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南京创新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南京15家高新园区—— 长“高”变“新”,瞄准世界一流 >

【南京创新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南京15家高新园区—— 长“高”变“新”,瞄准世界一流

转载时间:2022.07.16(原文发布时间:2019.06.23)
160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60次

即将开幕的2019南京创新周堪称南京近年来第一大城市活动,南京15个高新园区是承办主力军。

近两年来,从全市83个产业园区整合而来的15个高新园区,攥指成拳形成创新合力:去年,在全国157家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南京国家高新区按原口径排名大幅前进7位,跻身全国20强,创2011年以来最好名次。今年一季度,南京高新区(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升至全市八成比重,南京高新园区成为创新名城建设主阵地。

数量做减法,质量做乘法

改革之前,南京有园区83个,从83个园区“减”到15个高新园区,再到一个统一的品牌“名号”——南京高新区,这背后是南京全市高新产业“一盘棋”全新布局思路。打破园区板块的“楚河汉界”,消弭同质竞争的“内耗”,打造一片全域创新的“科创森林”。

2017年11月份,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整合形成15个高新园区。“这一改革,就是要进一步理顺高新园区管理体制,突出‘高’和‘新’的发展取向,激发高新园区创新内生动力,带动全市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南京市“121”推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前全市各级各类园区数量比较多、运行质量不高、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出现一个项目,同时和多个园区谈,导致优惠政策层层加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园区整体实力。

按照“一区多园”布局,各区原则上分别整合或设立一个高新园区,各园区统领辖区内相关科技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聚,并按照各区明确的主导产业方向,突出高新园区主导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主导产业集聚度高,一般不低于60%,整合设立15个高新园区。

“捏紧拳头”效果明显。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全国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中,南京高新区在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排名,由原来27位上升到20位。今年4月,南京市发布《一季度全市高新区(园)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监测情况》。1—3月份,全市高新区(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96.46亿元,占全市80%以上,高新园区已日渐成为全市产业升级转型的主战场、主阵地。

根据2018年底南京市出台的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全市成立南京高新区发展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高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15个高新园区实施统一的品牌化管理,对外统称“南京高新区”。每个园区聚焦发展1-2个主导产业,推动园区主导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主导产业集聚度提高到60%以上。这一“航母级”载体平台志在走向全球,提出要经过5年努力,跻身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行列。

【南京创新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南京15家高新园区—— 长“高”变“新”,瞄准世界一流

江北新区新城金融中心 冯芃摄

对手成队友,抱团打天下

南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成为号召力强的中心城市,每个板块都不能掉队。

1月26日,建邺高新区与溧水高新区签约,设立南京首对“伙伴园区”,主城高新区与副城高新区首次“牵手”;2月25日,浦口高新区结对鼓楼高新区,探索建立“科技孵化在城区、产业转移在郊区”的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3月1日,六合高新区与白下高新区签约深化伙伴园区建设,共建共享海外创新中心,互设离岸经济区、孵化园,3月8日又与鼓楼高新区“结伙”;今年以来,高淳高新区一鼓作气结下雨花台高新区、徐庄高新区、新港高新园三个“伙伴”。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催生更大范围的区域分工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行政边界,让更多企业跳出行政区域局限。”建邺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卢宏认为,“伙伴园区”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主城区园区在科教、人才等方面优势,也发挥郊区园区在空间、载体等方面优势,支持企业跨区转移,共享科技转化成果,打破主城高新区愁的孵化项目没空间,郊区却面临“吃不饱”的窘境。

“东西南北中”,南京摆出发展大棋盘。日前,南京出台《重点支持六合区、高淳区加快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1年)》,推动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口支持六合经济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口支持高淳经济开发区,在土地、融资等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加大对南京南北大门主导产业的培育发展,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20条具体政策条条干货,从增强开发区能级、支持主导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两区发展。

昔日“潜在对手”成为队友,合力协作“抱团打天下”。今年,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六合经济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高淳经济开发区将各推进2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落地。预计到2021年,两区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城乡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成为市域南北两端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奠定基础。

【南京创新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南京15家高新园区—— 长“高”变“新”,瞄准世界一流

江宁开发区 崔晓 摄

街巷变硅巷,资源获“重生”

斑驳的外墙穿上了新衣,内部功能区域被重新划分,确定入驻的企业正忙着搬运设备……利用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搬迁后留下的老办公楼,玄武区与南京视觉与网络智能技术研究院共同对院落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创新载体,这个7000平方米的嵌入式园区,将在南京创新周期间正式亮相。

【南京创新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南京15家高新园区—— 长“高”变“新”,瞄准世界一流

位于燕子矶新城的原南京化学试剂厂变身“1934南京第九区”产业园  崔晓 摄

南京的创新,没有局限于高新区。城市巷陌,正成为孕育科创动能的新阵地。今年,南京将城市“硅巷”建设,作为一号文件“创新载体升级计划”的重要举措,推动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

近期出台的《南京市“硅巷”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构建“一环三区四轴多点”的“硅巷”发展布局,以明城墙为环,以玄武、秦淮、鼓楼三区为核心,重点打造新模范马路、北京西路、珠江路、中山东路四条轴线,分散发展秦淮老门西片区、东大·南京设计名城、南京审计大学鼓楼校区、55所、8511所等高校院所闲置载体。

今年以来,围绕硅巷建设的“四条原则”和“五个要素”,主城三区齐头并进,探索中心城区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各项要素聚变融合、裂变创新。在玄武,珠江路的升级转型持续深入,围绕工业设计、医疗器械、医疗大数据、科技金融等主导产业,打造“一区五园”创新经济带的前段阵地。鼓楼区梳理整合17所高校院所载体和16个储备改造载体,聚焦软件互联网、金融和科技服务业、生命健康,“破墙”创新,推动大学与城市双向开放。秦淮区专门召开硅巷创新发展大会,以芯片应用为引领,航空航天技术研发为主导,军民融合为特色,将形成“一城一谷一带一片”的发展格局。

硅巷赋能正激活“一池春水”。截止到5月底,全市“硅巷”建设改造投资超1亿,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15.98万平方米。“硅巷”建设范围内,已引进科技型企业165家,集聚高企35家,全年拟申报高企50家,区域培育或入驻新型研发机构10家,3家完成市级备案,培育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6家。

【南京创新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南京15家高新园区—— 长“高”变“新”,瞄准世界一流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在线作图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