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吕世明,36氪经授权发布。
2014年内地曾经有单体影城实现了票房破亿的壮举,但现在很难想象还有影城可以实现该指标,尽管所有影城都会信心满满地推出每一年的计划,不得不承认票房压力已经成为所有影城都要去面对的问题。
中国内地目前有一万一千余家影城, 票房破千万的仅一千七百余家,票房在五百万以下的将近七千 ,如果这部分影城位于一二线城市的话,那么它大概率是亏损的,即便对于三四城市而言,五百万的票房成绩也谈不上多么好(对比数据按照2019年为基准)。
更多人目光会集中到头部影片和明星影城,但大部分影城的生存状况不那么乐观,甚至有相当多的影城在“外人”看来“横竖都是赔钱的生意”,这部分影城的如何生存下来,且这些影城如何维系下去,也是衡量内地电影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晴雨表。
500万对于一些中小微企业会是不错的业绩,但对于内地这七千家影城,它们的生存之道在哪里呢?
目前绝大多数影城最大的支出毫无疑问是房租 ,人工和其他费用实际的占比并不高,但如果影城自身盈利效果较差,就会将这些费用的占比凸显出来,因此所有影城如果不能在票房收益上有一定的保障,亏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即便一线城市,也会存在大量的低票房影城,甚至经济发达地区,像经济强省江苏和其周边(包括其他一些沿海地区),其省会也有超过45%的影城票房不到500万,就更不用说其他二三线地区了。
票房不足五百万的影城,并不完全都处于非商圈和非黄金地带 ,一些核心地区的影城数量通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都会面临从十年前的2-3家,扩展到目前的近十家,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压力可想而知。
大影投在整体布局候,会有长期的通盘考虑,一般很少会触及一些“争议”地区,毕竟有限的空间内很难容纳下增量影城,即便入驻了项目,更多也是对原有项目(或撤场项目)的调整和更新。
但目前内地影投市场仍然是火热的,根据影投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从事院线新建、拓展和相关行业的整体规模,几乎 等同于院线影投下游的从业者规模,要维系整个行业的合理有效运行,新旧影城的推进几乎是无法逆转的。
表明上来看,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影票的实际消费能力是绝对挂钩,但在实际的消费占比的支出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实际支出占比是远低于经济落后地区,但同样面临着消费升级的压力,庞大的基数人口和文化氛围在支撑这部分地区的高票房收益。
每个地区都有其经济发展计划,都会用商圈套社区的思维做整体的基础发展,目前几乎所有新建社区都要在其楼盘内新建大型商超,借此来吸引和保障社区居民的驻留。同时配备中小型影城也是常规操作, 尽管在主要商圈内8厅以上的影城是更好的发展趋势,但中小影城仍旧维持6厅以下的配置 。看起来投资低,但缺乏一个明确的回报周期。
内地的两家龙头影投企业万达和大地,在最近几年的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加盟影城的吸纳速度开始加快,像万达早年间几乎很少会在万达广场以外的地区做影城项目,但行业本身的要求促使其降低门槛,用来吸引更多的影城入局。
同时,目前票房较低的影城更多是私营的性质,这部分影城会加盟一些中小院线,他们对于票房的考核要求较低,投资者往往是各个地区的“土豪老板”,一家&多家影城联合在某地市形成一种半连锁的经营状态,同时也会有一两个省市内的小范围团体。
当然这在院线出现的早期,是各个地区逐渐形成影投公司雏形同样经历的阶段,只不过那个时期,各个影投公司和院线其背后有各个地区资源雄厚的广电部门,对于这些私人老板,通过一些渠道获得影城的经营资格后,大多很难用以往其他行业的从业经验应对和落实到电影院方面。
拍sir和一位曾经的影城从业者聊到他过往工作的地方,现在这个影城已经被几个本地老板重新的简单装修,他们同时在该地区接下几个项目,这些项目都有类似之处,项目长期搁置、业态情况不佳、往期票房收益不良。但 极低的价格和完备的手续会让这部分影城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的入局——
