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私域运营(SCRM) > 凯风创投文纲:多数人看重医疗大平台机会,我更看重深度垂直类机会 >

凯风创投文纲:多数人看重医疗大平台机会,我更看重深度垂直类机会

转载时间:2021.11.04(原文发布时间:2020.05.22)
113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13次

凯风创投文纲:多数人看重医疗大平台机会,我更看重深度垂直类机会

凯风创投合伙人文纲

随着AI、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医疗行业的不断渗透,医疗行业在科研、临床、管理、诊断等环节逐步出现了一些新模式。

「捕手闭门耕·寻找产业投资人系列」第五期邀请了凯风创投合伙人文纲,与大家分享交流他对数字医疗的深度思考与投资心得。作为医疗行业的资深投资人,文纲这些年主导或参与投资的企业包括太美医疗科技、臻和科技、方寸医生、邻家好医等。本文为嘉宾演讲实录,经捕手志(ID:ibushouzhi)编辑整理。

编辑/李苗苗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中国数字医疗的上下半场

大家好,很开心能借捕手志这个平台和大家聊聊自己对数字医疗的一些思考,我主要围绕数字医疗的发展趋势、新技术的应用、数字医疗的机会与我们过往在投资中的一些观察心得展开。

我们先来看数字医疗的发展趋势,其实数字医疗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它是一个医疗演化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改造这个世界。

从最原始口嚼敷药到用重量、体积规范药材分类,这是一个进步;胶片随着数字技术应用变成数字胶片,使我们能更好地进行局部放大,更好转移和存储数字影像和信息,这也是一个进步;所以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医疗看待人和事物的问题角度也从表象演化成细微和具体,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发展节点看,我们把中国医疗数字化节点分为上下半场,中国数字医疗上半场最有价值的起点是80年代开始的中国医院信息服务,虽然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但我们诞生了包括东软在内的一大批上市公司。

到了互联网蓬勃发展时期,以医生社区、患者社区为代表的中国妇产科网、丁香园、甜蜜家园等逐渐兴起。再往后以患者沟通工具为主的好大夫在线逐渐开始做起来,后来又有春雨医生,再往后发展,大家更关注个体健康方面,像掌上糖医、方寸医生都开始做一些院外的健康管理工作,最后随着整个医疗和健康管理的发展逐渐从线下转到线上,以叮当快药等为代表的医药电商逐渐兴起。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整个中国在医疗数字化的上半场,能看出这个过程中医疗信息服务做得非常完备,产业链也非常完整。

凯风创投文纲:多数人看重医疗大平台机会,我更看重深度垂直类机会

中国医疗信息化服务发展的上半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医疗信息服务的完备,医疗数字化基本进入下半场,整体发展由技术壁垒的高低和服务的难度而决定

发展线是以药物研发为代表的太美医疗科技、晶泰科技;其次是远程医疗系统,然后是以基因数据检测和挖掘为代表的臻和科技、燃石医学;再到以知识图谱辅助诊疗的康夫子;然后是以图像识别、AI诊断为代表的推想科技和汇医慧影;还有近两年比较火的互联网+保险;最后是随着物联网、5G的技术发展机器人进入医院代替人工。

凯风创投文纲:多数人看重医疗大平台机会,我更看重深度垂直类机会

中国医疗信息化服务发展的下半场

如果从供需变化来看数字医疗的发展,我认为「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求」变化。这里的需求方也是付费方包括:企业、医院、政府、患者、科室和医生。但从1980年到现在付费方从最先的医院和政府到企业、科室、患者整体有一个迁移过程,同样也是付费方对价格敏感性从低到高、使用参与者决策从小到多的过程,也反映出对产品的应用性和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

实际上,中国数字医疗的发展在微观与宏观上也有一些趋势:

在微观上分为「北上广深」。北就是「贝」,也就是钱,离钱越来越近,就会越来越注重商业化和实用性;「上」就是上层,离头部越来越近,离决策层越来越近,技术含量从低到高越来越智能化;

「广」就是应用场景越来越广,从院内到院外,从单一场景到多场景融合,包括在服务链条上占有更多环节;「深」就是深度融入场景,也就是我们说的专科化、细节化,以前产品很多是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平台性的,但现在我们觉得平台性的企业与当前医疗服务发展不太匹配,当前市场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重

