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牧羊少年,36氪经授权发布。
如何度过一天中的高光时刻
大概每个营营役役的都市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午觉睡过头,迷迷瞪瞪醒来,恍惚间不知身处何时何地,也忘却今夕到底何夕。
望着窗外已是黄昏时分,整座城市的光线趋于黯淡,再环顾空荡的房间,唯有自己孤身一人,胸口便涌起一股巨大的、莫名的,而又难以言说的怅然若失感——网络上,人们将这调侃为“黄昏孤独症”。
credit to: KangHee Kim
当然,面对黄昏内心颇为感触的不只形形色色的我们,还有那些总是比普通人更敏感的艺术家们。为此,他们提取黄昏中最动人的因子,揉入自己最独特的感知,创作出了属于他们,也属于整个人类的,独一无二的“黄昏”景象。
credit to: KangHee Kim
source:random studio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可以操控太阳,一定不要太惊讶。德国艺术家Philip Schütte与Random Studio联手打造了名为SUN的互动艺术装置,将自然界中传播最多的现象之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转化为一种有趣的感官体验。
source:random studio
人们可以通过操作一个巨大的弹性圆球,来控制太阳的运转,圆球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系统都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并呈现出各种“日出日落”的景象。因而人们可以体验一把“整个世界尽在掌握”的快感。
source:random studio
SUN的灵感来源于计算机游戏的开发原型,该原型使用算法来创建无限、独特的宇宙。而Philip Schütte则受此启发,用3D框架Three.js和自定义着色器在WebGL中开发了这一项目——看不懂这些专业名词也没关系,你只需要了解,当SUN被投影在大屏幕上时,你既能感受到太阳所呈现的壮观与震撼,又会陶醉于自身的“特权”与“力量”所带来的虚伪快感,而这种科技带来的快感则生发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说:“不要去评判科技,而是应该试图回溯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source:random studio
credit to: Phillip K. Smith III
除了用镜头,我们还能用什么记录下美妙的黄昏时刻?美国艺术家 Phillip K. Smith III的答案是:镜子。2016年,他在美国加州的拉古纳海滩竖立起了大约250个直立的、狭窄的镜面柱体,让夕阳也能从这些成排的镜子中欣赏到自己优美的身姿——就和海岸上其他观赏落日的普通人类一样。听上去是不是还怪有人情味儿的?
credit to: Phillip K. Smith III
这一户外装置在拉古纳海岸线上延伸了1/4英里,因此艺术家也直接将它命名为1/4 Mile Arc。
credit to: Phillip K. Smith III
它仿佛是自然与人类世界间一道明晃晃的分割线,将海面的落日余晖与沙滩欢笑的人群一分为二;又仿佛是对广袤天地的补充,折射着落日时分,大海、天空和海岸线的各色光辉与景象,让整个世界都因此被放大了数倍,从而,人们得以在此享用双份的美景和成倍的快乐。
credit to: Phillip K. Smith III
credit to: Akihiro Yoshida
日本设计工作室nendo将黄昏“流动式”地记录并呈现了出来。一眼看上去,这些蜡烛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白色柱体。但是一经点燃,其中的奥妙便显现出来——随着燃烧,蜡烛的中心部分会不断变化颜色:先是鹅黄,而后鲜橙、绛粉、浅紫、天蓝,并从烛焰周围的白色蜡质上隐隐反射出来。
credit to: Akihiro Yoshida
这些色彩过渡的灵感来自落日时分天空的明暗变化,并且每一种都伴随着自己独特的气味:佛手柑,柠檬草,甜马郁兰,薰衣草和天竺葵。除了提供照明,这些气味也可以抚慰心情、缓解焦虑,而且色彩的过渡还会温和地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
credit to: Akihiro Yoshida
source:Ming Yuan Art Museum
