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玩具总动员》1995年上映,15年里,皮克斯都是全球最好的动画工作室,2010年,它结束了黄金期。2006年,迪士尼收购了它。这两年的皮克斯电影不如迪士尼的成绩、口碑那么耀眼,Christopher Orr看到这个问题,尝试细细叙述二者的合作带来的问题,发表在The Atlantic上(原题为“How Pixar Lost Its Way”),最后,他把皮克斯的滑坡算在了迪士尼身上。
近期,好莱坞一位圈内说,老出续集可能代表了某种“创意破产”。他说的是皮克斯。
皮克斯曾经是一个传奇的动画工作室,曾经公开对劣质动画表示厌恶。
然而这家工作室最近将只有前作续集上映,该知情人士表示,如果皮克斯一直如此,它将会走向死亡。
尽管如今是一个“砖家”辈出的时代,但他这样预测皮克斯确实有其道理。皮克斯的总裁Ed Catmull在他2014年出版的畅销书《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一书当中,表示过类似的观点。
皮克斯最近的一部电影是2017年6月16日即将上映的《赛车总动员3》。《赛车总动员1》(2006)已经让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皮克斯迄今为止最烂的一部电影了,《赛车总动员2》(2011)则又创造了皮克斯烂片的巅峰。要是你觉得《赛车总动员3》还好的话,皮克斯未来两年计划上映的三部电影里,两部都是续集:2018年即将上映《超人总动员2》,2019即将上映《玩具总动员4》,令人难以置信。
《赛车总动员》海报
我们只能很痛苦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皮克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皮克斯15年的黄金年代开始于《玩具总动员》(1995),它在商业性和创造性上无与伦比,结束于《机器人瓦力》(2008)、《飞屋环游记》(2009)和《玩具总动员3》(2010)这三部伟大的电影。(PS.尽管《玩具总动员3》是一部续集,但是是一部伟大的续集)
从那以后,其他动画工作室依然在制作更好的动画电影,死磕定格动画的Laika创造出了《鬼妈妈》(2009)、《魔弦传说》(2016)这样的精品;在2006年收购当时不可一世的皮克斯之前,迪士尼一直被它压制地死死的,但是近几年,迪士尼后来居上,推出了《魔发奇缘》(2010)、《无敌破坏王》(2012)、《冰雪奇缘》(2013)和《超能陆战队》(2014)等佳作,甚至去年凭借《疯狂动物城》(2016)、《海洋奇缘》(2016)拿奖拿到手软:《疯狂动物城》拿下了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海洋奇缘》则拿到了该奖项的提名。皮克斯的《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2016)连提名都没有。
《疯狂动物城》一出,让全世界都疯狂了
皮克斯的电影没有年龄限制,儿童和成人都乐在其中。
如果没有皮克斯,动画电影的发展不可能如此之快。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开创了动画电影新模式,这是首部完全使用电脑3D动画技术的动画长片,是世界上第一部3D动画,开创了三维动画的先河。随后,皮克斯仿佛在每一部动画当中都加了buff:《怪兽电力公司》(2001)里,皮克斯把动物毛发做到极致,百万根毛发的运动轨迹如此细微;《海底总动员》(2003)则专攻光与水的奇妙变幻。
即便其他动画工作室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皮克斯编剧们的奇思妙想,让皮克斯的动画仍然能够在故事深度和广度上更胜一筹。皮克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电影没有年龄限制,它完成了两种叙事的交融——在复杂的道德观念、叙事结构之上,构建出一个简单的儿童故事,成人和儿童都乐在其中。《飞屋环游记》就是一个典型,它在传统的男孩冒险故事之外,更包含了失落、伤感和重新出发,是一个完整的成长故事。
《飞屋环游记》的仙境瀑布
皮克斯在它的黄金十五年里,最大的成功,就是发掘了亲子主题,这在它的电影当中都有所体现:《海底总动员》和《超人特工队》的亲子主题十分明显,《怪物电力公司》则比较隐晦。从《玩具总动员》开始,皮克斯就跳出了以往电影描述亲子关系的窠臼,并且在它后来的两部续集当中延续了这一创造性。
迪士尼当时就很不理解皮克斯的这一举动,当迪士尼的CEO Michael Eisner听说了皮克斯的第一部动画长片要讲述小男孩和玩具的故事时,他不禁问道:“谁想看一个小男孩玩玩具的电影呢?”
