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田丰,36氪经授权发布。
内容来源:2019年8月27日,在长江创创社区硅谷首期班上海模块上,商汤战略研究院院长、阿里云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进行了以“新零售与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精彩分享。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讲者简介:田丰 商汤战略研究院院长、阿里云研究院创始院长。
今日笔记达人 | 林波微步
封面设计 | 子墨 责编 | 嘉琪
第 4088 篇深度好文:10622 字 | 24 分钟阅读
阅读前先思考:
产业数字化有哪些趋势与机会?
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做新的商业模式?
序、未来格局
未来10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从康波周期来看,未来10年,是衰退期中最差的一段时间。
在这个衰退期里,我们如何做企业?如何做新的商业模式?在这样的大格局下,我们选什么样的赛道、去满足哪些客户群?这是比较关键的。当然,投资人也在想这个事情。
从2018年到2019年,经济环境其实是越来越差的,可能你竭尽全力去奔跑,结果却在后退,或者整个市场在下滑,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坏,但这很正常。
整个产业以及国际形势竞争的残酷程度,会大大加剧。
以前,阿里是从来感觉不到经济衰退的,但现在,阿里云的增速已经从三位数降到两位数。
于是,大家开始特别务实地去投企业的一些技术转型方面的产业。
你不解决我的问题,只给我一些故事,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负责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不会买单的。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角色:
第一个,以前的CFO(首席财务官)或者CIO、CTO(首席技术官),现在都会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CGO,对业务增长负责的首席增长官。不管你是创新、投资,还是一些技术的建设,最后都要背负一个KPI,就是业务增长。
所以,现在CGO越来越多,尤其是现在有一个呼声,“把CMO都干掉,变成CGO。CMO就是花钱的一个角色,但CGO花完钱,还会用业务作为回报”。
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CGO还是一个全新的角色,不过,它又是CEO(首席执行官)非常明确的目标,甚至一些COO(首席运营官)也开始升级为CGO。
第二个,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现在企业的一个困惑是:我花了很多钱,请来一个首席科学家,但解决不了产业的问题,因为他也不懂产业。
所以,需要有一个既懂产业,又懂技术方面的CAIO。本质上讲,其实也是CGO的概念。比如,我给你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和预算,你要去解决我生产上的问题。能解决,这个职位就有价值;不能解决,就没有价值。
所以科技公司转型非常快,这样的一些决策也出现得非常快,尤其是在TMT(数字新媒体产业)领域。
接下来,我们讲下新零售与数字化转型的十大趋势。
趋势一、科技冷战:贸易战+科技战
如今,中美关系陷入了一个长期冷战的状态,实际上就是贸易战和科技战。这种状态,有利有弊。
有利,是不管是从就业角度还是国防角度,美国方面都在进行华人科学家的裁员“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去招相关人才的时候,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有弊,是因为人才的跨国流动受阻止后,会有很大的问题。以前人工智能界的很多新研究成果发出paper( 论文 )以后,全世界是共享的,但未来有可能会建立一些壁垒。
李开复经常说:“几大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在修人工智能的护城河,修完以后,很多研究成果是不往外流露的。”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是有国境线的,所以很多东西地传播或者传递会很慢。
比如云计算,我们当时是依托Google的三篇开源报告做出了分布式的数据库、分布式的计算平台。如果现在跨国境线的知识部分被封锁的话,后面想在中美之间进行弯道超车就比较困难了。
全球的供应链格局一定会发生变化,这也是我们要面对的一种格局。
