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腾讯传媒,36氪经授权转载。
前段时间,《纽约时报》发布了一份致力于探寻信息接收者与新技术之间互动关系的报告。报告来自于一个由《纽约时报》诸多设计师、软件开发者、作者与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前往世界各地,深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观察人们如何使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在汽车上和被访者一起聆听广播,在厨房里看人们向Alexa(Amazon推出的智能音箱)询问天气……最终,研究小组总结出十大主题。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编译了这份报告,以期和读者一同探寻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人类的互动轨迹:人们怎么使用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又如何帮助人们理解新闻?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而言,算法推荐已然成为生活中隐蔽却必不可少的存在。精心编排的列表和算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所接触到的内容:无论是文章、视频、还是音频。人们看上去坐拥无穷尽的算法流推荐,然而,事实上大多数的“推荐”只是对某几类产品的简单重复,无法满足人们对更多可能性的探求渴望。
相较于算法,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来自于亲朋好友的推荐,这种基于人际关系的“安利”诞生于人们的持续对话中,和日常交流无缝衔接。所以,往往在无意之间,人们就发现了值得关注的有趣事物,吃下了一个新鲜的“安利”。
2019年的复活节对于诸多观众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天也是《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的开播日,作为在过去几年狂揽艾美奖的剧作,该剧在上映当天就创下了1740万的新收视记录。直到五月,关于维斯特洛大陆的故事依然充斥在人们线上线下的交流中。
《权力的游戏》最终季成为充满仪式感的事件,将无数观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话题内容的同一性强化了群体的归属感,而相似的体验与经历则成为人们建立沟通的新路径。
无独有偶,当人们与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一起进行Peleton骑行运动时(译者注:Peleton为国外智能健身服务商,提供智能健身硬件+健身服务),当人们习惯于每周五打开自己的音乐流媒体检查更新时,这种充满仪式感的体验仍然被某一群体所共享,内容成为了贡献文化的接触点。
事实上,对于内容的讨论和内容本身同样重要,人们因为同一话题展开讨论,从互动中衍生出关系感,讨论的庞大声量也让被讨论的内容逐渐转化为一个具体而有记忆点的事件,甚至是一种仪式。
打开社交媒体时,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信息爆炸的通道,在不断滚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对于故事的渴求也会愈发强烈。人们总希望自己掌握了故事的结尾,或者了解了最新的话题,然而事实常常是,在关注发展中的新闻事件时,人们常会有一种被抛于新闻事件中间的感觉,不了解故事背景,也不知道未来走向。
研究小组发现,正是这样的诉求,让更多的人更愿意选择去看真实的犯罪故事,无论是收听相关的播客,还是观看诸如Dateline之类的深度调查节目,人们都知道,当节目结束的时候,必定会迎来一个结局,谜底终将会被揭晓。而在新闻节目中,人们也渴望获得同样的成就感,他们希望看到一个新闻事件完整的开头与发展过程,但更重要的,是一个清晰的结尾。
在智能终端普及的今天,推送通知已经成为手机上屡见不鲜的一部分。然而,在研究团队走访的过程中,很多美国民众都表示自己已经关闭了推送通知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持续不断的推送榨取了大家的注意力,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样的推送感到筋疲力尽。
正因为对于推送信息的厌倦,人们开始使用语音助手,例如智能音箱。人们不需要浏览屏幕就可以向智能音箱询问他们想要的信息。相比于推送信息的干扰,智能音箱可以让用户跳过手机屏幕,以自己的需求为主导来获得相应信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远离社交媒体”成为了一个受人追捧的口号,而社交媒体也被视为孕育焦虑的洪水猛兽。
在访谈中,很多美国民众提及自己设置了使用限制,为的是努力调节社交媒体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些年轻人甚至表示,自己已经从手机上删除了社交媒体应用。
