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苕粉,编辑:麻薯,设计、排版:排骨,36氪经授权发布。
飞飞双十一什么都没买。
“光棍节一天,我们就会产生30万吨包装垃圾。”
2万吨的垃圾可以铺满北京三环一整圈,双十一的快递盒相当于砌了15条三环马路。
飞飞惧怕垃圾。小时候她住的小区,东南方向有座垃圾处理厂,满坑满谷的垃圾,焚烧后产生的臭气远远飘来,即便紧闭门窗也逃不掉。
高中毕业后,飞飞一家搬离了那里。后来妈妈确诊肺癌,飞飞觉得和垃圾处理厂脱不了干系。
看到人们大量产生的垃圾,飞飞就很窒息。那会让她联想到小时候的垃圾厂,和妈妈的死亡。
飞飞不参与双十一的原因简单:平时尽量线下购物,不得已需要网购时,她会提前和卖家沟通,发货无需包裹塑料袋或泡泡纸,填充物尽量用报纸。
三年来,她网购数量只有四笔。
她不想给人添麻烦,尤其是在卖家忙碌的双十一。
飞飞践行的生活方式叫“0垃圾”,还好她不孤单,先后在北京上海工作,她都有组织有伙伴。
周末,北京一家倡导零浪费的商店用一场“Anti 11·11”活动重新开张,所有人可以带来闲置物品自由交换,没有任何门槛。“请只拿走你真正需要的物品”,墙上的标语让人三省吾身,很多人空手而归。
在这家店里,我认识了大史和格子。他们各自有消费主张。
??:现在做什么工作?
飞飞:家居设计师。
格子:学的是服装设计,现在主要做些手工。
大史:算法工程师。生活中不制造垃圾,但总制造电子垃圾。
??:目前践行的反消费/环保举措是什么?
大史:素食、绝不点外卖、不买瓶装水。
格子:减塑实验,尝试不使用塑料。
飞飞:零垃圾实验,我觉得zero waste只能表示一种决心,并不现实,叫waste less更准确些,现代社会完全不产生垃圾蛮难。只要有意识地减少垃圾,就是进步。
??:为什么想到要尝试?
大史:买1瓶瓶装水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开了1公里车。现在说碳排放量是不是过时了?感觉是上一个十年人们爱说的词汇。
素食比肉食要环保得多,畜牧业占用了世界1/3的淡水资源。动物提供的蛋白质吃豆制品也能得到,现在科技发达,可以通过复合维生素片、蛋白质粉这些来达到营养均衡。
不买瓶装水很容易,随身携带保温杯就好,如果实在忘带,又渴,我可能会选择买两个丑橘替代。
每公斤食物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格子:生活太无聊了,我喜欢和自己做不一样的“游戏”。
前段时间,我拆了朋友寄来的三盒月饼,垃圾桶就被月饼盒满了,它们都挺精美的,难道它们的命运就是在我手上待了十分钟不到吗?
我很好奇,一个人能产生多少垃圾?我收集了一周的干垃圾,称重9.6kg,用大号的黑色塑料袋拖去扔。
我平时丢弃最多的垃圾,就是各种塑料袋。厚实一些的尽量用来当垃圾袋,但仍然有小一些的不容易重复利用。我想试试有意识地减少塑料垃圾能到达什么极限。
??:开始“实验”以后变化大吗?
格子:非常大。留心一看,生活中处处都是难点。
牙膏、牙线、漱口水都会产生塑料垃圾。我按照朋友推荐的配方,2勺椰子油+1勺小苏打+几滴薄荷精油,搅拌均匀代替牙膏用,漱口水改用清水+茶树精油。一个月下来可以少扔几个瓶瓶罐罐。
每周北京的农夫市集有卖散打牙膏,可以拿自己家的容器去装,也可以买到药片形状的固体牙膏,方便外出携带。
格子提到的市集支持散打购买
洗面奶、沐浴露我改用香皂,现在买高质量的洗发皂洗脸皂不是难事,我身边有朋友尝试自己做,对我难度有点大,不过未来会尝试。
挑选皂盒时我特地选了铝盒,耐用,而且即使淘汰了也不会产生塑料垃圾。
对了,我把避孕药也换成了瓶装。
??:最出人意料的环保行动是什么?
大史:捡垃圾。墨尔本朋友教我,他的大部分食材是在维多利亚市场捡来的。捡垃圾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不堪,枯黄的菜叶、变质的面包……这些我们不会要的。
我的主战场是便利店。便利店每到夜里要清算一大批食物。虽然这样的做法让消费者放心,但也造成了浪费,我不觉得一袋面包在23点和1点有本质区别。
因为素食,我回收的大多是水果和临界期的面包饼干,便当那些我就用不上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收获一定比我大。
格子“告别纸巾。卫生巾我很早就用月经杯替代了,这个月在尝试彻底不用纸巾,厨房、卫生间、餐桌都摆了擦手布、手帕这些可以循环使用的纺织品。
比较难的是如厕后,原先习惯纸巾和湿厕纸混着用,现在我把毛巾裁成小片,叠在收纳盒里,需要随时取,用完扔到竹篓里,我定期清洗,再拿到紫外线消毒柜里杀菌。
在家容易实践,出门会麻烦一些,我就带容易降解的玉米纤维纸巾。
飞飞:在单元楼的楼顶堆肥。大家听说我用“零垃圾”方式生活,都会有疑问,厨余垃圾怎么解决呢?