那么,在供应链进行重新分布的时候,怎么去玩?我们如何通过中国的资本市场去拉动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
有一种可能性,未来美国有美国的供应链,中国有中国的供应链,但不包括芯片,芯片必须是全球来做。
Google的CEO在两年前就说过,“世界互联网未来会变成美国互联网和中国互联网,所以会有很多新的格局和挑战出现”。
我们从AI的专利、投资方面能非常明显地看出来,中国在快速地超越美国。
未来技术在产业里的普及期,主要是依靠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因为工程师决定了未来技术在产业里面的普及程度。
下一代,中国如何去利用人才优势和工程师红利,决定了我们的技术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推广、是否能在产业落地。而中国,是可以抓住工程师红利的。
再往后看,今年投资在减缓,并且减缓程度很明显。
今年开始,上半年的人工智能的投资比例只有去年的1/10。没有人投资,企业就很难从客户那里拿钱,或者创造一些产业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一个产业跟投资人关系不太大,其实不是。比如云计算产业,很少有投资人能在云计算行业赚钱。阿里自己投云计算有六年,六年以后开始挣钱。
2014年我加入阿里云时,阿里云一年的营收是10亿人民币。但没有哪个投资人会选择花6年去赚10亿。
从这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可能也要走一条类似的路,但最后不管是依托大的生态圈,还是真正地进行荒野求生,必须拿到一些大订单,这个很关键。但是,大订单现在更多的是来自于国防和科技这些领域。
趋势二、中国的快消费:
“商业奥运会”到“商业操作系统”
现在硅谷有一个趋势,软件公司在做硬件,硬件公司在做软件。
这个很好理解,软件公司如果只做纯算法,或者背后的服务链,就没有办法掌握主动权,所以必须去投前端的硬件入口。软件和硬件之间实际上是智能商业的商业模式。
但美国实际上是一种封闭的状态,不断地把供应链拿回到美国生产的环节中。
趋势三、Z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未来千亿美金、甚至万亿美金公司诞生的好时机、好土壤。
前几天马老师讲:“现在来看,BAT的模式不属于5G,它在3G时代就出现了。”
我们讲到文化领域,主要是讲Z时代的文化,现在大量年轻人的文化主题是享受生活、宅。
我碰到每一个90后、95后我都会问,“你最喜欢做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喜欢在家待着,不怎么出来”,还有的是“我喜欢外出进行网红打卡活动,去很多地方尝鲜”。
所以,对于品牌商来说,就是要不断上新、不断去找有趣味性的、有生活标签的新的模式和产品。这也是大家都争抢着做爆款的原因。
做爆款,不仅要不断上新,你的供应链库存也要能够快速周转,产品设计需要更多的数据去支撑。
支付宝应该算是一个2C的产品,它是最先去观察到这个趋势的,它率先推出了一个锦鲤大奖,后来每一个品牌商和营销商都开始用锦鲤这个东西来造势,包括微博、淘宝618、《创造101》等。
前几天淘宝开了一个会,请了很多神人,包括文化KOL,去给年轻人讲一些新的打造爆款的方法,以及如何去引领潮流。
我们认为这一类人其实是在对新在的趋势进行定义,他们自己是什么样,潮流就是什么样。
小镇青年这一块有非常大的不同,小镇其实就是一个熟人网络,在熟人网络里造势,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和社交。
所以很多的时候,熟人朋友圈、家族亲戚的朋友圈,凝聚力非常强,他们会很自然地相信群里或者关系网里说的一切的信息,哪怕是错的。因而,很多跟美容相关的商业模式会非常好,与美食相关的也不错。
如今,男士也开始崛起了,男士消费群族陆续亮相。
这里面有一类叫做“都市潮男”,他们开始做护肤、做美容,甚至做个人造型的打理。
淘宝有一个统计,在“都市潮男”消费族群里,平均每天花在收拾自己外型上的时间已超过半个小时。
这是一个细分的经济体。我们经常会说,第一代投资人看的都是大面,但现在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看的是细分领域,而且它会越分越细。你看得越细,新的商机就越多。
像头条,很明显地是先从广告切入,自己的流量非常大,但变不了现,就会卖给阿里或者其他的互联网公司,同时还在做电商。
如果你在娱乐领域里去做营销、做交易,尤其是冲动性的交易,还有机会的。冲动消费转化率很高,尤其是在剧情比较好,但又没有那么吸引人的时候,转化率最高。
这其实就变成了如何通过视频来插广告位,如何把你70%到80%的娱乐时间变成有效的商业转化率。
比如你今天想买一双鞋,去淘宝天猫上转一转耗费的时间要长很多,效率就这么拉开了。
短视频方面,国家在进行监管,所以快手、头条都在对正能量短视频进行扶贫,而这些属于地方的产品,政府会给一定的补贴,但这个背后也有一个坑:供应链。
