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场人不因年龄大小而在职场受到歧视,这不仅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表达,而且是我们需共同去面对的现实。
2019年初,《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曾经以《危险的年龄歧视》为题,做过一期封面专题。米尔肯研究院老龄化未来中心主任保罗·欧文在文章中说:
“人口结构巨变正在发生,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20多亿人,比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还多。无论发生这种巨变的原因为何,劳动力老龄化都已经到来。未来的就业人口将面临五代同堂的局面。”
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已经开始要将“活到老,干到老”贯彻到底。2018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将致力于打造“终身不退休”、“终身活跃”的社会,讨论将继续雇用年龄提高至65岁以上。
中国面临的问题类似。经济学者任泽平曾引用数据指出,中国第三轮婴儿潮的峰值在1987年,到1997年后开始快速下滑。他引用201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是2.19亿、1.88亿和1.47亿,90后比80后少了约3100万,00后再少约4100万。这样数千万级的年轻人口大幅萎缩,将会带来巨大难题。
另根据国家人社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相比2017年末有所下降,这也是196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延迟退休的讨论,坊间已经趋于热烈。
这意味着,一个办公室里,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同在将是普遍现象,而且年轻人还越来越少。
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如何应对年龄变化带来的就业挑战。
2020即将到来,新旧十年交替之时,职场上的年龄与代际冲突又会被再次放大,因为,80后们要四十了,70后们要50了。
还记得“4050人员”这个说法吗?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来临时出现的名词。
百度百科的解释说,这是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刘欢这首《从头再来》,曾经鼓励很多80后、90后的的父辈们。当时,面对国企下岗职工的失业问题,政府和社会各方提供了大量帮扶和再就业培训政策,帮助这些4050人员,重新找到人生方向。
如今,在互联网新经济中成长起来的白领们渐渐“老去”。不管是终身学习的体系建立,还是就业保障机制等,都是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公司层面,用到30岁就让走人,依靠“青年人口红利“来获得业务增长也许将越来越不可行。
而公司制度和岗位设置,也需要更加考虑多样化代际特点。比如灵活的工作时间地点安排,以及对家庭生活友好的企业文化等。一个典型的细节是,如果年轻人爱熬夜,而中年人爱早起,那么考勤该如何设置才最合理?
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带来并不全是挑战,也有机遇。每一届的年轻人,都和上一届不一样,每一届中老年人,也和上一届不一样,尤其是这届70后与80后。
正如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郑庆生在一次公开大会上所言, 随着时间发展,所有互联网使用者的分布状态和人口自然分布状态越来越接近了,换句话说老年人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现代生活领域。
“当70后、80后陆续进入到老年之后,你会发现中国第一次拥有完整消费能力的老年,这个是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过的人群。今天只有40岁以下的人在消费社会里面。”郑庆生说。
每个人都将老去,与其对抗年龄带来的身体变化,不如想想如何利用年龄优势。
欧文曾引用斯坦福长期供职中心的劳拉·卡洛斯的研究结果指出,如今60多岁的员工一般都比较健康、经验丰富,而且比年轻同事更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他们上进、有见识、善于解决社会难题、更关心有意义的贡献,而非个人升迁。相较于年轻同事,他们更可能建立社会凝聚力,分享信息和组织价值观。
如果你已人近中年,不妨对照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建立了这些优势?
作家虎皮妈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后,在美国做了7年的全职主妇。31岁考上美国的法学院,并顺利地拿到加州律师执照。
“有一次我教育女儿,说你再不听话我明天去告诉老师,没想到女儿回的是:你又不会说英语。” 当时她正沉浸于各类家务,扫地抹灰,购物烧饭。女儿的这句话戳中了她。她不希望女儿长大了质疑她,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人生?
27岁,她开始准备重返职场,在社区大学上paralegal(法务助理)的课,课堂上有不少中年人,坐在她身边的阿姨目测已经有五十多岁,这位阿姨说,希望自己念完文凭可以找一份好工作。这让她的焦虑感少了很多。
“原来人生的拼搏并不是到30岁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工作到六七十岁。”虎皮妈说。
这是《时尚COSMO》 “30+女实习生计划” 专题里的一个故事。
《时尚COSMO》的专题及生活方式总监朱瑾(Jakii)及同事程晛策划了“30+女实习生计划”,Jakii看见了纸媒的潮起潮落,也看到了许多职场人对年龄问题的敏感,她始终认为,年轻固然美好,经验不会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