拓,一直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一个特有的印记方式。本是指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上,涂上墨、蒙上纸,捶打后使凹凸分明,显出文字或图像来。“拓太阳”,显然在物理学上是不可为的,但中国当代艺术家张健君却让这一切在美学范畴内呈现。
source:Ming Yuan Art Museum
2014年,张健君在美国洛杉矶的威尼斯海滩,用水和宣纸拓太阳,并将这一切行为用影像刻画了下来。他面对着几乎已经要将整面海域渲染成火红色的夕阳,在面前悬挂着的一幅随海风微微拂动的宣纸上,用水将太阳拓印了下来。此间,天、海、人、太阳,似乎合而为一。“在我拓印的过程之中,我亦融入进了自然之中,与太阳、水、空气同在。”艺术家如此说道。
source:Ming Yuan Art Museum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宣纸上的水渐渐蒸发,他所拓印的这一太阳也和真实的落日一样,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逸去,只在宣纸上留下了点点水迹,其余皆为空白。但对于艺术家来说,“从人们的经验中可以获知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永恒。同时在这一行为过程中,也在自然中留下了些微人类的印记。”
这就足够。而影像则记录了这一过程的瞬间,让一切变得具体可触起来。于是,这种具象与抽象间的自由转换,也就构成了艺术家的诗意哲学。
source:Ming Yuan Art Museum
credit to: Takashi Mochizuki & Yosuke Suzuki
一直以来,和果子都和茶道一起,形成独具特色与艺术感的日式美食。而日本的手工匠人会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调整和果子的材料、形状、颜色,以呼应不同时节的春樱夏草或秋栗冬叶。
credit to: Takashi Mochizuki & Yosuke Suzuki
日本设计师Kotaro Watanabe与拥有480年历史的、最古老的和果子品牌之一Toraya合作,设计了一款名为Hitohi: one day的系列创意点心,由五种和果子组成,分别代表了一天之内,从我们醒来到陷入沉睡的五个时刻。每一种和果子都匹配了相应时刻的日光色彩,以及当下人们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credit to: Takashi Mochizuki & Yosuke Suzuki
代表黎明的Akatsuki,外皮是柔和的淡粉色,内馅则如同初升的太阳一般拥有温暖的橙色,这是设计师受到了黎明时分,微弱但明亮的阳光逐渐在云层中达到顶峰的图像色彩的启发;适于上午与午后食用的Ikitsugi和Hiru-tsukata,色彩灵感分别来自午间光线的渐变,以及午后阳光细细碎碎地穿过树叶的模样。它们的功能则是在午餐之前刺激肠胃并产生足够的能量以继续工作或学习,以及餐后为人体补充适量的糖分以摆脱困倦。
credit to: Takashi Mochizuki & Yosuke Suzuki
而黄昏的Yu-tsukata,它像被夕阳下沉时照亮的云海,蓬松轻盈,拥有不断变幻的橙黄与粉红色调。据说其中的姜味所带来的辛辣感会让你的胃部得到温暖,通过避免晚餐时间血糖水平急剧上升来预防肥胖。
credit to: Takashi Mochizuki & Yosuke Suzuki
Izana-i,晚餐后的羊羹蛋糕,捕捉了新月周围几乎看不到的微弱光线,仿佛“黑暗中的一团甜蜜”。茴香的香气会让你放松,在这里结束一天,进入睡眠。
credit to: Takashi Mochizuki & Yosuke Suzuki
《 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 》
《向晚六章》是一次探寻黄昏的主题漫游。自2012年以来,艺术家陈哲一直在不断扩展这一旅程,以寻求白天与黑夜、日光与暮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模糊空间与地带。艺术家通过汲取源自不同历史与文化的图文材料,实现了对于稍纵即逝的黄昏的探究。六个章节既独自成立,又相互交织,构成了人类对于黄昏复杂而神秘的体验与感知的网络。
《 黄昏之来去 》