举个例子,假如我去一个村里面培养了几个农村网红,往外卖当地的土特产,别的地方买不到,像鸡、猪等。
源头有了,但如果我没有做好供应链,东西运不出去,或者是一上量就崩了。
所以现在专门有供应链的公司针对某些区域在做下沉市场的生产基地,以及供应链的建设工作。
这就牵扯到后台供应链的整合问题。
大家看到的是河马前端的起起伏伏,其实背后它在不断做供应链。
盒马从诞生第一天就在找原产地,自己建立供应链,打上自己的品牌,这样用户在其他地方就都买不到了。
同时,它还在控链,借此不断整合供应链。因为你有整合能力,才能不断地去满足细分市场年轻人的需求。
所以,整体来看,是年轻人前端需求的不断改变,决定了后端产品的定制和新品的上新频率和速度。否则,很难持续刺激消费者,回头客也很难再回来。
很多时候,你的品牌是什么样的,是由你的一个产品能带来什么样的消费者来反向定义的。
趋势四、逆时尚:
中国亚文化崛起,消费分级的战国时代
关于时尚,如果从全球来说,双向文化的渗透和对抗,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的时尚在不断向东南亚、全球去渗透,但面临着一股对抗的阻力,现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认为这种浸透是一种文化入侵。
另一方面,纽约时装周在卖老干妈和旺仔的卫衣,在拥抱中国的土味文化。
如今,中国的社会人文化、乡土文化都在跟大品牌做跨界融合,比如六神牌RIO鸡尾酒等。
去年阿里成立了一个比较独立的部门——阿里鱼,不断引入全球IP,跟海量的商家品牌去做融合。这一融合,不仅让原有产品销量大增,有些产品的单价都提升了好几倍。
当然,一个好的IP其实需要长期的产品沉淀和KOL的不断洗脑,故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我关注了两三年。
三年以前,故宫的营收就是单纯的10亿门票收益,到单院长这里,做了大量的衍生品,一开始依靠外包,后来开始去做高端的商品,经营店铺。
再往后,开始进入电视剧、真人秀这样一些节目去圈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流量运作。
其实,故宫最大的网红并不是当代的一些流量明星,而是之前历朝历代的皇上和大臣们,利用这个深入人心的IP,不断向下做延伸,背后都是生活化的标签。
当然,天猫和淘宝体系里有大量的国外IP,比如大英博物馆、莫奈博物馆,它把这些IP引入到商品层面,然后再去做融合。
这个背后其实是一个消费分级,家装市场最明显,前几年最火的是中式家居和北欧极简风,这几年是一些艺术性的、消费升级的家装装修。
趋势五娱乐分级:
娱乐裂变,知识付费,IP为王
第五个趋势,是娱乐领域。
前面讲到娱乐的裂变,其实,娱乐也是按照社群在不断细分,知识不断分层。大家可以看到,看短视频的是一类人,看得到公开课的是一类人,看日本动漫的又是一类人。
在不同的社群里,付费模式越来越受欢迎。
针对公开课和一些网上的服务,我做了很多市场调查,有的95后消费者明确表明付费的东西一定比免费的东西好;对于80后或者70后来说,能免费就尽量免费。
所以,互联网在第一代时都是免费为王,第二代的时候大家都会说我买个VIP吧。
比如阿里这两年强推的88VIP的这个模式。去年只花88块钱,它给你提供的会员权益是远高于88元的,甚至达到了上千元的会员价值。
随着会员项目的逐渐迁移,一部分会员上浮成头部会员,但是腰部的“策略”就开始逐渐刺激你,提醒你进行消费升级,不烦你今年就得花888才能晋级这个VIP。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为了晋级这个VIP,在会员到期的最后一个月我买了一个3万块钱的飞猪旅行的套餐,直接晋级。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不断刺激我们进行消费升级,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会员权益,你给的太多,会伤到自己的会员运营模式,给的太少,大家又不会来。
所以,现在有一些SaaS的创业公司、营销的创业公司专门在做会员权益这方面的营销,去整合更多的产业资源。
IP层面,我们不断在用文化去圈住消费者,然后再去打造新的文化品牌,接着从这个新文化品牌出发,去找相应的新款、新品,反过来养活这些新品牌。
比如古装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有50多个植入的IP,大家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目前来看,古装剧比现代剧植入广告的效果要好很多。
现代剧相对来说节奏较快,植入的广告很难吸引眼球,但古装剧突然出来一个广告,无论是哪方面的,都会很吸引眼球。所以,大家更愿意投古装剧。
但现在还有一些类型的剧没办法植入视频广告,比如动画片和抗战片,一方面是不好偷,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管制。再比如恐怖片,因为恐怖片投任何广告都会让人觉得很怪。
