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的一个母婴公众号开始,年糕妈妈走过5年,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综合型育儿和早教公司,业务拓展至媒体、电商、知识产品三大版块。
创始人糕妈真名李丹阳,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硕士,生下大儿子(小名年糕)后,结合医学专业分享育儿知识。如今,在微信渠道之外,年糕妈妈在抖音、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多个媒体平台向用户传播育儿知识,五年来产出了超过1500篇10万+的文章,在全网的订阅用户超过2000万。
在糕妈看来,年糕妈妈是一家内容公司,虽然做了5年,但她认为内容这件事只能算刚刚开始。过去,从电商到知识付费,新业务的成功拓展都是基于内容这颗大树,而接下来,团队的精力还是会集中在“种树”上。
近日,36氪和糕妈聊了聊,关于她对母婴内容生产的思考,以及未来年糕妈妈要如何“种树”。
糕妈
36氪:现在年糕妈妈对自己是什么定位?
糕妈:年糕妈妈还是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内容公司,无论是变现形式是什么样的,其实都是内容驱动。我觉得我们的护城河还是系统的内容生产和输出能力。
36氪:年糕妈妈是怎么打造自己的内容生产能力的?
糕妈:我们做到现在有5年了,其实也有比较多的思考。过去5年,我们运气比较好,做了电商等业务的尝试都算比较成功,基础都是内容这个大树种好了。接下来团队的精力还是会花在“种树”上。
虽然做了5年,但我觉得内容这件事才刚刚开始。现在我们重点做内容的体系化建设,做更加精细、夯实的沉淀。我们提出要种几颗大树:干货树、喂养树、教养树、情感树,我们会把内容沉淀到这几颗树里,相当于一个内部图书馆。
过去是偏媒体的思路,虽然有框架,但是内容还是说为了要写某篇东西才去查资料、编辑、审核。以前是一块块砖头,现在是建筑师的逻辑,先把建筑图纸画好了再去搬砖。
我们找了更多医生加入我们的审核体系,包括儿科、妇产科等,我们会系统盘点内容,缺什么找什么人来生产。年糕妈妈花很大的力气去做这件事,因为它对你后面工具、付费等方面的延展帮助都会很大。
36氪:这几颗树具体对应什么内容?在生产内容的时候有什么标准吗?
糕妈:我们也在沉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会基于价值观来生产内容。过去几年大家可能以追逐热点为主,现在年糕妈妈作为一个媒体品牌,内容上强调做标准化,有自己的特色。
一家早期内容公司可能通过好的编辑来把控,壮大之后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干货、喂养,它的标准化挺简单,但是情感和教养是很难有标准的,我们要制定标准,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如果在内容生产上更有节奏,新人进来也会更有培养体系,不再完全依赖个人的领悟能力。
我介绍一下我们的干货树和喂养树吧。干货树会做成一个工具,类似靠谱的育儿百科,用户通过搜索可以得到靠谱的答案。现在的问题是,你用搜索引擎搜,出来的内容鱼龙混杂,可能有一些伪科学的东西;可能你去有些地方也可以找到,但是不好找。总之要么没有科学性,要么没有易得性。我们希望能结合起来,让读者更高效地触达。
喂养树就是喂养知识,我们会根据宝宝的年龄来做菜单推荐,喂养的时间有设置,菜有具体做法,原料都可以在我们商城里买到。我们希望可以让妈妈更加省心,因为没有人希望成为育儿专家,很多妈妈去了解背后的原理更多是因为不放心。
未来我们也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结合AI做一些精准推送等。不过目前只能是搜索关键词。
36氪:这些精选的内容包括菜谱都是自己做吗?
糕妈:对,都是PGC的。未来可能会加入部分UGC,但会做审核工作,因为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包括菜谱,我们不是简单地去网上找一些菜谱来,都是自己拍的。在内容的投入上我们不计成本。
36氪:年糕妈妈每年在内容上的投入大概有多少?
糕妈:我们的大内容生产团队超过150人,包括编辑、亲子、课程、视频制作等,这是相对直观的数据。我们给孩子看的动画、早教产品都是自己做的,没有外包。因为我们觉得生产和制作能力是一家公司的护城河。
去年我们提出了一个亲子关系金字塔理论,这是我们的理论体系核心。相当于0-3岁孩子吃喝拉撒相关的,家长在教养方面会有很多困惑,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从去年开始不断去理论化、体系化,计划做成一本书。
36氪:你觉得跟传统的亲子内容生产体系相比,年糕妈妈做内容有什么优势?
