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自然》杂志:人类必须重获无人车的控制权 >

《自然》杂志:人类必须重获无人车的控制权

转载时间:2022.10.20(原文发布时间:2018.04.10)
17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72次

编者按:最近无人驾驶事故频出,引发了人们对这一事故的担忧。本文探讨了无人驾驶是否应该人为干预的问题。文章出自《自然》杂志,原题为“People must retain control of autonomous vehicles”。

上个月,一名行人被无人驾驶汽车撞死了,之前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在亚利桑那州Tempe,一名女子穿过马路时被算法控制的无人驾驶SUV撞上,抢救无效死亡。当时无人驾驶汽车车内坐有安全驾驶员,他未能阻止事故发生。

虽然这样的事故很罕见,不过数量应该会上升,因为越来越多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公路上测试,没有人干预。在过去一年里,有几个国家颁布法律,为测试扫清道路。例如,新加坡修改《道路交通法》,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指定区域行驶。瑞典交通局允许无人驾驶巴士在斯德哥尔摩北部行驶。在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自动驾驶法案》(ELF DRIVE Act),让各州的法律保持一致。美国参议院也采取了相似的措施,它们投票支持《AV START Act》,为无人驾驶测试清除障碍。

《自然》杂志:人类必须重获无人车的控制权

政策制定者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潜力感到兴奋,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减少拥堵,减少空气污染,减少交通事故的数量。因为打车服务价格低廉,私家车的数量可能会减少。机器智能可以提高燃油效率,减轻污染。每年,全球有125万人因为车祸死亡,当中许多车祸都是由人引起的,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拯救无数生命。

政府希望能借助法律让梦想快速变成现实。它们暂时解开了无人驾驶汽车开发者的束缚,开发者拥有豁免权,没有必要达到特定交通安全法规的要求。例如,法规要求车内必须配有人类操作者,汽车必须拥有一些安全组件,比如方向盘、后视镜,这些组件必须自始至终运行。一些开发者虽然在汽车上保留这些东西,但是他们并不一定非要这样做。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真的能与当前的汽车标准匹配吗?并无保证。

新政策会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例如,因为个人拥有的汽车数量减少,政府会因此损失巨额的税收。成千上万的汽车、卡车、巴士司机可能会失业。无人驾驶汽车高度依赖机器学习算法,因为算法离完善还很遥远,它的决定可能会影响行人、司机的生与死。

政策制定者必须与学者、制造商密切合作,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难度很大,因为研究工作跨越多个学科。

我们认为有两个领域尤其值得重视,一是责任,二是安全。下面就来谈一谈:

《自然》杂志:人类必须重获无人车的控制权

责任

和其它生产商一样,无人驾驶汽车开发者也对损害负有法律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是设计缺陷造成的,也可能是制造或者营销造成的。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说,潜在的法律风险很大,因为系统很复杂,它以不可预料的方式相互作用。

制造商肯定想将责任降到最低。怎么做?它们可以教育消费者,告诉大家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告诉他们如何安全使用系统,这样就可以降低产品误用的概率。例如,药品开发商会提供一些信息,告诉用户药品的剂量是多少,有什么副作用;电子产品制造商会提供使用手册,警告用户不应该做哪些事。这些指南可以改变消费者预期,提高满意度。和智能手机一样,无人驾驶汽车底层技术相当复杂,有些东西很难解释,很难理解。

设计产品时,开发者追求一个目标:简单易用。人们更愿意购买使用简单的产品,他们可以用产品快速做完复杂的事情,增强实用性。不过这样一来用户就不知道系统到底是怎样运行的,也不知道它是否有问题,如何修复。例如,对于计算机汽车,只有少数司机知道如何校准引擎。同样的,当乘客坐进无人驾驶汽车,如果迎来出现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急转弯,乘客不知道它为何这样做;当其它汽车车速很慢时,无人驾驶汽车居然不超车,乘客也不理解为什么。

有一点更让人担忧,深度学习算法本身就是无法预测的。深度学习根据一套不透明的决策机制开发,它依赖先前积累的经验。每一辆汽车的训练方式都是不同的。没有人(甚至包括算法开发者)真正知道无人驾驶汽车在各种环境下会有怎样的反应。

深度学习汽车需要训练多久才算安全?应该怎样训练?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出现同样的紧急情况时,不同制造商的汽车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一辆汽车可能会绕开障碍物,另一辆汽车可能会踩刹车。有些交通事件很罕见,比如卡车被风吹倒,要让汽车处理这些罕见的事件相当困难,训练无人驾驶汽车也是一件麻烦事。

我们要用先进的界面告诉用户,无人驾驶汽车正在以正确的方式行驶。看看汽车仪表板,上面会显示车速、剩余汽油的多少。明天的汽车可能不是这样的,上面有显示屏,它会告诉你汽车的“意图”是怎样的,它的管控逻辑又是怎样的;例如,汽车可能会告诉乘客,说它不会超越前面的汽车,因为成功的概率只有10%。应该将哪种类型的数据输入汽车?人如何解释这些数据?我们现在所知甚少。