总的来说,最适合投广告的,其实是商务场景、旅游场景、汽车场景、家居场景,以及美食场景。
趋势六、芯片竞赛
接着,我们说一下科技的最新发展态势。
今年,芯片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但现在的芯片增长速度已经不能再用摩尔定律来看了。
如今,我们看的是一个机器的学习速度,就是你进行机器学习的训练时间能不能比你的竞争对手短。
比如阿里用一周时间可以获得“618”或“双11”这样的会员消费习惯,以及新增的消费趋势,能尽快形成自己下一代精准推送广告的推荐引擎。那我的对手友商可能得用一个月,才能训练出来。
如果我能用更小的数据集,他需要用更大的数据集,那么这也是我的优势。
所以,现在拼的其实是学习速度。因此,在这个领域,大家为了拼速度,追求的已经不止于拥有算法,还会把算法融入到你的芯片里去,做专用型的算法芯片。
我们可以看到,通用型的芯片,像GPU什么的,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专用型的,比如智能摄像头的芯片、语音交互的芯片,我们还是有大量的机会的,所以很多产品会有一些升级换代。
现在,很多人手机上都安装了类似于美图秀秀的P图软件,它也会直接融入到你的摄像头芯片里去,甚至现在电视台在专业级的摄像机里也在植入相应的、可优化视频的芯片。背后都是专用型芯片。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在做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芯片模式下,有一个大的升级换代,从功能机到智能机,这是一个从10亿到20亿规模的起量,但从智能机普通的芯片升级成智能型的芯片、智能的终端,将是一个20亿到500亿的变化。
其中有大量2B和2C的场景,后面一定会有非常强的头部效应去做这种相应芯片的普及。
趋势七、产业AI双螺旋:
人机效率+人机体验
产业链的双螺旋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它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发展方向,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再到增强学习。
另外两个方向是极致的效率和极致的体验。
我们说所有的“无人”模式都是在追求效率,尤其是工厂、医院、家居生活中。
这种无人仓储、无人收银、无人交通执行,就是城市的大脑;无人养猪、无人种植等,背后都是我们正在不断去实现的产业大脑。
在交互界面层面,我们如何通过语音的交互、通过AR( 增强现实 )的交互,很自然地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并将其融入到人和机器之间,其实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另一个模式。
今早我从首都机场来的路上,正好飞机延误,机场有一个大屏,可以玩体感柚子,吸引了很多前去参与的小朋友。虽然这个技术并不难,但这种交互方式特别好。
因此,很多店面为了引流都会在前面竖一块屏,吸引人去做交互游戏,然后拿红包,拿到红包以后再进店去消费。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引流入口。
当然,这种模式还会有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所以体验上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比如阿里的未来酒店,打的是无人模式。你想想,从进入酒店大门到刷脸进入房间全程没有一个人,半夜如果你想要点东西,还是个机器人给你送来。虽然说效率非常高,但你的体验却不一定是最好的。
所以,很多时候,这种服务的窗口还是需要人和机器去搭配进行会比较好。
趋势八、产业AI创新力:
知识一体化,企业学习曲线
第八个趋势,是产业AI创新力。之前大量的企业在AI上面砸了很多钱,但做的只是个别的点创新,甚至是一些伪需求,其中有三个重要的点:
第一,企业的知识是否一体化。
今年炒的特别火的一个概念是中台,中台就是把你的数据融合到一起,但你的知识并不等于形成一体了。
其实,大量企业的知识库都非常分散,所以有一些老的专家走了之后,你企业的Knowhow( 专门技术 )是留不下的。
此时,如何把它变成一种行业大脑,将行业的数据模型融入进来?这是企业现在正要去解的问题。
第二,任何一个企业去落地AI时,都会面临一个阵痛。
我们拿客服机器人来举例,在服装行业,业务部门要充当一个客服机器人的训练师,我们叫AI训练师。
每年双十一等大促活动,客服量需求会特别大,以前可能要靠几百人的Call center(呼叫中心),现在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搞定,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做AI的训练。
比如问到上衣或者裤子上的一些问题,一个问题可能有几百种问法,背后怎么去识别?
