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处商业浪潮起伏中的企业而言,这样的洞见显得更加犀利且直白——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此前的一份研究显示,相较于政府、学校等其他形态的组织,企业的平均寿命普遍偏短,仅仅只有三至五年。在日本,媒体和观察者们甚至用“短命化”这样一个专门术语来形容企业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
但是,彼得·圣吉的话可以看作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尤其是在数字化和生产力爆炸的时代更是如此,这意味着经营者们需要随时进行组织升级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8月27日举办的未来组织大会上,钉钉的首席执行官陈航(无招)在演讲的开头就开宗明义地表示,“未来组织”需要将企业中的所有个体与数字时代的技术思想充分融合,唯有如此才能顺势而为,实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可持续适配。
作为目前国内重要的移动办公应用,钉钉从发布至今1700天左右的发展历程就是由“定义未来组织”这个话题贯穿始终。眼下,从学校到医院,钉钉正在掀起一场组织升级革命,通过数字化和移动化办公手段提高这些组织的协作能力和效率。譬如在未来医院的构建中,钉钉就能够帮助院方覆盖随访、排班、电子病历、院长日报等各种大小场景。
在杭州举办的未来组织大会上,陈航就披露截止6月30日,已有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和2亿用户在钉钉上工作;与此同时,在开发平台上聚拢的开发者也超过20万,总计发布了超过30万个企业级应用。无论是用户端抑或是开发端,钉钉的平台效应正在进一步凸显,而一个越加强大的平台也将协助中国企业更快完成组织能力的数字化升级。
百余年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科层理论,这是一种适用于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形态。通过在一个组织内订立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汇报程序,企业主能够保证员工们各司其职,从而在最终的生产环节保证大批量生产标准产品的能力。
科层制在过去长时间成为企业组织形态主流并非偶然,彼时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技术发展速度也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另外,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属于人的创造性元素相对较低,具有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和简单重复的劳动共同让科层制看起来十分合理。
然而,科层制适用于今天的商业社会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有的资源比较起来,我认为创造力其实才是未来的最稀缺的资源”,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总裁李毅超在未来组织大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说道。作为国内知名品牌设计公司,2004年成立的洛可可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最初发展的十年,洛可可的业务增速始终保持在100%以上,但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整个公司过于兴奋,原因在于依靠自有设计师的发展模式总会在未来某个时点让企业碰触到天花板。
“我们花了整整十年,最终才找到1000个设计师”,洛可可公司创始人贾伟这样说道。为了应对这样的潜在问题,洛可可上线了一个名为“洛客”的设计平台。通过与外部设计师们建立起柔性的合作关系,平台实现了对资源的快速聚拢:找到1000个设计师的时间缩短到了一个月,目前平台上已经拥有了四万名注册设计师和百万级的平台用户。
洛可可只是当下组织形态变迁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关注到“企业-雇员”正在逐步被“平台-协作者”的模式所取代。在这种全新的思潮下,一种被称为柔性组织的形态开始出现,它代表着组织的日益扁平化和弹性的领导关系。在这里,组织本身不再是科层制这样等级森严甚至略显僵硬的呆板模型,它变成了能够随时打散与重聚的形态,这种灵活的身姿显然能够更有力地回应外部环境变动带来的挑战。
在年初的一次分享中,钉钉副总裁张斯成提到“企业将从管理走向治理”。在柔性的液态组织里,企业将第一次实现全新的数字化治理模式,即全员共享、全员共治、全员共理。从“柔性”到“液态”,企业对敏捷相应的重视可见一斑。然而这种由全员共同治理企业的“乌托邦式”理想在过往难以实现,这不仅在于科层制等管理哲学的束缚,更源于技术层面的不切实际。
然而,当企业希望身姿变得柔软的愿望日益迫切,数字化和移动化时代的到来让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我们强调的是‘每个员工都属于企业和组织,而不是属于你的上级’”,复星集团全球合伙人、首席信息官梁剑峰在演讲中提到。他表示复星内部如果有需要的话,员工可以随即找到包括郭广昌在内的管理层进行沟通,而郭广昌本人则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用钉钉。
当面对一个犹如庞然大物的巨型组织时,要掌控它便需要更好的组织能力与沟通工具。梁剑峰用“去中心化的智慧生命体”形容对未来组织的憧憬,他认为透过不断地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组织终有一天将不再依赖于一两个管理者,而是自发地完成组织进化。
这在以往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眼下在移动应用的协助下正在变成现实。无论是在复星还是东方希望这样的大公司,它们都使用了钉钉作为内部办公平台。使用钉钉让这些企业告别了针对不同场景采购不同软件服务的繁琐环节,企业内部的近乎大部分场景都能够借助一个平台顺利覆盖。
例如在开展农业、商业地产、重化工业等业务的东方希望内部,钉钉除了覆盖薪资、出差审批、内部沟通等办公应用的常规场景之外,还能够帮助企业员工完成点餐、快递签收、礼品管理、密码重置、拼车、宿舍管理等特殊场景。
当员工在就餐时间到达餐厅后,不再需要刷员工卡,只需要由餐厅师傅扫描取餐码即可;通过接入生产管控系统,当旗下公司出现排放数据临近预警值时,手机钉钉就会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将预警信息推送至相关高管,如果在限定时间内没有回复,预警信息便会逐级向上推送。无论是业务管理还是员工生活,一个强大的移动办公平台犹如润滑油一般让整个企业的运转井井有条。
这样的优势在极端情况下体现得更加明显。今年8月10日,利奇马台风登陆浙江,嘀嗒出行的联合创始人兼产品副总裁朱敏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正在理发。团队成员认为台风导致出行服务的安全隐患非常严重,朱敏在第一时间建了一个群,通过DING让团队成员在5分钟内就位。10分钟后,透过钉钉的语音电话功能,相关的气象情况、政府信息和线上数据在第一时间汇总到一起,最终分析出八个高危城市。再经过内部的快速决策后,八个城市的顺风车城际宣布停运,在排除测试BUG、发布官方微博、反馈出行风险等一系列标准化作业流程后,应急机制顺利启动。
“历时78分钟,24人进群,95条沟通记录,9个DING,全程没有打过电话”,朱敏在复盘数据后发现借用钉钉平台,公司对于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应急机制启动并未耽误他理发,在应急机制达成目标三分钟后,他理完了头发步出理发厅。移动办公应用介入所带来的效率提升让每个人都成为了其中的受益者。
今年5月,钉钉与毕马威联合发布了名为《百年跃变:浮现中的智能化组织》的报告,其中提到企业不能满足于在形式上让组织线上化,更应该通过各流程间的数据打通和紧密协作让线上效益真正展现出来。这意味着分散化的软件服务给企业的赋能效应有限,企业经营者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集成数据平台并为我所用。
“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管理思想的变革:别人把钉钉当工具,我们把钉钉当器官。”在李毅超看来,通过在一个统一平台上的沟通,组织将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和透明,每个人的创造力也只能在这样的形态中喷薄而出。
根据IDC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20年,全球的数据存储量将达到44ZB之多;而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钉钉商业生态系统及经济社会价值报告》则指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8%。
当社会和商业都在急遂地数字化转向,从长远来看,钉钉这类移动化办公平台带来的将不止是人与人的智能协同,还涵盖着人和事、人和物的智能协同。这是陈航和他率领的钉钉眼中未来广袤的市场机会,对于中国企业而来,组织升级转型既代表着一种机会,同时也是需要快速建成的、以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必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