在宏观上,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相当完善,大家互联网使用熟练程度和频繁程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中国的数字医疗在绝对速度上是逐渐加速的,医疗场景渗透不仅轻松还越来越多,这代表创业者和企业将有非常多的新机会。

在相对速度上,中国数字医疗是领先全球,因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尝试不同的产品和模式,这些产品和模式成功以后,我们将有机会进入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比如我们投的邻家好医,做了基础诊所SaaS系统,它在国内发展得不错,复制到国外也非常受欢迎,所以如果我们能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那在国外也基本没问题。

未来,中国的数字医疗肯定还会继续飞速发展,这与我们市场规模大,而且政策给力有关,中国政策包容度总体来说越来越好,虽然我们的起点可能还不够好,但我们能看出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加速度还是很明显的。

另外,也和国内商业竞争氛围非常激烈,这也会倒逼企业进行更多创新。最终随着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量变与质变,我们能看到原来简单的数字医疗将有更大可能迈向智慧医疗。

新技术带来的应用与机会

实际上,数字医疗的发展史也是技术发展史。从1816年听诊器的发明到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新技术一直在推动医疗发展破除一些不正确的治疗方法,例如放血疗法。

但医疗有它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的特点,首先是技术导入慢,因为它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非常长,对安全性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最新的技术很难在医疗中应用

其次是产品普及时间长,像PACS(派克斯系统)在美国的使用率2000年到2008年也只由8%升到了75%。但普及的同时也会有些问题和争议,因为医疗环境比较复杂,所以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全是正向的,例如PACS(派克斯系统)改变了医生之间、医患之间和医护之间的交流,也彻底改变了临床诊治过程,让医生更专注数据,缺少了合作与思想的碰撞,也加剧了医患紧张关系,患者会认为医生的病人更像是「电脑」而非自己。

还有一些社会争议,比如贺建奎教授的一些实验所引发有关伦理问题的探讨、脑机接口的实现引发的思维安全问题、寿命延长带来的医疗需求增加及相应的社会负担、财富差异造成的技术应用不平等等,这都是技术对医疗的改变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所以要注意技术不能被滥用要能看到技术的边界。

其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大多是多方博弈出来的结果,比如政府的博弈主要在政策和支付;技术的上游体现在价格、成熟度、医疗卫生管理等,主要从安全、监督、伦理等方面参与博弈;医务人员是提供使用习惯的,但要改变医生使用习惯很难;患者主要是支付能力、自主选择等;还有商业生态参与方:产品渠道、竞品等。

只有当这些在一起博弈才能决定一项技术在医学当中发挥什么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很好的理解医疗中各个角色和他们的特点才能让技术真正发挥作用。

所以对于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我有几点建议:

1、关注成熟的技术,最好在其他行业已经广泛应用,因为新技术在医疗当中应用风险比较大。

2、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设计产品,因为医学不光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门社会科学,最终是以人和社会受益为目的,不是纯粹为了追求技术进步而存在的。

3、关注性价比,医学经济学一直是特别隐蔽的存在,却对医学发展起到很大影响的力量,因为所谓的经济学,不光是钱、成本等,还代表着效率。

技术的发展往往带来机会,这当中又可分为最先、最大和最长远的机会。回顾中国数字医疗最先的机会,可以看到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因为一些现实问题50%患者集中在三甲医院,并且三甲医院费用高、财政、社保支持力度大,所以三甲医院不仅有能力支付也更愿意在自身场景内提高效率,就给了院内信息系统厂商很好的市场,促成了多家公司的发展甚至上市,这是我们认为最先的机会。

再看数字医疗最大和最长远机会,这需要我们思考未来医疗会是什么样的。我们认为医疗将会变得更扁平,从医院角度来说,会减少医院级别和数量、设备设施将高度自动化,如AR的远程会诊、自动语音记录、自动操作化的病床、自动生命体征检测等;从居家和社区角度上来说,信息获取更快捷,连续检测的环境和设施更方便,包括现在还没产生及可能会产生的不侵入检测的设备或技术等。

正是基于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可判断的数字医疗发展方向有两个:

第一,空白环节的数字化。比如基因检测、蛋白检测、肠道菌群、汗液等,我们在没有数字化的环节上进行数字化,其实是通过对疾病的理解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手段。