如果把这个服装换成电信的流量包或者是话费,就又是一个不同的知识库,所以要不断进行训练。
企业一开始推进AI训练时,由于客服业务部门不知道如何进行,所以会有用户满意度下降这样一个阵痛的过程,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是所有应用该训练的企业都会遇到的,但只要持续训练下去,就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最终各个业务部门都会去用,越用准确率就越高。它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很强的业务驱动力。
第三,学习成本。
事实上,很多时候企业的AI落地场景是由高层来决定的,并不是由业务一线来提出这个业务需求。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伪需求,并不是刚需。
所以,如何从AI的点线面去形成一套整体的模式,是很关键的。
比如工业大脑,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节省能源和提升良品率,那么这就是产业里最需要的关键指标,你从关键指标入手,就可能发掘一些有业务价值的大模型出来。
组织层面也会有变化,2000年到2010年的数字化转型其实都是流程化上的,流程一般都固化在ERP( 企业资源计划 ),以及相应流程软件中去,包括OA( 办公自动化 )。
现在,我们看到基于客户的相关数据以及知识,成了一个驱动企业流程运转或者驱动企业组织转型变化的根本,所以现在更多的时候是由数据去将各个团队组合到一起的。
这就是为什么所钉钉虽然导入了一家企业全部的组织结构,但你真正去执行某些任务时,还是要根据这个任务的性质去拉不同的BU( 业务单元 )和不同部门的负责人进来,一两分钟之内组成一个虚拟团队,把利益说清楚,五分钟就可以正式去做协同了。
这是一种打破部门壁垒的天然方式,同时,还可以产生内部竞争,让内部既有协同又有竞争,所有事情都在一个森林法则的覆盖下去进行。这样,创新就很容易出现。
背后其实就是谁有数据谁有知识,谁就更了解客户,就能更容易去驱动整个项目的产生与推进。
举中台的例子,最早时候淘宝是非常大的,它是从淘宝商城里分拆出来的一个高端平台,这两个平台慢慢沉淀出很多可以共享的组建,生成一个共享服务平台聚划算,也是它们的中台部门。
如今,聚划算已经成为在阿里排第三的业务体系。
这其实都是由知识和技术沉淀去驱动的,因为中台不仅包括应用组建的共享库,还包括数据中台,有了数据中台之后,才会在体系内部非常了解客户的需求。
趋势九、产业变轨期:
等等看,就会死
第九个趋势,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实体数字化转型。
大家都在讲不转型等死,转型有可能会找死,但这个事情有时需要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快速成功和快速死亡对产业升级都会有一个好的推动作用。
比如内容产业,现在迪士尼和Netflix(奈飞)的竞争非常有趣,完全代表两个供应链。
在内容层面,迪士尼的供应链是属于自己的,自己生产完电影就拿它去参加电影节获得奖项,然后做好PR进入院线进行传播,最后通过院线的票房来实现它自制剧的营收。
Netflix主要是通过自制剧投放到专用的Netflix在线平台,再利用它自身的会员体系去去实现它的一个自闭环,这个供应链完全与线下院线无关。
但这两种玩法现在正在互相融入,Netflix也在寻找机会去收购一些线下院线,而迪士尼也出现了迪士尼Plus去做线上的会员模式,而且现在迪士尼线下除了原来的传统IP,又有了很多像漫威等的新IP。
所以,它俩现在越来越像,这也符合博弈论,就是两个不同的模式竞争在一条赛道上奔跑,最后会越来越像。
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阿里和京东等。这其实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去做驱动的。
再一个就是汽车产业。现在很多汽车企业都在推动实现数字化转型,背后除了科技这个产业升级的驱动力之外,产业本身就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节奏。
从汽油车升级到电动汽车是一个大的供应链转型,以前的汽油专利、机器专业基本上都作废了。
电动汽车这个专利会直接改变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特斯拉抓住这个机会,去年就摇身变成全球第一大市值的汽车公司了。