用户经常会忽视各种信息,即使信息以明确的方式呈现,后果可能事关生死,用户还是会忽视。例如,坐飞机之前,70%的乘客不会阅读安全须知,虽然航空公司要求乘客这样做。安全须知包含一些重要信息,比如如何戴上氧气罩,如何打开安全门,安全须知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一页,不过乘客还是不愿意阅读。

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处理更加复杂的信息。它的传感器、算法必须理解行人的行为,区分不同的驾驶方式,根据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当汽车做不到时,用户必须知道如何处理。

找到更好的办法,以更高效的方式展示信息,这点相当重要,颁布法律,确保无人驾驶汽车用户精通技术,这点同样重要。

《自然》杂志:人类必须重获无人车的控制权

安全

无人驾驶汽车真的更安全,效率更高吗?主要还是看计算机,看它能否以更快的速度制定比人更好的决策。用户输入目的地,然后将控制权交给计算机。到目前为止,交通运输产业还没有完全接受自动驾驶汽车。我们仍然认为,人类司机更有弹性、适应力更强、更有创造力,对于变化以及无法预料的情况,人类的响应能力更好。当计算机失灵时,人类可以接过控制权。

对于真正的无人驾驶,公众仍然保持谨慎。制造商必须给出解释:一旦关键系统失灵,汽车如何保护乘客?如果危险避开算法失效,如果摄像头出现问题,或者内部地图陷入停滞,无人驾驶汽车必须安全停下。对于工程师来说,要做到很难,例如,一旦没有了摄像头,汽车就变成了瞎子,什么也看不见。

依我们的看法,无人驾驶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人类的干预。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像飞机一样,虽然系统高度自动化,不过还是需要人监督。目前正在测试的无人驾驶汽车偏离这一原则。虽然车内坐有安全驾驶员,但是开发者与监管人员谈论的却是完全的自动化,不需要人。

不论怎样,让人参与总是会带来安全问题。自动驾驶驾汽车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对于某些人来说,操作并不容易。如果某些人的感官有缺陷,可能会发现很难控制汽车。有一些人会因为自动驾驶受益,他们也会成为问题的根源。比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知能力可能会衰退。日本为什么对无人驾驶如此认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年人数量增加。

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配备远程监督员,就像飞机的远程空中交通控制者一样。问题来了:如果要让汽车网络安全运行,到底需要多少监督员呢?若是超过了人类的能力,可能会引发事故。例如,1991年,加州洛杉矶一名控制人员因为负荷过重,犯下致命错误,让一架飞机降落在另一架飞机上。

政策漏洞

目前的法律以及正在制定的法律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安全方面,如果不对开发者加以约束,这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系统发生事故,开发者不必总是汇报,开发者也没有必要为汽车操作者制定各种规范。这些豁免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认为最终无人驾驶汽车不需要人类干预。有些人本来是支持无人驾驶的,不过如果我们看重行业而忽视用户,最终会失去他们的信任。

我们本应该好好教育用户,但是目前的法律忽视这一问题。美国法案只是提供简单的要求,比如在使用技术之前,必须将相关信息告诉用户。用户应该在能力上达到怎样的标准?是否应该通过能力测试?这些提都没有提。因为没有标准,我们很难知道对消费者的教育是否充分。没有检测,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上升。

向前看

我们希望政策制定者改变态度,重新思考无人驾驶汽车监管方法,起草法案时从以下6点全面考虑:

——无人驾驶汽车并不意味着没有人类操作者,我们不应该这样认为。监管者和制造商必须认识到,自动化会只是改变了人的工作属性。

——无人驾驶系统是怎样运行的?用户需要获取相关信息。制造商应该了解设备的局限性、可靠性,这些设备对安全至关重要,比如摄像头、激光器、雷达设备。如果有可能,制造商应该将设备数据收集起来,以可以理解的格式加工,提供给汽车操作者,让他们查看。

——操作者必须证明自己具备一定的能力。开发者、研究人员、监管者应该为无人驾驶汽车使用者制定一套标准。我们要对操作者的能力进行测试,发放执照,对当前的驾驶执照进行补充。用户如果达不到标准,使用无人驾驶汽车时会受到限制,比如有些飞行员如果是色盲,晚上不能开飞机,无人驾驶汽车也应该仿效。

——应该定期对用户的能力进行检查,这种检查必须变成强制措施。监管者、制造商、研究人员应该给检测确定一个时间间隔,这样一来,当感知能力变化、技术进化时,可以确保用户的熟悉程度跟得上形势。

——远程监管网络必须稳定可靠。制造商、研究人员、立法者必须建立一套监督系统,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监督。研究人员应该为大量汽车提供一套指南,告诉各机构一名监督员可以安全监督几辆汽车,在什么条件下才允许监督汽车。例如,如果天气不好,应该多配一些监督员。

——必须对远程监督人员的工作限制条件进行界定。专家必须澄清一个问题:监督员应该遵守现有工作时间吗?例如,如果是空中交通指挥员,他们的工作受到一个条件的制约:还能工作多长时间。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4158-5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自然》杂志:人类必须重获无人车的控制权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在线作图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