但是皮克斯和迪士尼恰恰相反,它就要做这部电影,就是要讲述小男孩和玩具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玩具总动员》海报
《玩具总动员》里,玩具们都想获得安迪的关注,尤其是牛仔警长胡迪和太空骑警巴斯光年两个玩具,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反转:安迪的角色是孩子,玩具们都是大人形象,“大人”在此想要获得孩子的关注,这和现实当中,孩子想要获得家长的关注完全相反——这种倒置让电影具有独特的情感张力。
另外,安迪拿他的玩具编剧本、演戏,把它们当作大人,也反映出安迪内心对现实里父母关注自己的渴望。所以某种程度上,胡迪和巴斯光年扮演了“家长安迪”的孩子,也扮演了“孩子安迪”的家长。胡迪和巴斯光年有义务让安迪快乐,他们会采取一切方法让安迪感到快乐。
《玩具总动员》是对亲子关系的生动写照,让大人和孩子都兴奋不已,皮克斯当然也非常兴奋,它似乎也非常喜欢这种情感丰富、情节戏剧性的故事。
迪士尼后来“发展”了皮克斯的这一传统,敲定了一大批制作周期短、直接以影碟形式发行的续集,它们由迪士尼卡通片厂制作,是二线影片,利润丰厚,典型影片有:《狮子王3》(2004)和《小美人鱼3:爱丽儿的起源》(2008),评价都不怎么样。
但皮克斯追求卓越,拒绝这么做,它以极快的速度制作了一部又一部续集,且都是高水平院线片,足以和前作媲美。
Catmull在《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中,把系列电影看作是“皮克斯精神的考验”。
《玩2》不仅仅延续了前作的精神,更丰富了前作。电影一开始,安迪不小心弄坏了胡迪的一只胳膊,胡迪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应选择成为一个古董玩具摆在架子上、让人观赏吗?还是说他应该继续陪着倒霉孩子一起玩耍、发挥余热,直到安迪最终扔掉他?最后,胡迪选择和安迪继续玩耍,过着一种结合了快乐和奉献的生活。
这仿佛是一种对“父母”的隐喻——准爸爸妈妈选择了生孩子,选择了快乐和奉献。《玩2》为后来的续集奠定了基础:《玩3》是该系列的终章,安迪在这一部电影里上大学了,最终把他的玩具留在了家里,也把他的父母留在了家里。
皮克斯的银幕技术仿佛魔术一般闻名全球,同一时期,它的合作文化也十分有名。在创始人、创意大师John Lasseter的领导下,皮克斯建立起了一支精致、相辅相成的团队,包括才华横溢的动画师和编辑师:Pete Docter、Andrew Stanton、Joe Ranft、Lee Unkrich和Brad Bird(2000年加入)。
这五个人以及Lasseter被称作“核心”,他们因为自我批评、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而团结在一起,以至于后来,每次有外来导演执导电影,他们最终都会被“核心”的成员所取代,《玩2》和《美食总动员》(2007)即是如此。
2004年,迪士尼创办了子公司Circle 7 Animation,以制作皮克斯电影的续集。但是未能如愿,它很快就关门大吉了。
《玩3》之后,皮克斯的魔法开始消失。《玩3》是皮克斯黄金时代最后的荣光,但同时,也是迪士尼2006年以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的第一部电影。该电影由首席创意官Lasseter和总裁Catmull联合制作。随后那些主题平平、不含情感的续集就诞生了——《赛车总动员2》(2011)是一个有着间谍和恶搞元素的故事,《怪兽大学》(2013)则是一场大学闹剧。尽管《勇敢传说》(2012)要比上面那两部电影要好很多,但是仍然让人失望。《头脑特工队》(2015)令人惊艳,但同年推出的《恐龙当家》差评很多,2016年的《海底总动员2》表现平平——这都证实了皮克斯的全面衰落,尤其是和如日中天的迪士尼相比。