第二,在已有海量数字中找关联关系。比如神药界的泰斗二甲双胍,1995年上市,当时适应症是为了治疗糖尿病,据我们不完全收集有17种益处,包括抗衰老、减肥、心血管保护,甚至改善肠道菌群、抑制肿瘤生长、治疗脱发,包括治疗自闭症。因此我们有可能基于这些数据再去开发出很好的治疗手段甚至新药。

投资心得与建议

前面说了数字医疗的发展、技术与机会,再聊一聊我们的投资心得。

凯风从成立之初到现在投资了110家左右高科技的初创企业,90家都是首家机构投资人,在医疗投资上我们分为药器械诊断和医疗服务,数字医疗是医疗服务其中之一。对于数字医疗的初创公司我们重点关注几个维度:

1、团队,早期团队我们希望短小精干、五脏俱全、决策有方、执行有力。尤其是对于数字医疗的团队,我们特别希望在技术方面与医疗方面都有各自擅长的人,因为数字医疗企业是复合型的,所以需要复合型的团队。

之所以我们很强调团队,是因为我们曾因此吃过亏。我们曾投过一家重度创新的医疗公司,核心创始人是两个人,其中一个既有医疗资深背景也是一个资深的技术专家;另一个创始人偏营销,但这个项目在2018年的时候宣布清算。

事后我们做了复盘,发现主要是创始人从医疗背景的专家转换成CEO的角色没适应过来,创始人非常专注技术发展,而他在CEO这个事情上没花太多工夫,导致出现了内部竞争,项目进展慢、研发效率低,最终没撑到下一轮融资。

2、技术,我们与传统VC看重大平台的投资逻辑不完全一样,我们更注重垂直领域的重度创新机会。因为医疗一定是分细分领域和科室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很难在另外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所以大平台要想通吃所有领域、做精细化是非常困难的。

3、企业的价值观,一定要注重研发、创造价值增量

以太美医疗科技为例,太美医疗科技主要为药企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涉及到的环节有药物研发、经营管理、药物分发等,同时他们也做了一个平台,连接医院、制药企业、服务商、监管机构、患者及其他行业的参与者。腾讯、老虎基金等都对它进行了投资,我们从首轮投资一直跟到现在,算算成长已超过了200倍。

凯风创投文纲:多数人看重医疗大平台机会,我更看重深度垂直类机会

典型案例:太美医疗

其实,2014年下半年我们刚接触到太美的时候,药企服务在医疗领域还比较冷门,他们团队也不是该方向销售额最大的,但我们和团队沟通过后认为:

首先在团队上它是很好的2+3结构,整体在药企的工作年龄超过60年,一个创始人在药企里有非常丰富的销售经验,也有成功的创业经历。另一个创始人在药企领域有非常深的研发经验,还有几位核心创始人,不管在软件技术、临床试验管理还是市场营销都很精专,而且他们当时很多思考都很前沿、透彻;其次,太美早期在领域上专注临床试验,这个市场我们觉得长期来看有非常大的需求。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投资大概一年后,行业由于政策原因掀起了一波热潮。像太美这种处于行业冷、热交替过程中的项目我们经历了很多,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希望先实现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再实现商业价值。

如果要说我们有什么投资心得,也很简单:一是不追风口,二是沉得住气

一个公司的发展总有低潮和高潮,我们希望项目有更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更多会在合适的时候对团队泼一点冷水,希望项目方能沉得住气,在合作、融资等发展顺利的时候也能冷静对待。

并且我们鼓励医疗创业者长期扎根在某个领域深入钻研,不要怕小。要知道有2/3的美国人在少于4个医生的诊所里看病,所以有的需求是场景很小但规模很大的。

未来几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创业者扎根医疗领域,但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医务工作者创业,这一类创业者尤其需要注意角色转换,完成一个专家到创业者再到企业家,甚至变成GameChanger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很难,因为中国医学工作者由于成长环境,性格上整体都偏保守,专家意识与风范比较足,但创业者需要足够接地气、耐挫,所以从专家到创业者不仅需要角色转变,还需要心理建设和牺牲,到企业家阶段还会面临大局观、格局、精神等考验。

一类是非医务工作者创业,我们建议是一定深刻理解医疗文化和医疗场景需求。医疗行业大多时候是自上而下的,大家说话也是含蓄的,这与互联网公司推崇简单、平等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不同。所以我们建议如果非医务工作者创业,团队里必须要有一位相关医疗领域的资深专家,并且还要能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

36氪企服点评

私域运营(SCRM)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限时免费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