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转载时间:2022.08.25(原文发布时间:2018.07.10)
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次

7月9日9时30分,发酵多日的小米IPO随着雷军在港交所的一记敲钟,终于尘埃落定。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虽然曾观摩过多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罗超频道”还是被小米上市仪式现场阵容给惊呆了:近200名小米员工被通过摇号的方式选出,到达现场代表小米近2万名全体员工敲钟;主流财经科技商业(自)媒体基本到齐;求伯君、俞永福等大佬以雷军特邀亲友身份出现在现场;小米生态链合作伙伴公司大都也到达现场观礼;而为了体现出对小米IPO的重视,香港和港交所相关高层也都有出席,就连雷军敲钟所用的开市铜锣,也是专制的特大号。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不论是小米、香港还是媒体,都十分重视这次IPO。这是港交所开放同股不同权后的首例IPO,是最近三年来规模第三大的IPO。小米也是中国智能硬件浪潮中唯一一家超级独角兽,同时还是唯一一家完全超脱于BAT外的超级巨头。总而言之,如何强调小米IPO的意义都不过分。

小米为何先破发后大涨?

相对于IPO仪式的盛大而言,小米股价首日却表现平平,雷军敲钟前,盘前阶段股价就已下跌2.35%报16.6港元;盘中一度下跌超过5%。好在各路资本的支持下,小米股价最终企稳,只下跌了1.18%,报收16.8港元。小米股价没有出现大涨,在人们的预料之中,此前不论是公开认筹还是暗盘交易,小米表现相对于同类上市公司而言都不尽如人意。

小米首日破发,与体量较大需要调动资金太多有关系,与全球资本市场风云变幻的大环境有关,但更多原因还是要从小米自身来找。

有投资者对“罗超频道”表示,小米是一家好公司,不过资本市场不相信感性故事,而是相信数字,而小米的数据相对于其市值来说不够漂亮。如果未来小米财务数据中的关键指标有起色,股价就会攀升。说到底,小米关键数据特别是盈利数据不够理想,导致投资者一度对其缺乏信心。

此外,小米作为一家已成立八年的公司,此前已获得多轮融资,早期投资者有退出压力,减持行为进一步给股价带来负担。

不过,第二个交易日,小米股价就实现了强势翻红,盘中一度上涨超过9%,市值冲到530亿美元。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当然,这个表现目前依然不符合各界期望。上市前最后一轮投资的VC没有赚到钱:2014年底小米融资后估值450亿美元,如今市值530亿美元,也只是刚刚跑赢通胀,然而小米在这几年不论是业务版图还是规模,都大了许多,市值上没有对应体现。而在此前的投资者沟通会上,雷军说的是:“这次550亿美元的定价,就是我也不想开价了,你们随便开吧,总不至于连550亿美元都不值吧?”,如今市值依然没有达到雷军的底线,有消息称,雷军一度期望小米市值是2000亿美元,此后降低到1000亿美元——事实上,上一轮融资小米对IPO后市值的预期,也是1000亿美元。

在上市首日股价于盘前破发后,雷军对小米未来充满自信,他在演讲中坚定地表示:“尽管大势不好,但好公司依然会脱颖而出”,小米突破550亿美元市值只是时间问题。

外界特别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模式有不同理解,是小米股价先破发、再大涨的原因。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不理解小米模式的大有人在,在小米上市后不少唱衰的评论接踵而至。但理解小米模式的投资者也不少,长和创办人李嘉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均以个人身份认购小米股票,金额在数千万至上亿美元不等,这些行动虽然有一定的支持朋友的含义,但也与小米公司价值有直接关系,因为对大佬而言,出资本质就是一种背书,如果公司有问题,他们是不会拿钱的。

围绕小米将有一个长期的多空博弈,投资者会用真金白银来表态,而我的看法是:从业绩来看,小米股价短期不可高估;从业务来看,小米市值长期不可低估。

为什么这么说?

