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关于“什么样的创业公司能够成功“,可能每个人都能说出不同的看法,因为人们对创业公司的定义不一样,对成功的定义更不一样。最近我看了Sam Altman(前Y Combinator总裁)2018年在YC的一次演讲,觉得内容很好,于是就多听了几遍,把内容大致写了下来,与各位分享。
什么样的创业公司能够成功呢?
创业公司的成功程度约等于所做产品的成功程度。产品要好到用户自发告诉他们的朋友。如果你的产品好到人们自发告诉他们的朋友,那么你作为一名创业者就已经完成了80%的工作。
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解释清楚你做了什么,或者别人听了只是应付说“挺有意思”,那可能是个危险信号。通常说明你的思维不清晰,没想清楚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
初创公司要寻找的是一个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指数增长的市场。
你需要确认的是这个趋势是真实存在的。
真正的趋势是一个新技术平台出现的地方,早期的采用者痴迷地使用它,告诉他们的朋友他们有多爱它。
假趋势是指人们可能会购买产品,但不使用它,或者使用的不够频繁、不够多。
举个真实趋势的例子。
当 iPhone首次上市时,许多人都不屑一顾,那一年他们只卖出了一两百万台手机。但是对于那些有 iPhone的人来说,他们每天都要用上几个小时。iPhone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他们成为忠实“果粉”,他们纷纷告诉朋友们:“你得试试iPhone“。在这个时候在手机应用APP上下赌注,就算是一个顺应趋势的好时机。
创业公司需要一位福音派创始人,这个人通常是CEO。他需要是个能招贤纳士、销售产品、与媒体交谈、融资筹款的人。
这个人需要能够以真挚的热情感染世界,让别人认同他做的事,愿意加入他的团队、买他的产品、投资他的公司。
如果缺少这样的特质,会很难建立团队。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Airbnb的CEO Brian Chesky在这方面首屈一指。他坚定的相信Airbnb的"Belong anywhere"的使命,并且自身的表达能力非常强,能够一遍又一遍的对着媒体、雇员、顾客讲述Airbnb的故事、传递Airbnb的价值观,很多员工选择加入公司都是因为认可企业价值观,进一步帮助公司形成很强的企业文化和内部凝聚力。
光有福音派创始人还不够,福音派创始人需要和雄心勃勃的愿景相结合。
在现在这个时代,做一家有难度的公司比做一家容易的公司容易。这听起来有些矛盾,原因是,解决难题比容易的问题更有意思,而优秀的人才更愿意加入解决更有意思的问题的团队。
一开始,初创公司可以通过分配更多股权招贤纳士。但随着团队的扩大,为什么第20个员工要加入?你解决的问题对这个世界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别人要选择加入你的公司,而不是别人的公司?
所以,解决方法是在创业早期设立一个愿景,想想为什么别人愿意帮助你实现这个愿景,是不是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你实现这个愿景。
确定了想法以后,作为创始人的你就是自信而确定的——“这是将要发生的事。”“我们将要做这件事”。
能够在面对外界怀疑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公司能否成功似乎真的是相关的。
创始人应该花很多时间用来招人,因为你建立的团队等于你建立的公司。团队中的人应该有这些特质:
乐观者:如果不能保持乐观,日子会不好过。团队成员要有乐观者,具体表现是他们常说:“我们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解决“,“我们没问题”……
点子大王:你需要有总是有主意蹦出来的人,虽然可能大多数主意都不算好主意,但是有这样的人存在很重要。
“这个问题交给我”:大公司里人们总是说“这不是我们部门负责的事”,“哎呀,哪个组做的这件事,太差了“,你需要的是说“我来做这件事,包在我身上“的人。
行动导向:创业初期的公司常常靠快速行动取胜。
初创企业依靠自身的动力生存。如果失去动力,很难再把它找回来。作为一个创始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永远不要让团队失去动力。在公司创立的前两年,你可能得一直踩着油门,想要平衡工作和生活,基本不太可能。
因此,确保初创企业做事保持一定的节奏,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不断迭代产品,这一点非常重要。
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靠什么赚钱,公司在一开始就应该对以后靠什么赚钱有一定的想法。除此之外,如何在长期获得垄断效应,怎么在这个商业模式里建立起网络效应,打算采取哪种分销模式,都需要想清楚。
Paul Buchheit(YC合伙人,Gmail、Google Adsense和Friendfeed创始人)尝试过总结YC合伙人和优秀的企业创始人有什么特质,他观察了许多人后总结的四个词是:
Frugality 节俭
Focus 专注
Obsession 痴迷
Love 热爱
Sam Altman直接引用了Paul Buchheit的总结,他认为这四个词就足够了,不需要再多做解释。
最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用来对号入座,评判谁会成功或失败,而是看内容是否对我们自己有启发,查缺补漏。
你是否认同文中的观点呢?欢迎留言讨论分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凯莉彭”(ID:kai-li-peng),作者:凯莉彭,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