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 笺语。36氪经授权转载。
“我经过的最大风浪,是和你的爱情。”
这句文风如同疼痛青春小说的宣传口号,其实来自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最新的电影作品《江湖儿女》。
和众多国产文艺片“出口转内销”的宣传模式一样,这部暂定本月下旬上映的电影,早在今年五月就入围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虽然最终惜败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没能成功摘金。
但作为本届唯一一部被金棕榈提名的国产片,此等官方敲章的品质保证,已经足够把观众忽悠进电影院了。
电影还未上映,不少观众就已经充满期待。图/《江湖儿女》剧照
《江湖儿女》讲的是时长跨越17年的犯罪爱情故事。犯罪和爱情,无一不是让人血脉喷张:精致女模特与开出租公司的大老板相恋,因为爱情而意外入狱……
除了黑帮火拼等诸多动作戏的植入、剧情的走向足够戏剧性,卡司阵容更是努力向商业片看齐:有廖凡、赵涛等文艺扛把子担当主演,也有徐峥、冯小刚等话题人物拉动流量。如此清汤变红油的烹饪手法,文艺片也能摇身一变,成为满足观众喜好的口味大餐。
而同样在戛纳先声夺人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却仍像传统的文艺片一样,陷入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评论漩涡中。
因《路边野餐》而尝到甜头的毕赣导演,这次再次创新炫技方式。不仅2D3D混搭,电影后半段更是以一个长达60分钟的3D长镜头开启了文艺片的新玩法。
导演毕赣曾把故乡贵州凯里呈现在大银幕上,长镜头和暗色调让观众记忆深刻。图/《路边野餐》剧照
然而通篇以情绪表达为主,过于意识流的叙事,仍旧让“不知所云”的观影感受占了上风。豆瓣热评更是不留情面地挥拳打脸:“如果镜头长短可以衡量一个导演能否载入史册,那么我家门口的监控录像大概可以拿奥斯卡了。”
跟风媚俗的,会被手握打分器的文艺人士嫌弃一身铜臭;而忸怩作态的,审美中段的普罗大众又表示难以欣赏。
要取悦评委,又要收买观众,即便是在任性躺赚的国剧暴富期,国产文艺片依旧难做人。再说了,有的连评委都看不懂的片子,就别指望观众看懂了。
拍完好看有味的小制作电影《我们俩》,马俪文导演却逐渐离开了文艺片领域。/ 电影《我们俩》
凭借《刺客聂隐娘》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台湾名导侯孝贤,曾不止一次在采访中表示:我不缺奖,但缺钱。
这部筹备25年,拍摄耗时10年,投资近亿的国产文艺片,首映日票房破千万。可随着“106分钟9句台词,还全是文言文”等评论发酵,第二天票房断崖式下跌。
即便有张震、舒淇等一线加盟,有折桂戛纳、入围奥斯卡的金袍加身,大陆地区的票房也不过区区六千多万,连本都没能保住。
该电影中舒淇的美,却少人能赏。图/《刺客聂隐娘》剧照
而身负“票房毒药”的魔咒,国产文艺片从来都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百鸟朝凤》号称“中国电影教父吴天明个人精神自传”、被东京国际电影节盛赞为“最有骨气的中国电影”。可就是这样一部誉满天下的大师遗作,首映票房仅30万,和同期上线、当日就收割1.74亿票房的《美国队长3》相比,简直让人心酸。
年逾花甲的出品人方励不惜背上道德绑架的锅,直播下跪磕头,恳求网友和院线经理安利电影,并在周末黄金场增加排片。此举虽然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但还是赢得来徐峥、韩寒等圈内导演的发文声援。
前有侯孝贤“哭穷”,后有方励下跪,国产文艺佳品虽然能在国际影展分光无量,可回归现实收益,总是让人一脸沮丧。
写实,成了贾樟柯电影的一个标志。图/《三峡好人》剧照
《三峡好人》、《师父》这等有口皆碑的神作,在吸金实力上却被同期《满城尽带黄金甲》、《万万没想到:西游记》等史诗级烂片碾压。
有的人说,熊掌和鱼不可兼得,“要逼格就别想要票房”。
这一声更比一声响的耳光,也让严肃认真的文艺片工作者愈发懒得去取悦观众:做一个曲高和寡的艺术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拍戏、拿奖,面朝影展,春暖花开。
然而,当作品成为导演的私人订制,文艺片只会陷入从难看难懂到更难看更难懂的死循环中。
冯小刚如是说。
随着营销套路的进阶,拍文艺片赔掉底裤的局面近年来似乎有所缓解。
《二十二》、《冈仁波齐》这类聚焦小众、偏纪录片视角的文艺片得益于新媒体强势的情绪轰炸而纷纷破亿。
而《白日焰火》更是剑走偏锋,以文艺片的姿态在柏林拿奖,回国后则披上了“商业”的外衣:以犯罪悬疑为卖点,进行“罪爱奇观”式的宣发,耸动之能不输UC震惊部。
尽管该片拿了金熊奖,但是不少观众依然表示此片一般。图/《白日焰火》剧照
文艺片以商业片的野路子来打开市场,商业片却削尖了脑袋想往文艺片的禁区里钻。爱情作为撑起文艺片票房的主要元素,不仅要负责将公路、悬疑等冷门题材带上王者,还要承受商业片的越级碰瓷。
自诩文艺片、却张嘴迪奥闭嘴古驰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其实不过是把矫情当有趣的商业爱情电影;刘若英在《后来的我们》主题曲发布会现场承认影片的商业本性,可在票房告捷后又突然改口成——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五一档的爱情文艺片。
其实,能在院线上欢快蹦跶的所谓文艺片,99%都是摸清了观众胃口、精准输出的伪文艺。陈可辛说过:“商业电影最大的方法,就是把大多数的观众集合在同一种情绪同一个判断中,而文艺片恰恰相反,文艺片是给你自己以思考。”
不以集中观众的情绪为目的,这也就意味着文艺片无法空降热搜,无从生产爆款。在《苏州河》、《小武》等经典文艺片的评论中,观众所有的感慨和联想都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无法分类归纳提炼关键词,但是却能让人从中领悟到“走心”的一万种表达方式。
《苏州河》里周迅的演技,曾被形容“灵气十足”。图/《苏州河》剧照
随着热钱投资和商业化运作的涌入,制作粗糙、节奏沉闷、缺星少腕、画面过于高级难懂、一看就不是咱老百姓们的寻常消遣等针对文艺片的固有印象正在被打破。
纯文艺纯商业和文艺商业的强强联合体此消彼长,片方尊重观众的娱乐审美,观众也在尝试接受富有深意的艺术化表达。强烈的视听刺激就像重口味快餐一样,会宠坏我们的五感;而不加修饰的原生本味,也会抑制艺术带来的快乐。
在电影《私人定制》里,有一个一路靠着烂俗电影成功的导演,内心却始终怀揣着一个高雅梦。最终不惜抛下过往所有的积蓄和名声,投身于谁也看不懂的高雅艺术里。希望那些一心热爱文艺电影的人,也能有这样的觉悟,创造一些基金,多多支持文艺影片。
当然,出钱的事,文艺青年几乎是指望不上了。不是有许多号称要为社会效益站台、为高雅艺术背书的土豪吗?文艺需要你的时候到了,不妨站出来资助文艺片,全国的文青都盼着你们呐。
《私人订制》里那个烂片导演最终投身高雅艺术,但台下观众寥寥。/ 《私人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