糕妈:我们的内容生产是随用户互动沉淀下来的,是基于现阶段用户的真实诉求来做的内容,每篇内容也都有很及时的反馈。
而且亲子关系不只是教养,还有妈妈的个人定位,而妈妈的个人定位跟时代的发展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当妈和10年前当妈的人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环境、新的文化思潮、女性职业诉求都不一样,都会对她们有影响。
比如现在的教养焦虑,怎么看学区房,要不要规划一条路让小孩上名牌,这跟过去传统的妈妈是很不一样的。但我们的内容都是基于当下生活生产的,是最鲜活的内容。
36氪:考虑变现方式的时候,从电商再到教育产品,延伸的逻辑是什么?
糕妈:年糕妈妈最早先做电商,接着做知识付费,然后才是广告,广告做的很晚。好挣的钱不要想着挣太多,广告相对来说天花板比较低,我们还是追求更长期的价值。
电商我们是包括“精选+自营”,会跟内容强结合,大部分都是自营,只有少量生鲜会做精选,比如适合宝宝吃的食材。我们的电商会跟内容切得更深,比如刚刚讲到的食谱,我们会往商城去慢慢发展。现在商城月均GMV超过6000万,2018年双十一期间销售近1亿元。
知识产品业务是2017年5月上线的,目前有100多门精品课程,其中单课最高销量超过3万份,2018年GMV近7000万。
2018年我们开始学龄前教育业务,目前已有3万多个家庭用户,GMV超过5000万。我们的亲子教育包括知识付费+服务,这里的知识付费和得到这种音频类产品还是不一样的,我们还搭配了早教盒子。
早教盒子上线一年多了,做得有点重。早期没有产品可以对标,教具设计上探索了很多,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在我们在做课程升级,把用户反馈不够好的重新设计、替换掉。
36氪:为什么会想到要做早教盒子?
糕妈:因为现在市场对学前教育存在偏见,父母都在比谁的小孩去培训班更多,但送去了之后就自己玩手机。这是其实是学前教育的家长缺位,因为6岁前的孩子,最重要的一定是家长的陪伴,你不一定要教他什么,只要跟他玩就可以了。
家长可能也是随波逐流,不知道怎么办,看别人报什么班我就报什么班。现在不是全民学钢琴,我很难判断你的孩子适不适合学钢琴,但是全民学习就有点扯。
我们想探讨的是,父母到底要给孩子什么东西,才能给他一个很好的未来?是要给他一个学区房,还是说你要给他上多少培训班,还是说你花时间陪他?
我们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想要培养出一个有竞争力的孩子,就是要陪伴他。所以我们才会研发一些盒子,是需要家长跟孩子一起动手的,这种陪伴和当下的感受对孩子的影响才是终身的。这个是我们推出这个产品的出发点。
36氪:现在主要针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
糕妈:主打0-6岁,先把学龄前做好。我们的观点是,0-6岁的时候把小孩教好,如果这时候孩子的规则感、自我驱动力、学习习惯都能培养好,以后就很省心。
36氪:早教盒子是订阅制的吗?定价多少?
糕妈:不算订阅,是按照课程设置寄给用户,有的按月发,有的按季度发,有些是一次性的,比如科学、艺术课程等,价格在300-600元之间,像数学这种是1998元。
亲子陪伴是这些盒子背后很重要的模式,如果你把它当成玩具看没有竞争力,本质是在玩中可以学到东西的。大家现在都在讲“日抛型”玩具,买回家的玩具可能新鲜感就两天,家里玩具太多也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具时会配上我们的视频玩法,可以玩很久,不用太浪费。
我们跟哥伦比亚的大学教授、浙大学术顾问团一起去探讨,他们的理论很扎实,也很喜欢跟我们交流,因为我们跟妈妈交流很频繁,有他们需要的一手信息和用户行为数据。
36氪:早教市场现在其实挺受关注的,教育机构在往学龄前走,其他母婴产品也有进入这个领域。你怎么看待市场的竞争?
糕妈: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还没到分蛋糕的时候。这个市场不成熟到什么程度,就是你只要稍微做出一点像样的产品,就能有不错的商业回报了。充分竞争是好事,可以让市场更快成熟,让更多人重视早教。我觉得母婴行业不能完全只讲商业,我的第一初衷还是惠及中国的孩子。
而且大家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吃鸡和王者荣耀吧。看到小孩在玩别人家的早教产品没什么,难过的是看他们在用爸爸妈妈的手机刷抖音,这是真正危险的,因为那些内容不是给孩子生产的,你没有提供正确的东西。
内容公司和电商不一样,是一个更长尾的市场,不同的产品都会有一部分用户追随,我相信我们的理论也会吸引一批人,但也覆盖不了所有人的需求,只能说尽量设计一个好用的产品。
我们是反焦虑式的做教育产品,这其实很难得,很多人是利用焦虑来卖自己的产品。但我们还是反对煽动焦虑,希望能真正让用户理解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