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段誉,顺为资本副总裁,个人微信公众号“段小张说”(ID:DuanLangShuo)
2018年段郎主要在看智能制造,因此跑了不少工厂。航旅纵横有个功能,在每年初会总结上年的『飞行大事记』。我看了一下,2018年总共飞了90趟,相当于每周出差一次,比17年多了不少,真是在出差中度过的一年。
跑工厂是个体力活,常常是早班机出发(不晚点),晚班机回(赶第二天早上的会),晚上航班还经常需要坐摆渡车,回到家差不多两三点了。但实地考察公司和产线的『现场感』是无与伦比的,也是坐在北京的办公室中『脑补』不出来的。
年初在北京雁西湖开发区,我们拜访了小米空气净化器的代工厂东明股份。宽敞明亮的厂房中搭建了全自动的空气净化器流水线。十几台ABB的机械臂连续作业,上下料、组装、测试、包装完全由机械臂完成,相当震撼。东明的王总是个有情怀的科技极客,甚至还在厂房的通道中布置了自己收藏的油画。
当然,大多数工厂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么高的自动化程度,更多的是依靠人工。在长江智造创业MBA组织的活动中,我们造访了东莞的领亚股份(米家电器的线缆供应商)。在参观通道上眺望了接近3000平米的厂房,目之所及全部是绿色的绕线机,只有几十名工人穿梭其中,查看机器状态。线缆是个劳动力密集行业,利润也比较薄。领亚给出了当地的高薪,管理人员还有公司的股份,尽管工人们顶着高温和噪声作业,但看不到丝毫的懈怠。
构成2018年印象的,还有产业工人的双手。对于大多数『五环内』的人群而言,『生产』是个颇为抽象的概念。它可能意味着发一封邮件,或是做一次路演。但在产线上,『生产』就是简单的拧紧一颗螺丝,或是涂上一遍胶水。印象中,在时装女鞋的生产线上,除了浓郁的胶水味,还有精确到小时的产量看板,还有露着毛边的半指手套。
我是在一个大型国营工厂长大的,空气中机油和橡胶混杂的气味,斑驳的工装和劳保手套,真是陌生又熟悉。3C和汽车行业要求比较高,产线工人通常也比较年轻,也受过一定的职业技术培训。这些年轻的面孔,在互联网的语境中,往往只是构成DAU或用户时长的一个数字。但当我走过他们的工作现场、食堂、宿舍、班车、活动室,这些比我小得多的工人,却像兄弟姐妹般具体,但仍旧十分的陌生。
和多数媒体渲染的不同,过去一年中,我在交通和信息并不发达的地方,反而看到了不少昂扬的精神,以及产业升级发展的希望。比如,年初考察物流行业,在大兴的中通周转仓,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晚上10点,仓库里灯火通明,作业员在两层楼的环形分拣带上整理包裹。而这个高速的分拣带,则是另一家创业公司去年合作研发的。
再比如,我们投资的驭光科技,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年建成了属于自己的超净间,并开始批量供货。17年时,田博士带队到西安,为我们介绍熟悉的晶圆厂,脸上挂着几分希望和焦虑;18年介绍自己的超净间时,则多了一份自豪。
后来我们深入到汽车的产业链,在清华的苏州汽车研究院,工程师们加班加点地测试和标定国产汽车发动机,为了迎接明年7月将要施行的国六排放标准。当地负责人说,为了抢工期,这里经常要工作到凌晨四五点。
尽管2018年Q4汽车和3C行业都有所下滑,但变化中仍有不少的机会。比如排放政策的调整,或是苹果向华为产业链的转移等等。宏观的冷暖就像室温,或冷或暖;但VCer需要抓住的是局部的一点火花,气温再低,也可以点燃。
怀有希望,不仅是因为今天取得的成就,更因为看到不同行业中创业者的拼搏和学习。在我参与的长江智造创业MBA班上,一位电池制造装备行业的创业者则在努力改进产品的工业设计,以便让设备更加亮眼和人性化。而有趣的是,画图的Fred教授,则是说着英文的韩国人。
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参观OPT(广东奥普特)时墙上的几个字:『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作为经营了13年的企业,从不知名小厂到苹果产线的核心供应商,这九个字仿佛那首『从前慢』,真是传神的写照。但就在今年,曾经飞速发展的共享经济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一生只爱一个人』的老派企业却依旧正常的融资甚至上市。
或许我们要感谢这个周期,不只是让我们知道了『苍天饶过谁』,更多的是让我们有时间,慢下来,也看看月亮的另一面,知道有更多的可能。
后记:18年去的比较多的有长三角的深圳、东莞(原来大东莞有4区28镇组成)、惠州、广州、佛山、中山、珠海;当然工业发达的长三角也没落下,包括嘉定、苏州、常州、无锡、宁波等。中部地区的重庆、武汉,北方的廊坊、固安也去过几次。我发现自己的航路图和房价还是挺相关的,说明市场还是基本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