然而,删除就意味着完全逃离吗?并不是。研究团队发现,年轻人们可能从手机上卸载了Facebook,但依然会在电脑浏览器里翻阅最新消息;他们可能会在工作日卸载Instagram,但在周末的时候再次沉迷。在这种自我施加的、充满矛盾与摩擦的行为模式中,人们不断尝试重建并维持自控力。
人们阅读新闻的偏好在一天之内是有变化的。研究小组的成员们跟随诸多被访者去体验受访者的一天,继而了解人们新闻消费的模式,研究者们发现,人们在早上的时候更喜欢阅读硬新闻,并愿意与新闻内容发生互动,从而让他们更有准备地面对新一天。
而经过一天的工作、育儿或是其他繁琐的事项之后,人们的精力已然所剩无几,所以在晚上,观众更喜欢轻松的、没有太大负担的内容,诸如观看一些犯罪类的节目或是收听关于流行文化的播客。
媒体机构很少在发布新闻时考虑时机与人们的认知负担。倘若媒体机构能够充分洞察人们的行为习惯,发布的内容或许能更有针对性地适应受众的需求。
正如每个人都希望知道食物是怎么从农场来到餐桌上一样,人们对于新闻生产的过程同样充满了好奇。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名被访者的对话中,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想获得的不仅仅是故事,他们同时也想了解为什么要讲述这个故事,谁在讲述这个故事,以及故事是如何形成的。
新闻消费者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浏览,而更希望拉开帷幕,看看为什么新闻标题要用这种方式撰写,抑或是同一主页上为什么某一个故事更为出众。读者想了解的是报道中的信息已经被多方信源核实,或者记者为了某次报道已经钻研了数千页的材料。
如今,“假新闻”已经不再只是媒体从业者会提及的名词,公众听到这个词的频率并不低。所以,对于公众而言,如果能够了解新闻生产的过程以及生产新闻的人,他们更有可能相信新闻的可靠性。
人们正在寻找更多亲密对话的途径,比起被动地关注别人,他们更需要一个真正与他人发生联系的平台。一些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远离诸如Instagram和Facebook这种网格状信息发布平台,转而进行一对一聊天或者小组内交流。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交媒体上经营着自己的“品牌”,而对于大多数受访者而言,这种专业化“经营”的社交媒体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人们更愿意去关注Instagram的故事视频或是群聊,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会更脆弱,也会更诚实。更重要的是,故事或者群聊往往被视为一次与他人实时动态交流的邀请,这一点也是静态的帖子做不到的。很多被访者也表示,在Instagram故事里收到别人的回复,比一个普通的赞要有意义得多。
对很多人而言,社交媒体平台之所以“社交”,并不只是因为它可以让人们向全世界发声,它同时还给予了用户与他们信任的人进行亲密交流的机会。
在访谈过程中,被访者们也都表示,无论是名人、商业品牌还是媒体机构,“不发表观点”通常已经隐含着政治立场。伴随着讨论的兴起,人们无论抱有何种政见,都会忌惮发表自己的观点,害怕遭遇抨击。
所以相应的,人们会更希望这种讨论只发生在自己与信任的人之间,诸如WhatsApp、Slack、iMessage或Instagram Messenger这样的信息传递平台会给人们更多的安全感。
在新闻内容上,新闻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往往很难达成一致。有时候,读者寻找着最新的动态与消息,而有时候,他们却在追逐某一个特定的主题,这也导致某些内容在新闻报道中占据常青地位。
媒体机构往往会发布一些最新的消息,而这样的消息仅能满足人们一部分的知情欲。媒体机构对最新消息的重视,使得媒体从业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刚刚发布的消息上,而非那些真正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情况、理解问题的内容。在为人们提供其“需要”和“想要”的消息时,我们也应该去思考,怎样让信息更好地适应全局。
研究者们为了这份报告辗转于世界各地,关注到智能音箱、社交媒体群聊等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细枝末节。这份报告聚焦于人类与信息科技、媒介报道的关系,一方面科技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与信息平台;另一方面,是人类对于信息科技的抵抗、调整与更新。
正如报告的作者们所言,“为了理解媒介进化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从‘人’出发。”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2020年或许会迎来新的迈进,而人与技术的角力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链接:
https://open.nytimes.com/looking-forward-to-2020-here-are-10-themes-for-news-166d8412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