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私域运营(SCRM) > 阿里研究院崔瀚文:当谈论生态型组织,应当关注什么 >

阿里研究院崔瀚文:当谈论生态型组织,应当关注什么

转载时间:2021.11.07(原文发布时间:2016.10.25)
171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71次

文 | 阿里研究院 崔瀚文

尽管自达尔文以降,就不断有人将自然选择观念引入了社会系统的分析中并受到争议。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普及,商业组织纷纷向“生态化”转型,成为了全球新的组织发展趋势。

一方面,苹果、谷歌、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科技型企业,率先的基于互联网,实现了组织向更加有机的生态化方向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新行业、新就业形态,同时也在一些领域解构了工业化时代常见的企业、产业形态;另一方面,海尔、万科为代表的一些优秀的传统理性系统组织,率先敏锐的捕捉到趋势,基于自身行业的客观特点开展大刀阔斧的组织转型改革,以求通过新的组织机制激活更大的生产力,避免中长期组织的系统性风险。

这些生态型商业组织所取得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印证了在互联网“湿呼呼”的环境中,工业时代“干巴巴”的组织法则已不再“好用”。而面向“湿化”的组织战略,其重要性也将超越业务战略、产品战略,成为大型组织的新重心。

一方面,有机化程度高的“生态型组织”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能够通过不断从外界吸收能量,修复原有组织的僵化和损坏,改善组织结构与流程,维持整体扩张成长,从而能够较为有效的遏制工业时代的组织癌症——“大企业病”。

另一方面,生态型组织持续的动态变化、吐故纳新,能够培育和激发出多种多样的“物种”,有的发展为“种群”,这些新型组织天生与生态型组织一起“繁殖和进化”,能够形成共生共荣的发展态势。

此外,基于大型生态内丰富的服务和资源,每个“个体”的自由度和活动空间得到了极大提升,创建、加入、退出组织的壁垒也大幅降低,这大大的激发了个体的生命活力,“人”开始成为“自由连接体”。

1、“复杂度”

衡量一个生态型组织的第一步,应当要观察其“复杂度”。一般而言,生态系统越复杂、物种越丰富,调节机制就越多、越有利于生态和种群的稳定。相反,复杂度不够的商业组织,外界若能够很轻易的列举其构成情况,那么即使其自我冠名为“生态”,客观上也要观察其“生态之价值”有几何。因为,在简单结构中,其内在价值传递链极有可能因为少数物种的突然损失、结构板结而断裂;也极有可能在面对诸如经济危机、技术跃升、政策调整、竞争加剧等外部问题时迅速奔溃。

其次,要观察其“复杂度”究竟是是“自身发展需要的复杂”,还是“故弄玄虚的复杂”。目前,已可看到一些“大跃进”的负面的问题,例如,现实中一些商业组织“热情”的跟进“生态”概念,借此展开大规模融资,一边规划搭建多个“平台”,一边希望吸引大量“资金流”,“计划”通过导入“流量”从而建立新“生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类组织虽短期内看来布局日趋复杂,但根本问题仍然不能回避:如果不能及时的实现其生态参与者方的成长、盈利之目标,或其核心业务的自我造血功能不强,就很有可能在外部“断流、减流”后迅速面临腹背受敌、多头作战的全面不利局面,从而快速萎缩,给投资者和参与者带来巨大损失。

在房地产领域已有很多类似例子,因少数人的好大喜功而建立起的“空城”、“鬼城”、“空楼”、“空壳产业园”等等,数不胜数;在互联网角度而言,客观地讲,中国已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工程师人才,现在搭建起一个互联网平台,难度并不高。但如何让平台有持续的人气、流量,如何让其持续的繁荣,却关注度不够。

事实上,由于客观商业世界主体繁多,往往无法具体清晰的界定某一个“复杂/简单”的边界何在。短期内,可量化的“复杂”评判标准也肯定不会出现。而这,也正是企业家、投资家、观察家的核心知识能力的优势体现。

2、“种群结构”