小米核心竞争力的“三板斧”

雷军说,小米等于苹果*腾讯,因为小米是一家电商、硬件及互联网服务齐头并进的全能型公司,而这个模式在全球罕见。不过,在我看来这不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苹果等公司具有电商+互联网+硬件的属性,苹果的互联网业务营收占比比小米要高,苹果AppleStore的坪效比小米之家要高;另一方面,小米的铁人三项模式可被复制,生态链公司在小米的支持下进行复制,华为、OPPO、vivo等公司看着小米学习,做电商、做互联网,小米有MIUI,华为有EMUI,OPPO、vivo都有定制系统以及相似的互联网营收模式。

就是说,所谓“铁人三项”不是小米的护城河,因为可以被复制,在我看来,小米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护城河,更像是是如下几点:

第一个是供应链。

刚创业时人们围绕小米争议的焦点是“手机能不能造出来”,现在没人有这个疑问了,因为小米供应链能力十分强悍,不只是可以做手机、电视、平衡车等科技产品,还通过生态链模式外延到行李箱、签字笔、电饭锅等领域,其本质是供应链能力的延伸。供应链强大,一方面可将同样品质的产品成本降低,进而具有性价比竞争力,像雷军说的那样,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另一方面帮助手机等硬件行业上游提高了效率。

第二个是生态链。

生态链的基础是小米的用户生态。小米有3亿+用户,其中不少是忠诚度较高的米粉,很多公司都没有真粉丝,小米是有的。通过MIUI以及各种App,小米跟用户建立了持续联系,向他们加载更多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凭借源源不断的服务赚钱,确保硬件利润率不超过5%,继续有性价比优势;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品类扩张,理论上来说,在消费市场小米边界是无限大的,甚至可以延伸到生活百货、食品、饮品等领域,2017年大家都在说“小米百货”,就是因为小米的品类能力越来越强。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前几天,我看到小米有品商城甚至还出现了海参这样的不是科技硬件的产品,用小米方法论来做海参产品,无论是主打的8小时泡发技术还是简洁而富有科技感的包装,都很“小米”。经过小米方法论的一番指导,打磨好产品,再通过新零售模式来销售。

小米生态链是一个独特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小米将其方法论以半开源的方式复制出去,与生态链伙伴共享用户、流量甚至技术,同时避免了自己什么都做尾大不掉。小米此前曾强调,拥有上百个正在快速成长的生态公司的股权,是它被忽视的价值。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第三个是新零售。

小米做电商与几年前思路已截然不同:不再只通过互联网卖货,而是大力推小米之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模式,让线下有线上的效率和性价比,2017年小米就透露,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全球开设2000家小米之家,其中不只是售卖手机,而是同时售卖小米生态链品类,SKU目前只有100左右,坪效却仅次于苹果,用户可到店体验、购买以及获取服务。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生态链、供应链和新零售是三位一体的:在供应链上的积累让小米可以有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不断扩张品类,同时保持品控,再用新零售实现高效率的销量。“供应链+生态链+新零售”让小米可以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百货王国,这是小米模式的本质,姑且称之为三板斧。

小米三板斧,确保了小米“全能三项”即互联网、硬件和电商就算被复制,也是自己人复制,“肥水不流外人田”,正是因为此,我认为供应链+生态链+新零售是小米的三重护城河,每一个都有很高的门槛,需要时间的经营,三者合在一起则坚不可摧。

小米被低估的三重增长潜力

在IPO前夕,雷军在全员信中表示小米有无限增长空间,第一个是智能手机可继续增长进入世界三强;第二个是进行品类拓展进入更多千亿级市场;第三个是国际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国际业务收入会占到收入一半以上。“仅这三条策略,就保障了小米未来的成长性。”

事实上,在我看来小米的增长潜力不止于此,篇幅所限,雷军话没说完。

第一,IoT。

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市场,小米要进入全球前三意味着要分食对手市场,智能手机后最具潜力的是IoT即物联网市场,因为人与人的连接完成后就是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即将商用的5G重点应用也是IoT。数据显示2020年物联网设备数量会达到500亿,是智能手机的十倍,其中又可分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细分市场,整体是一个万亿级市场。

