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张雪玲,36氪经授权发布。
八十年代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上夜大的场景,这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但随着时代变迁,夜大似乎悄无声息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从曾经的全民参与到如今的悄无声息,夜大经历了什么?现在究竟还有没有夜大了?
早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就认识到了中国在文化教育上的落后。1917年毛泽东以湖南第一师范学友会教育研究部的名义创办了第一所革命工人夜学。当时毛泽东在招生广告中写到,“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这个夜学专为列为工人设的,教的是写信、算账,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1925 年毛泽东回到家乡湖南韶山,在当地开展农民运动,并且创办了20多所农民夜校。
改革开放后,为有效地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关于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或文化补习班的学制、课程,教学时间、教师和制度等。个别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重点试办高中班和夜大学。随后几年时间,清华、原北京石油学院等高校纷纷开办夜大,教育劳工,启发劳工,服务劳工。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一度全部停顿。
根据1964~2010我国人口普查文盲数据看到,1964年我国文盲率被缩减到了33.6%,但仍有超三分之一的人们识字数不超过500。随着基层夜校的开办,我国文盲人数在逐年大幅减少。夜大涌现,目的从扫盲转变为提高学识。
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意见》指出,高等学校除办好全日制大学外,还应根据自己学校情况积极举办函授教育和夜大学。当时我国全日制高等学校招生人数有限,大多数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全日制高等学校。《意见》要求到1985年全国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教育和夜大学本科、专科在校学生总数,要达到相当于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三分之一以上。
但由于个别教育主管部门超越审批权限、降低审批条件,且部分成人教育片面追求文凭,忽视质量,结构不尽合理,标准不一等。因此,1986年开始,包括夜大学在内的成人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由原国家教委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和评分标准;1990年,教育部门严把质量关,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函授、夜大学专科教育审批权限下放后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降低条件审批的函授、夜大学只准招收一届学生。
夜大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叫法,属于成人高考的一种学习形式(即为业余)。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推广,夜间集体到校上学的模式逐渐被取代,但“夜大”制度沿用至今。据互联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528所招收成人高考的高校。不过,曾经的夜大多已消失或改名,除了成人高考的招生简章,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夜大”这种称呼了。
成人高考的全称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主要分为专科升本科、高中升本科、高中升高职3种考试形式。经过系统的学习及考核后,本科毕业生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如今人们很容易将成人高考和自考混淆,但两者属于不同的成人继续教育模式。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功能逐渐由学历教育转向继续教育,其生源主体向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转变。自考和成人高考出现时间基本相当,随着我国高校录取率逐年攀升,参与成人继续教育,尤其是成人高考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虽然成人高考已顺应社会发展,将招生重点转移至专升本,依旧无法阻止参加成人高考人数下降趋势。同时,成人高考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宽进宽出”的模式,通过招生考试较为容易,目前社会普遍认为自考含金量高于成人高考。
与曾经的重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相悖,在考试科目设置上,成人高考仍然采用单一依靠文化课考试确定入学资格的做法。包括后续期末考试,大部分考核方式为笔试,虽分数要求不高,但其已经不能够完全适用于成人。2010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同开放大学一样,成人高考急需改革,“宽进”可以,但应该“严出”。
在成人高考领域,夜大已经变了副模样,但是提供夜间学习的夜校依旧存在。如今现存的夜校除了扫盲,助脱贫的意味更大。2017年,贵州省按照“共青团要把夜校办到农村去”的指示要求,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以扫盲继续教育、双语教学推广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任务,在全省各地陆续开展脱贫攻坚夜校。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团组织开办夜校368所,分布在72个县(市、区),155个行政村和2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贵州省一样,不少省市都在当地行政村开展夜校培训,最常见的课程就是种植,教授村民如何做到庄稼高产,用知识助脱贫。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选择在线上进行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易于老一辈接受。首先,老人的识字能力有限,其次,因智能机或电脑的字体大小、老人老花眼、思维缓慢等问题,互联网办学存在难度。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为46.2%,智能机用户中的老人能“玩转”的只有两成比例。对无法实地开展夜校工作的地区来说,电视成为了一个最有效的媒介。2016年开始,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至今已经播出了200余期,平均每期有56.2万人观看,影响力不容小觑。“田野间的大学”不止能在田野间生长,也能通过电视,甚至互联网开展。
除夜校下乡外,部分有能力的高校依旧还在为学校后勤职工专门开展夜校。2011年,人民大学学生在校内开办“新光”夜校,帮助学校工友提升个人能力和知识素养,但不久学生们发现,即使是夜间上课,工友们也多有不情愿。真正有所成绩的工友多是本身就十分自律好学,“新光”夜校只起到很小的作用,所以后续“新光”做出改变,以放松身体,舒缓精神为主,开展太极、广场舞等运动。与“新光”的想法一样,一些社区或企业也会经常在傍晚开展夜校。引进周围职业院校师资,教授课程一般为礼仪、书法、摄影等,提升市民的艺术修养,尽可能满足不同群众需求。
上世纪的人们渴望知识,无数青年在下班后匆匆应付晚餐就开始了夜间的学习,忙碌却快乐。如今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学习的方式变得多样,夜大这种迫于无奈的学习形式被大范围的取代。但夜间上学,并没有消失。无论是转变为“业余”学习模式的成人高考,还是自发的夜校学习,“夜大”一直都存在。只是与上世纪的全民火爆不同,夜校变成了“小众”培训,个性化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