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编辑部”(ID:HardCoreRabbit007),36氪经授权发布。
一切都是摩尔的错,摩尔定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个人电脑上悬了40年。
1981年,蓝色巨人IBM推出了IBM5150,英特尔的处理器、微软的操作系统,如今耳熟能详的个人电脑套装,在40年前第一次聚齐。
个人电脑新世界的大门在IBM之前只开出一条缝隙,露出了未来的微光。实际上,在电子管向晶体管变迁的洪流中,小型化的计算机成为普通人的工具是一种必然。IBM发力的五年前,乔布斯已经在车库鼓捣出了苹果的第一款产品Apple-I。
随后一切都走在了快车道上,从1973年第一款商业个人电脑Micral问世不到十年间,我们现在电脑上的几乎所有基础设备都基本实现了。内置存储功能在1977年由CommodorePET完成,鼠标在1974年由施乐完成产品化,紧接着个人电脑上的图形系统在第二年实现了。
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担忧。个人电脑的百花齐放,带来的是从硬件到软件千里战线的纷争。
无论是苹果还是施乐,都将个人电脑视为未来的风口,从来不会泄露有关于产品的技术细节,用户选择了一台电脑,就意味着被绑死在单一品牌上,不同电脑上的软件甚至是操作系统也是无法互通的,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换显卡、换硬盘更新系统等常规操作,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IBM5150能够迅速在已经是混战中的混沌个人电脑市场荡平所有对手,胜负手就在于盯住了开放与扩展性。IBM一反之前推出的大型机产品的习惯,没有将个人电脑的设计保密,而是制作了详细的说明书和开发手册,迅速建立起一系列的个人电脑行业标准。正是在这个阶段,IBM还迫使英特尔向AMD开放了X86处理器的设计标准。
使用MS-DOS的IBM 5150
即使距离第一台个人电脑的推出已经过去了接近十年,业界仍然认为IBM 5150是现代个人电脑的鼻祖,原因就在于这台电脑确定了个人电脑的原则,开放的硬件和软件标准成为了业界的主流,英特尔、微软和戴尔的起点都从这里开始,成为了未来世界的开端。
人使用工具,而非工具使用人。
硬件标准化是现代电脑的开端,没有了标准化的硬件,我们现在就不会看到即插即用的显卡、声卡,攒机党熟知的PCI-E、雷电等接口更如同天方夜谭。
早期带有3D加速功能的显卡
在IBM的推动下,个人电脑和传统的大型计算机迅速划清了界限,个人电脑从电脑设计公司的一言堂脱离开,和各种标准化组织一起走上了快车道,计算机的技术大爆炸要从计算机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始。
围绕个人电脑的模块进入技术大爆炸,带来的是个人电脑的定义逐渐模糊化。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个人电脑从原有的大方壳进化成笔记本、平板电脑以至于智能手机的形态。为了满足不同场景的要求,每个人手上的“个人电脑”开始混乱。
十年前,个人电脑已经做到了一台设备完成文档处理、上网这类轻办公和游戏、视频应用的结合。在个人电脑移动化的推动下,如今我们似乎又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场景中,设计图纸用工作站,看视频用手机,办公用超极本……
用户需求的细化,在不断蚕食摩尔定律的成效,也在不断掏空用户的钱包。
应用需求增长和性能的增长本身是一对矛盾,不充值就不会变强。会存在同时满足所有应用带来的性能需求的硬件吗?
永远只用一台电脑是一个看起来很滑稽的口号。工程师曾经尝试用软件工程的办法绕过这个问题。微软的UWP设想使用统一的软件构架,强行缝合移动设备、轻办公设备和工作站设备,最终还是败给了多年生态割裂引发的巨量应用上。
逃避摩尔定律,拥有一台性能永远在增长的个人电脑,看上去很美,实现起来难如登天。
通过利用服务器部署云电脑的设想早已有之。先将应用部署在服务器端,然后将终端用户的的鼠标、键盘、触摸等控制动作抓取,发送至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做出反应后,以视频流的方式返回给终端。也就是说,用户在操作云端服务器,而其看到的是服务器端传回来的画面。
然而,这样的设想对于通信速度和服务器的要求极高。人眼舒适放松时可视帧数是每秒24帧,集中精神时不超过30帧,服务器的延时不能超过41ms,服务器的延时直接宣告了这种设想的死刑。
这样的硬件,将在5G和云计算的浪潮下实现。
我们在梳理个人电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在通信速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使用权和拥有权是一体的。这不难理解,我们的硬件都是物理实现的连接,比如如果要使用更先进的3080显卡,就必须买到实体硬件,忍痛闲鱼出掉一年前斥巨资购买的2080,在主板上插上新的显卡。
不过这个常识很快要被新技术颠覆了。摩尔定律和比尔定律是对硬件发展的规律总结,硬件当然不可能突破客观规律的限制。通信技术与云计算的发展其实为绕过硬件规律提供了条件,未来用天猫精灵玩3A游戏都有可能实现。
云电脑带来的是个人电脑的下一个时代。我们经历了使用电脑的完整设备,在硬件标准化的变革中转为使用对应性能的外设,5G和云计算带来了未来的一种可能,割裂开硬件和软件的联系,使用户专注使用软件本身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