雷军演讲、各种公开信对此没有过多提及,但小米招股书却显示,小米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级IoT物联网平台,连接了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小米CFO周受资也在IPO仪式上对媒体表示,“因为IoT物联网的概念在里面,事实上小米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因为IoT市场还在爆发的前夜,目前并没有给小米创造大规模收入,这部分价值目前是被低估甚至忽略的,不过这代表着未来,就像AI之于谷歌/百度,新零售之于阿里一样。在可见的未来,基于小米生态链、供应链和新零售能力,小米可以在物联网上继续保持领先,且实现商业价值。

第二,C2B。

C2B即Customer to Business,即个性化定制,它抓住了当前消费分级中的消费升级趋势,简单地说,就是在消费升级浪潮下,人们都想要更好的,但不同人群对于更好有不同定义,阿里、京东、拼多多在做的事情正是让不同群体的用户有更好的消费体验,而做到这一点,C2B模式会越来越重要,即针对特定用户群体量身打造/采购/整合特定品质、特性和价格的商品和服务。

小米做C2B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它有大量的数据,米粉用小米产品越多,用小米服务越久,贡献数据就越多,小米就可以更加理解他们的需求进行精细化运营;另一方面,它有生态链和供应链能力,可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不同商品。我们看到小米生态链中出现了行李箱(九十分)、签字笔、电饭锅甚至海参(一支好参)等五花八门的商品,其本质都是针对特定群体做C2B定制。定制在小米生态中,越来越细化,品类也越来越丰富。正是因为先有需求再行定制,所以小米可以进一步确保供应链的质量,降低库存——这是马云所说的新零售的重要宗旨。

第三,边界。

雷军说小米“会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品类拓展,还有很多千亿级的市场等着我们一仗仗打过去,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拓展什么品类?

大多数公司都是有边界的,只有少数超级巨头,如阿里、三星是弱边界的,他们什么都做,且都做得很好,“弱边界”的企业增长空间充满更多可能,小米同样是一家弱边界的巨头:

它不只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是一家生活方式公司,给用户提供一切可能的商品和服务,它将小米手机的成功复制到电视,再继续复制到智能手环、插座等等领域,甚至复制到食品领域,而且正如雷军所言,小米在进行品类拓展时表面上看什么都做,实际上是有计划有节奏的,一共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手机是核心,这是小米的重中之重,MIUI是获取和连接用户的第一入口,雷军先是强调小米要做到全球手机前三,也体现出手机“核中核”的价值。

第二个IoT是外延,它基于智能手机发展而来,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影音娱乐、智能健康等等,不少品类如智能电视小米都已取得领先,未来每一个大众类的联网设备都在小米势力范围内,正是因为此我开篇才说,小米是中国智能硬件唯一一家跑出来的巨头级公司。

第三个消费升级是最大增长机会,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中国人想要更好的,更好的商品,更好的娱乐,更好的服务,更加的教育,更好的医疗,理论上来说,这些都是小米未来的潜在机会,小米可以将其三板斧的核心竞争力、铁人三项的模式以及方法论,应用到这些领域。

有人对此或许不以为然,但小米正在证明这一点,在许多领域都在出现“小米”,比如床垫、枕头等等,最近上线小米有品商城上线的“一支好参”也是小米模式复制到科技硬件外的例子。

“一支好参”通过小米方法论来做海参,区别于传统海参行业,在产品打造上,它将海参变得有科技感和时尚感,通过让优质海参拥有性价比,进而让更多人消费具有食品奢侈品属性的海参;在供应链上,它与山东盐业合作用20万亩优质海域养殖最好的海参,同时与海洋大学、中科院、农科院等合作,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把海参相关营养指标做到最好;在销售渠道上,目前通过小米有品电商平台销售,没有中间商、具有很好的体验和高效率,未来或许还会尝试进入小米之家,或者做类似于盒马鲜生这样的体验店。