“我真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接这样的影城,从春节开业后到现在,票房仍然在本市排名靠后,我看即便清明节那几天,每一天的票房也就一千多块钱,连人工费都不够。”
不仅如此,一些从业者也透露到, 很多票房低的影城日常监管力度都不高,这也使得这部分影城会出现“偷票房”的行径 ,一个包场一二百人,可能就出几张票,几千元的票款轻松被截留。
不用说一线城市二百多家影城,目前大多数二线地区的影城数量也在80-150家上下,实际监管力度非常困难。同时对低票房影城,很难在短期内通过有效的方式吸引观众,特别是淡季缺乏重点影片的支撑,对于这部分影城几乎是灾难的。
好在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样存在出品和发行层面,大部分一日、三日游影片,也想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露个脸,但对于他们而言,想安插到效益好的影城几乎是不可能,这部分影城对于场次的管控力度空前,几乎不会给予这些影片一丝空间。
底层影片也就只能和底层影城合作了 ,在宣发层面,影片的落地往往就意味着利润的产生,虽然相对于票房收益来看,这部分收益可能很少,但在重点档期时,争取到一个有效场次所能产生的收益,对于这些影城和绝大多数片方已经不是鸡肋了,而是实实在在的肥肉。
去年因疫情导致内地数百家影城直接退出了市场,肉眼可见的到目前为止很多地市还有数家影城处于停摆和搁置的状态,即便被接手也很少有大影投出手重建的状况。
对于很多大中型影投而言,这两年大家可能大概率不会投资和新建大中影城了,很多项目都是前两年既定好的,只是去年的疫情导致项目的延期。
新兴的一些影投公司看起来可能很有冲劲,但他们也不会垂青这些票房不佳的影城,除非是地产物业方面对整体资源的打包出售,影投公司几乎不会在去考虑一些票房收益较差的项目。
从去年7月底复工到现在已经快半年了,今年全国票房冠军的影城预计还会在北京产生,但票房成绩能否达到2019年7千万+的标准很难确定, 大批新影城的冲击和低票房影城不按道理的经营方式对于所有人都有损伤。
不得不承认低票房影城如果不使用一些“特殊”手段可能一两年都坚持不下去,除非影城自身没有房租的压力,但这毕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反复的经营权变更,也说明了所处商场和物业自身对于直接接受的兴趣不高。
一二线城市的影城较低的租金可能有一二百万,高的可能五六百万,五百万对于中小影城几乎都是一个盈利的坎,实现这个目标对于他们是当务之急。
重点的问题在于, 无论是加盟影城还是私营影城,普遍的心态是经营者和影城经理极不情愿将主控权给予到院线方面 ,更多时候对于院线、片方和发行方是一种索取心态,在自身条件的制约下,并不清楚合理合法有效经营的重要性。
这种略失衡的心态,导致这部分影城更多希望通过“违规”的操作、吃一些蝇头小利、和小片方合作搞一些排片、多拿一些第三方和片方的回扣等等手段。
但和正常的商品流通企业和餐饮服务业一样,既然有像俏江南等中高端的餐饮、也会有档次略低一些的西贝莜面村,当然像沙县小吃也不乏食客,消费群体的要求不同,也一样会对应到观众层面,观众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找寻对应的影城来观影。
但和对头部影片的关注一样,现在业内外更多把目光和关注度倾斜到一些大影城和有票房红利的电影院,对于中小影城的经营状况很少去关注,这也使得这部分影城会存在各种问题。
实现观众的分流可能是解决这部分影城生存的一个出路。 在院线化的最初阶段,电影局曾经对影院有一个很明确的分级策略,但伴随更多的影城出现和影城拓展的产业链完备,影城在同质化的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其他方面却很难形成一种为观众所指定的层级,大家只能依据消费习惯和是否方便去选定影城。
对于低票房的影城, 想生存下去,合理合法经营仍然是第一位,并入到大院线,尽可能将所有经营策略和大院线实现统一 ,大多时候要比自己单打独斗的效果更好,而且此举所能获得和共享的资源也更多,可能也是大家目前唯一的出路,也是能够留着牌桌上等待机会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