固碳如何计算,方法学开发如何激励

此外,大家对于农业碳中和主题非常关注。冯欣欣表示农业减排固碳迫切度高,需要科技企业关注、众人集思广益,共同为农业碳中和出谋献策。

Peter介绍,因为小农项目占比大,碳配额无法批量开发,无法形成方法学,不规范配额就无法签发。但农业的碳配额是最具开发潜力和开发空间的,也是国家最想开发的领域,这也是农业科技企业重点发力方向之一。

方法学支撑减排计算,影响减排量核证与减排配额的发放。但在方法学的开发上,不止是农业项目,其他场景的开发进程也相对滞后。主要是因为方法学并不像知识产权一样,拥有保护制度和激励制度,因此导致大家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进而造成开发CCER的场景少之又少。如何推动多场景有效方法学的开发,是碳中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结语

温室气体排放量递增、全球气温逐年上升,在全球变暖的情况越发严重的背景下,碳中和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

我国提出的“30碳达峰60碳中和”目标,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国科技企业应担当重任,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与科技力,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先行者、低碳技术的拓荒者,发挥各自的垂直技术能力,赋能其他产业低碳发展。

科技企业助力碳中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中国科技企业如何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