“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等新型指标,“种群结构”、“种群密度”以及“生物”动态变化情况,将为衡量生态型企业的整体健康度的新指标。当生态型组织变的高度复杂,传统的观察企业的指标就不能满足新的需要,此时更需要引入生态维度的视角。

例如,生态学中的“逻辑斯谛增长”认为,自然种群不可能长期地按指数增长,一般而言,会遵循“空间有限→密度上升→空间限制(食物等)→种内竞争增加→影响到出生率和死亡率→降低实际增长率→停止增长→下降”规律。种群的变化情况,有的具有周期性,有的无规律。

同理,在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商业生态型组织中,其内部的各类经营主体进行竞争、自我调节、迭代、进化、迁移、扩散、死亡可能都是正常现象。此时,如果没有从整个生态和种群规律的角度观察个体的生死,而只是瞎子摸象般的以个别案例情况,替代大生态的整体情况,则是浅薄和不科学的。

新的大数据体系将为我们观察生态内在规律提供新的基础服务,虽然目前尚在探索阶段,但已有很多公司开始在这方面积极展开拓展和提供服务,这将能够为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帮助。

3、“流量转化率”

水是生命发展的最基础要素之一。在一个自然生态中,水资源的充沛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生态的发展情况。

在当前的一般商业认知中,“流量”包括“资金流”、“网站访问量”、“现金流量”等含义。我认为,在互联网商业生态环境中,“三次流量转化效率及其总效率”才真正反应一个生态型商业组织真实的竞争力。在这里,三次流量的转化分别是:

1)“资金量”到“访问量”的转化率

2)“访问量”到“交易量”的转化率

3)“交易量”到“盈利”的转化率

一个商业生态的发展过程,也往往伴随着流量的经过,流量始终都是生态发展最核心的资源之一。互联网环境中,信息极大丰裕、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注意力经济”开始崛起。在三个流量的转化过程中,“注意力”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具体表现就是“访问量/点击量”,而核心指标是“资金量”到“访问量”的转化率。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大的生态版图尚未形成,大量线上流量几乎天然免费,整体市场都处洪荒时期;而每个具体的商业组织承载容量小、敏捷性强,往往能比较好的抢占到流量充沛的位置,或吸引巨大的流量,并形成惯性。这个时期获取注意力流量所需付出的资金成本代价小,相对于全球资本流量的大盘微不足道,且处在极速扩张期,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流量的获取并未形成标准,因此,“好故事”、“好概念”的重要性更高,资本流量的转化率并未受到太大重视。

随着天然流量的不断减少、参与竞争的主体的增多,此时如果再想培育一个完整生态或生存发展,光靠“讲故事、立概念”的手段已没有优势,流量的支持显得愈发重要。因此,自然而然的,“引流/买流量”成为常态。此时,资本转化的效率就自然而然的需要提上台面。

营销是企业的基本职能。早期,企业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方式购买广告展开营销工作以吸引流量,往往投入较大,精准不足、豪放有余,适合市场跑马圈地时期的概念普及;其后,以分众传媒为代表,广告更加精准,开始能够从1亿流量中定向出1万个精准的流量,让这1万个流量背后的消费者与广告主直接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提升了转化率;互联网时代,基于大数据的新型引流(营销)体系,能够更好的帮助广告主和中小网站直接对接,实现面向个人的精准投放,转化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第二个环节的转化率是面向交易的转化率。富有经验的电商企业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企业健康发展重要的不仅仅是解决如何引流的问题,而是解决面向交易的转化率的问题。转化率涉及的因素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品牌印象、产品品质、价格、产品描述、用户口碑、页面体验等等;而好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因为流量基数大、服务工具多、交易氛围好,转化率会更高,但也因行业而异。

如按传统商业的逻辑而言,第三个面向盈利的转化率本不需要讨论,因为赔本的买卖本不是企业的根本。然而,新的环境却诞生了一种现象,就是不断的通过前两种流量的引入,长时期内规避第三种转化得必要性。一般而言,在大流量的灌溉下,生态规模多少均可获得不错的成长。然而,终究是否能够转化为实际的利润,却是必须要面对、不能回避的。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阿里研究院崔瀚文:当谈论生态型组织,应当关注什么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私域运营(SCRM)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