人们如何度过黄昏?是沉浸等待,还是抗阻逆行?在《第一章 · 非均质的时间》里,艺术家通过四组博物柜的陈列组合,展现了人们度过黄昏时的四种心理状态。而在《第二章 · 向晚意不适》中,陈哲则用百科全书的索引格式罗列出了黄昏期间的891次心理活动与“症状清单”——看,艺术家和我们一样,注意到了“黄昏孤独症”的存在。
《归家》
并且,他还在这一章中,将里尔克的诗作《夕暮》视为解开“黄昏孤独症”这一谜团的锦囊,因其诗作之中同样描绘了黄昏所带给人的恍惚与茫然。同样,在其余几章节中,艺术家也用摄影、视频、装置、实物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去追寻黄昏——这一“一天中自由和归属的愿望冲突得最为激烈的时间”,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 对〈赤之茧 〉的拓写尝试(看) 》
credit to: ben mcmillan
试想一下,在这个时节的北京,寻得一处空地躺下,双手叠放在后脑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只静静地望着头顶的天空,看它随着时间流逝变换无数种色彩,湖绿、靛蓝、绛紫,最后归寂于一片漆黑——这景象应当很美。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沉浸式艺术家James Turrell用名为Gathered Sky的永久性艺术装置,将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credit to: ben mcmillan
他在北京二环皇城根边上的一座清代寺院里,辟出了一间四方规整的白墙小屋。小屋全封闭,只在天花板上开出了一方矩形的、镂空的窗。地上摆放着可供躺卧的蒲团和软垫。
credit to: ben mcmillan
前来参观的人们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平躺下来,和周遭十余个陌生人一起,安静地仰望着头顶这一小块天空,一同度过日暮之时的90分钟——是的,90分钟,将近一部电影的时长,但你却只能看到这块豆腐干一样的天空,以及随着天空不断变化而更替颜色的墙壁。听上去似乎有些难熬。
credit to: ben mcmillan
但是在这里,你也许可以第一次如此长久、细致地打量天空、感受黄昏。许多平日里被你忽略的细节,此时变得历历可见起来:天空竟然要经历如此多的色彩变幻,才会归于黑暗,调色板上对应的每一格深浅不一的蓝色、灰色、紫色、黑色,你都能在这90分钟里找到;有鸟,很轻,很淡,迅速掠过天幕,但还是被你捕捉到了它的影子;有风,风不是突如其来的,是空气流动而过才变成了风,而风带来在土地深处蛰伏许久的、日落的味道——你不需要懂得什么,只需要去看,去听,去感受。
credit to: Kevin Holden Platt
或许就如James Turrell本人所说:“我喜欢把光作为一种物质材料,但是我的媒介是真正的感知。我想让你感觉到你的感觉,看到你自己见到的物件。”
展览在每周四至周一的日落时分开始,具体时间与当天日落时间同步,持续一个半小时。观众需要提前订票,并至少于落日开始前20分钟到达。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Skyspace装置艺术。
credit to: Lotte Stekelenburg
来自荷兰的多学科视觉艺术家Helmut Smits用独特的照明设计理念将黄昏的颜色定格,既浪漫又富有创意。受海上日落的启发,Helmut Smits将这款名为Skirting Board Sunset的暖黄色半圆形落地灯带入室内装饰。它由有机玻璃制成,内置节能LED灯,明亮环保。
credit to: Lotte Stekelenburg
夜晚,这款半圆形的落地灯散发出柔和的淡黄色光芒,仿佛一枚在海平线悬挂着的落日。而地板上的光晕若隐若现,就如同落日在海面的倒影一般,虽模糊不清但却自然可爱。
并且天色越晚,灯光便会越亮,直至将落日的余晖与温暖洒满整个黑夜——它让人联想到在海边自在漫步的好时光,即便天色渐暗,夜晚就要来临,但是暖黄的夕阳却能给人以无限的慰藉和柔情。
credit to: Lotte Stekelenburg
黄昏,magic hour,白日将尽与黑天交替之际,暗含着一天之内最奇妙也最混沌的数分钟。对此,我们的艺术家,有人如实记录,有人抽象复刻,有人此刻柔情,有人难掩低落,可无论如何,这转瞬即逝的黄昏和蠢蠢欲动的情愫,都无法被牢牢捉住、深深镌刻。不过好在,当黄昏逸去、夜幕降临,我们便知道,下一个白昼也终将到来。
credit to: jewlybeads
撰文 /牧羊少年
编辑/Svet
排版 /V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