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晓芳说职场”(ID:XF-SZC),作者:晓芳, 36氪经授权发布。
未来必定是一个越来越两极分化的世界。
尤其是在30岁左右,你会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
厉害的人,收入会越来越高;而普通的人,工资会越来越低,甚至找不到工作。
前段时间,华为招募的“天才少年”新一期名单出炉,201万的年薪让人看了直呼“酸爽”。
从整个社会来看,很多工作十年,二十年的人,也未达到200多万年薪。
不夸张的说接近90%的应届毕业生月薪不超过5千,二三线城市平均3千左右,部分行业试用期工资,甚至可以低至几百元。
为什么他能够一毕业,就拥有大多数人毕生追求不到的高薪?
我们来看看他的成长经历。
这位天才少年叫张霁,出生于1993年。张霁的家庭条件比较普通,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并没有接受到先进的教育,高考结束之后,成绩较差的张霁考入了一所三本学校。
图片人物 | 张霁
大家发现“天才”原来也很“平庸”,他的转机发生在高考之后。
在进入到大学之后,张霁开始努力学到更多知识,只为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
找到方向之后,便是毫不犹豫的投身其中。
之后,张霁考入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所内,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驱动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接着张霁便进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内,成为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的一位博士研究生。
学习期间,张霁自主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通过他的论述,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新兴领域开始走进大众的视线范围内。他成为了计算机领域内一位受人瞩目的新兴人才。
读博期间,张霁被派往腾讯总部实习,2019年,张霁被邀请到了美国纽约大学的数学科学研究所内,成为一名访问学者。
因为表现非常出色,多家知名的外国企业都对张霁提出了邀请,其中有一家外企甚至开出了三百六十万年薪的高价,然而,张霁通通拒绝了。
在张霁看来,用自己的学识回报祖国才是他的人生目标,而此时华为正在遭受艰难求存时期。
像他这样的天才少年,华为这一年聘用了4位,年薪都达到百万以上。他们追求的不是高薪,而是能够做出些什么成就,改变点什么。
与此同时,就在2020年,这样的灾难之年,企业高薪招收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并没有减少。
华中科技大学每年都要为华为输送300名左右毕业生,目前包括郭平(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在内的十多位校友担任了华为重要职务。
8月5日,网易有道旗下的在线教育网校有道精品课宣布,面向2021届毕业生招聘顶尖人才做网课老师,年薪保底50万元。
靠抖音从阿里,百度,腾讯三巨头中突围而出的字节跳动,今年广招人才,大约需要10w+人才。
... ...
从数据上来看,真正受到疫情重伤的企业是普通企业,真正受到就业伤害的求职者多是普通人。
职场上,普通学历,普通出身,普通技能的群体,成为被年龄淘汰的大多数。
而机遇来临时,头部企业砸钱占领高地,精尖人才先得到重用。
无论是危机还是机遇,都在加剧二八效应。
而普通人想得到机会,就要先让自己变成那20%。
马太效应,一般用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现象。
但是在我看来,“马太效应”不是在告诉我们,接受“强者恒强,弱者更弱”这一现实,而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强者。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将其意义延伸,用“马太效应”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
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这一点很好理解,出名的人被大家所认知,获得流量和曝光,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就越来越出名,团队工作也被归功于他一人。
我们不妨把“马太效应”理解成“洼地效应”:
低洼的地方自会汇集水源。富裕的地区自会吸引人才涌入,贫瘠的地方,人才流出。
富人完成了初始资金积累,名人获得第一次名望,就形成了一片“洼地”。
第一次的突破,看起来有难度,但是第二步,第三步就开启了省心的自动化模式。
日本软银公司孙正义,那位马云背后的男人,他就发现并利用了这一规律:
他曾收购了一家公司,收购之前,这家公司创造的业绩在行业内一直排第三。
但是被收购后,团队士气低落,业绩下滑。他说:
请你们振作精神,至少当一次第一,只要某个月的第一就行了!”
后来,真的达成某个月的第一。
之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大家不愿意从第一的位置退下来了,从此长期是第一。
其实,一个普通人成为强者之前,根本想象不到自己会成为强者,体会不到当强者的感觉,也就没有多少向往。
一旦你赢了第一次,得到了很多赞誉和自豪感,就再也不愿意屈居人下。
第一次的成功,就成为了改变命运的钥匙。
“第一次成功”真正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但是“第一次的成功”的难度,我们仍然恐惧。
但别忘了,我们的任务从同一水平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也就是获得“相对高度。”
你只要赢过你周围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进入一个新的圈层中,然后再去赢同等水平的人......
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都是相似的,远远不到比智商的地步。也就是说,在你和其他人比记忆力,比智力的同时,提升你的体能和情绪,你就赢了。
职场上,竞争者都是在比工作业绩,但是繁重的任务量,大量的加班,让很多人身体已经吃不消了,精神无法集中,工作变得重复低效。
此时,高效能者就“脱颖而出”了。
归根结底,“高效能”才是做事的底层逻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工作效能?
《精力管理》这本书提出了“效能金字塔”理论,将精力管理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体能,情感,思维、意志。
思维属于大脑的“肌肉运动”,只占体重的2%的大脑却需要耗费人体25%的氧气供给,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针对思考带来的消耗,作者提出练习仪式习惯。因为习惯是不需要思考的动作反应。
例如每天的刷牙,洗脸,一旦需要这样的行为,大脑和躯体就切换到了自动模式,根本不用每天定时提醒。
你如果能把价值观和目标感有效地转化成行动,减少意识精力的消耗,把节省下的精力用在其他需要的方面。那么你的时间利用就比其他人高效。
体能不仅是敏锐度和生命力的核心,还影响着我们管理情绪、保持专注、创新思考甚至投入工作的能力。但是大多数职场人在日常工作中都是坐着一动不动,体能逐渐成为被大家忽略的一项。
对于体能的增强,作者提出间歇性力量训练的建议,间歇训练可以增大精力的容量,使身体可以承担更多压力,并且能够更加高效地恢复。
情绪也是如此,拥有正面情绪的人积极乐观,自信,自控,人际关系和谐。
负面的情绪不仅是影响心情和人际关系,还会消耗精力和时间,在负气状态下你无法高效。在对工作感到悲观厌恶状态下,更无法做出成就,甚至降低智商。
意志力更像是你的发动机和精神向导,且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有些人,工作简单,生活压力小也会感觉很疲惫,消极。这就是意志力出现问题。丧失了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工作对自己没有诱惑力。
只有找到精神动力的人,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热情和活力。
方法给出来,但是有没有用就因人而异了。
记得高中时,我的一位老师讲,人类开悟过程为一个循环周期:愚昧期,绝望期,开悟期,平稳期。也就是四个知道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循环着这四个时期,比如选择专业、考研、找工作、创业、婚姻、育儿... ...
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这样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
人和人的差距就在绝望程度和开悟程度中拉开。想要开悟当然不能坐地思考,也不是一直询问他人,非要行动起来不可。
有人经过对成功者的研究,把人类行为也分为四类:
高行动力,高思考力;
高行动力,低思考力;
低行动力,高思考力;
低行动力,低思考力;
第一类最容易成功,其余三类,情况就很复杂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都具有相似性,而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原因。
最后,两极分化的这条路上,祝各位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