我们将“一支好参”换成人参、燕窝、粮油、白酒、红酒、生鲜,水果甚至猪肉,其实都可以,说白了,中国各种传统消费领域都在发生消费升级,但消费升级的形成一定不是通过简单的品牌打造而实现,一定需要是从供应链到零售端的深度改造,小米模式可以在各个领域都被复制,各种版本的“小米”会出现,进而帮助小米抓住消费升级。

可以看到,消费升级是小米未来最大的边界,小米要做的不是寻常的百货公司,而是要做一个针对消费升级需求的,基于小米模式的行业改造的新百货公司,这也是雷军说要进入更多千亿级市场的又一个深意——海参、粮油、猪肉,许多不起眼的市场,实际上都是千亿级市场,小米的边界是很弱的,它正在不断拓荒,进入更多行业,这将给小米带来各种增长的可能性。

小米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正如华为终端CEO余承东在朋友圈所言:“做企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小米虽然在上市当日破发,但一天一时的股价表现不代表什么,毕竟资本市场整体形势波诡云谲,就在今年,爱奇艺上市破发且大跌20%,不过其市值在后来一度翻倍。长期来看,小米是一家很有价值的公司。不过,小米的挑战也不是没有,雷军也表示,“上市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沉甸甸的责任。”

小米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

1、在收入结构上,从硬件转型到互联网不容易。

小米自称自己是一家具有硬件、互联网和电商属性的公司,从业务层面来看,小米基于MIUI确实提供了各种互联网服务,不过从收入结构来看,小米来自于互联网的营收还是很低的。2017年,小米来自互联网营收占比为8.63%,同比增长51.2%,可以看到互联网收入在小米营收中占比很小。

如果小米要提高互联网营收,通过广告等模式实现大规模营收很难,而且会影响用户体验。小米很难像苹果AppStore一样采取强制抽成手段,因为对应用生态的控制力度是有限的。

因此,小米必须要要进入电商、娱乐等阿里、腾讯的腹地。小米说自己是电商公司,但目前主要售卖自有产品和生态链产品,尚未像阿里、京东一样开拓品类,缺乏物流和金融等基础设施,如果小米要强化新零售能力,就需要在物流、金融等基础设施上进行全面布局;在娱乐业务上小米目前没有事实上的进展,在泛娱乐IP上不能满足于投资爱奇艺这样的佼佼者,而是要亲自动手。

2、在投入结构上,小米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小米是一家没有边界的科技公司,既然是这样,技术永远是最基础的能力,然而小米目前在核心技术上投入力度是不足的,特别是相对于华为、百度等同行而言。

招股书显示,小米2015年至2017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5.11亿元、21.04亿元和31.51亿元人民币,占营收比例分别是2.26%、3.07%和2.75%。虽然2017年同比增加了49.8%,这个比例不高。李彦宏曾透露百度每年在研发上投入上百亿,在总收入占比高达15%;2017年,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达897亿元人民币,营收占比14.86%,两者都远远高于小米;即便放在家电行业来比,小米研发投入占比都不算高,比如美的2017年这个比例就有3.5%。

研发投入不足意味着缺乏创新的技术底子,OPPO、vivo今年分别发布了年度旗舰FindX和Nex,打破了国产手机同质化和缺乏创新的僵局,在市场受到广泛好评,今年中兴遇到的麻烦也表明底层技术是科技企业立身之本。这些现象都足以让小米警醒,加强产品创新先要加强底层技术投入。

然而,如果小米没有足够高的利润,就很难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毕竟其净利润率也不高,可预见小米上市后会不断提高整体利润率(在保持硬件综合利润率较低的前提下),将利润更多投入到研发上,感动人心的不只是价格厚道,还有极致的体验、卓越的服务以及超预期的创新功能。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最后不得不承认,不论股价表现如何,小米IPO都是中国新经济增长的一个奇迹。它不只是打破了“不能绕过BAT”这个创业者的魔咒,也在模式和策略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种种举措,也给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启发,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下,每个领域都将会出现给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同时价格厚道的“小米”。

微博@互联网阿超

微信 罗超频道(luochaotmt)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IPO破发后再大涨,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