和大家的想象不一致,厨余垃圾很好解决。先放进冰箱冷冻室储存,每隔一段时间,和家里绿植蜕下来的叶子捣在一起,收集在大桶里堆肥。堆出来的“黑土”我再送给邻居种花。
我原先住在老小区的六楼,离楼顶很近,除了在楼顶用铲子动静太大被投诉过,我没遇到什么太大的困难。
搬家后,新家没有阳台,去天台的楼道一直锁着,堆肥计划就搁置了。
堆肥不适合每个都市青年操作,再说食物毕竟是可降解的垃圾,更迫切需要处理的是塑料垃圾。我日常产生的塑料垃圾很少,大约一个宜家肯特罐装得下,我把它们都集中起来。
??:即使收集起来它也还是塑料垃圾,本质没变啊。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飞飞:我想的是,做这个收集,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二来我们现在的塑料回收率只有1%,如果将来技术进步,垃圾处理手段有改变,我再拿去处理。
即使等不到那天也没关系,至少我的这些塑料没有流向海水或土壤,没有给环境造成负担。
??:有不被支持/遭到质疑/感到失落的时候吗?
大史:有吧。有时候在饭局上,别人劝酒劝菜,问我你一个大男人怎么不吃肉,我觉得挺尴尬,后来我统一说是宗教原因,这么说大家的接受度高一点。
格子:小时候,我爸妈习惯逛早市时顺便打包胡辣汤回来当早饭,用的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那种老式搪瓷缸,就像张曼玉在《花样年华》打包云吞面那样。
这几次回家,发现爸妈也不再坚持了,小贩提供一次性餐盒,爸妈自然而然接受。
虽然我爸妈不是环保人士,有些老派的做法很符合环保理念。我看见越来越要求便捷的时代,剥夺了他们坚持很久的习惯,说实话有些失落,所以更想通过我的各种实验来抵抗些什么。
飞飞:现在对质疑形成抗体了。被别人问“你做这些有什么用”的时候,我说,我不能救海滩上的每一条鱼,但是对救下的每一条鱼来说,意义都是重大的。
最近一次失落是发现家附近的京客隆超市不允许用自带棉袋称大米,要么购买袋装,要么在它的散打区用统一的塑料袋称重。
在三里屯南路一家咖啡馆天台,农夫市集每周1-2次。这里,没有小票、没有包装、不提供塑料袋。摊主们对我们自带棉布袋、饭盒、玻璃瓶去买东西见怪不怪。每次看到那么多人一起坚持,挺感动的。
??:自己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吗?
飞飞:我还在使用纸质书。票根、登机牌这些我都尽量电子化,但贪恋纸质书的手感,割舍不了。
大史:我平时工作忙,有时候不自觉选择更便捷的方式,它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比如打车上班,心里会有一点负罪感。放弃打车去挤地铁得绕一圈,对我来说又不现实。
我只能想,打车的碳排放量由于我长期吃素找补回来了,这样心里好受一点。
格子:要警惕过度消费环保议题的商家,我就常常上当。我不想买塑料马桶刷,挑了一个反塑品牌的猪毛鬃刷,后来发现价格是农贸市场同类型产品的三倍,环保是环保了,但是又掉进了中产生活消费主义的大坑。
同样的产品用概念包装后就溢价三倍,太不合理。不过要是有人愿意用钱投票,为商家的理念付费,我觉得也OK。
??:有什么特别实用的环保贴士值得推广?
大史:不愿彻底告别肉类的朋友可以试试一星期素食一天。随身带杯很容易实现,大多咖啡店都有自带杯折扣。
飞飞:我知道实践环保变难了,讨论氛围不一样了。我记得十年前的我们,会关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会关注各种环保组织。
现在的生活高速迭代,人们好像更忙了。照顾自己都难,何况照顾地球?什么都做不了的话,至少可以多看看环保主题纪录片。
格子:不考虑对方的时间精力,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硬塞给别人挺不负责任的。我工作时间很自由,实验初期都花了些时间适应。
很多人忙到自己下楼买杯咖啡都会耽误时间,两百米的距离必须叫跑腿或外卖,自己忙到颠三倒四,吃饭睡觉都顾不过来,怎么可能腾出精力来做环保?不过大家还是可以尝试,会意外收获对生活的掌控感,有一种重建秩序的愉悦。
有些众所周知的建议只是纸上谈兵,大家量力而行就好。
结语
环保议题的生存空间缩小了吗?飞飞作为个体的判断未必准确。
前几年媒体指责H&M等快时尚品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近年它“知错能改”,成了搜索引擎上可回收类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时装品牌;大牌如PRADA,也躬身向环保示好,推出再生尼龙系列背包。
图源:Prada
我们一边为品牌的表率拍手,一边担心这一切会不会如格子所说,只是又一个用概念包装好的消费陷阱?
2007年,安雅·希德玛芝设计了一款名叫“我不是一个塑料袋”的手提袋,旨在宣传环保,结果甫一开售,8万人哄抢,多地断货,只能改为限量售卖。
和人们的常识相去甚远,这样一个背包,制造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是同容积的塑料袋327倍。
图源inhabitat.com
环保是一种需要亲身践行的理念,但概念先行的时候,有时候结果反而南辕北辙。
仍在追求环保的年轻人已经懂得尽量不去干涉他人的选择和生活,至少对他们来说,每一条被自己救回来的“鱼”,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