它背后就是抓住了新的产业升级的浪潮,然后在里面去做自己的电池组合、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等等,这其实也是一种“产业+科技”的升级模式。
趋势十、数字化领导力:
数字化外场定成败
第十个趋势与商业模式和技术都有关系,叫做数字化领导力。
我们经常会讲智能商业,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数据智能,一个是网络协同。
很多时候,大家采用的是点状的智能,这是没问题的,但一个实体企业的商业模式里往往都缺少网络协同性。简单来说,就是平台模式。
实体企业拼的是什么?实体企业CFO( 首席财务官 )的报表上看的就是你资产有多大、人员有多少,你的资金现金流有多大,就是人财物这三样东西。你做得越好,效率越高,你的估值就越高。
但互联网公司属于无形资产占比比较大的,所以它看的是你的平台化能力。以阿里为例:它看的不是阿里卖出去多少货,而是阿里平台上成交了多少货。
所以,有没有方法去撬动企业外部的人财物,组成你的商业模式,并且用一个非常低的成本去撬动,那么,从理论上讲,你的企业边际就可以近乎于无限地扩大。
比如滴滴,它把全国甚至全球的司机纳入进来,用算法来进行派单。阿里全球购也是这样,当你形成平台模式后,我可以把全球的品牌商都放到平台上,大家公平竞争。
实体企业还会遇到成本问题,主要与企业边界有关。
一个企业的边界就是你扩张到一定程度,还是做一样的事情,但是当内部沟通成本、交易成本比外部大的时候,你就要采用外包。
但是,如果采用平台的模式、算法的模式,是可以实现零边际成本的,除非遇到一些政治或者一些其它的合规问题,才会有边界。
从这些现象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未来的一些商业前景,以及科技方面的变量。
比如随着日本虚拟网红的大火,中国也有一些网红去录制自己的虚拟形象,可以去做播音员,可以去表演、唱歌,跟每一个粉丝形成互动。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举一个科技方面的例子:4G和智能手机来了以后,就因为一个比较小的部件LBS定位,出现了新一代的共享经济,整个商业模式都变了。
大家现在打车,你和司机可以互相知道对方在哪儿;叫外卖,你可以知道餐厅在哪儿、骑手在哪儿等等。
当然,5G时代中的一些新的组件也会在新一代的交互系统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还有现在的量子计算,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
当然它整体上还处于一个前期的研发阶段,但背后如果我能够去用大量的计算去模拟出类似于绿洲的东西,就像头号玩家里面绿洲这样的一些游戏场景,甚至是星球级的游戏场景,那这个游戏产业将会有一个大的升级。当然,你得敢于想象。
未来,AI和Iot( 物联网 )相融合会在5G这张网上产生什么样的新变化,以及如何产生新变化,都是一些新的商业机会。
其实,我也在跟三大运营商沟通、探讨一些5G时代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们现在的视频里如何去融合现在所有的应用?现在很多视频是嵌入在APP里的,但这个应用太了。这实际是有可能出现新的商业模式。
所以,未来应用的分发也有可能不再依托于APPStore和安卓市场,很可能直接通过云由器这个市场做分发,通过视频网站的视频引擎做分发,就像抖音一样,它是一个视频的瀑布流,给你做各种开发。
那么,分发的视频流也是游戏流,同时还是你的服务流,这些都是有可能融入到一起的。因为5G时代,有一个趋势:再烂的手机,只要你屏好,所有通过云由器来做分发的视频,都不受影响。
这背后其实是可以改变整个游戏分发产业链的,这块又会出来一些比较大的公司。大家现在投资还是好时间,因为这些公司还刚开始起步。
还有一个就是未来的数据中心会有一个大的变化,以前的数据中心是CPU组成的,下一代数据中心其实是一种云超算。
原来超算和云是两件事儿,超算只是一些大型的实验室去用的专有的一个设备,但现在超算可以接入到云网络里面,给所有的创业团队、企业、政府提供一个分享、共享的计算中心,这个也会非常有意思。
我们回头看,再回来看,5G现在说的非常多,那商业模式也会不一样。箭头底下这个层面其实是一些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上面这个层面是实现了一个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