脑洞飞上天的《头脑特工队》
Catmull曾经透露过皮克斯的制作计划:两部原创电影+一部续集。但是2010年以来上映的电影数量显示,这个比例似乎翻了过来:推出两部续集,才能制作一部原创电影。尤其可悲的是2014年,皮克斯竟然宣布将拍摄《玩具总动员4》。
上文可以看出,安迪的故事已经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完结了,三部曲的叙事和情感十分完整,第三部的结尾部分十分温馨地致敬了第一部电影的开场:安迪卧室里白云蓝天的壁纸逐渐淡出,变成真正的白云蓝天。皮克斯要是在这个感人的一幕就结束整个系列就好了,但它选择了一种被称作“经典重启”的模式,这也许是当代电影最令人沮丧的词组。
从《玩具总动员》第一部就出现的小兵
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同,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些不同。Catmull多年之前发现,收购的时候,迪士尼还是一家“令人沮丧”、“失败”的公司,“现在已经成功了。”而皮克斯呢,他却不那么乐观:“皮克斯现在要解决很多重大问题。”
Cutmull在书中指出,毕竟,他和Lasseter精力有限,投入到竞争对手的事务当中也就只有那么多时间了。如果皮克斯以其母公司迪士尼优先,那么对于皮克斯来说可太不幸了。甚至皮克斯的“核心”们也在追求其他利益:Stanton和John Carter去探索真人电影了,Bird也参与了《碟中谍4》(2011),考虑到皮克斯的文化依赖于他们这个小的、创新的“核心”,它的注意力被稀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皮克斯也不能继续坚持毫不妥协地独立创作了,与迪士尼的合并似乎带来了新的要求。皮克斯很擅长盈利,但是长期以来都会坚持自己的方式。皮克斯拒绝了低质量、直接以影碟形式发行的《玩具总动员2》,坚定地走了另一条精品之路。
但是被收购后,Lasseter也负责迪士尼的业务,比如担任《飞机总动员》(2013)和《飞机总动员2》(2014)的执行制片人。两部电影真的很“迪士尼”,简直就是无耻的捞钱作品,但是《赛车总动员》的经典角色在其中有较多戏份,这是皮克斯“经典重现”的一部分,尽管在被收购前,这种玩意儿几乎难以想象。Lasseter自己也解释道:“《赛车总动员》的经典角色衍生到《飞机总动员》当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乐趣的全新市场,”
下面的几个熟面孔来自《赛车总动员》
更不用说一整套周边了。皮克斯一直以来都渴望销售周边,而迪士尼则从1991年以来,就一直是皮克斯电影周边销售的核心。但当皮克斯真正被迪士尼收购之后,以迪士尼在娱乐业的影响力——全球有多个迪士尼乐园,皮克斯周边的商业机遇以指数级增长。迪士尼收购皮克斯之后,2007年,就宣布要在迪士尼乐园和迪士尼加州冒险乐园全部开放“玩具总动员之疯狂征途”主题园区。当年晚些时候,迪士尼宣布投入11亿美元对失败的加州冒险乐园重新设计,其中包括一个占地约12英亩的《赛车总动员》主题园区,另外,上海和东京的迪士尼乐园也将加入《玩具总动员》和《海底总动员》的主题游乐设施。
香港迪士尼乐园的“玩具总动员”园区
事实上,能让皮克斯创作续集的电影和让迪士尼乐园开发主题乐园的皮克斯电影并不完全相同。主题乐园以了解主题为前提,而小孩子们并不熟悉十几年前的电影,如果想让孩子们在“玩具总动员:疯狂征途”玩到疯,他们就要看《玩4》;如果想让孩子们投入到赛车总动员主题园区,他们就要先看过《赛3》;如果是海底总动员主题园区呢,他们就要看《海2》了。
皮克斯已经承诺,在一堆续集之后,它将专注于原创电影。尽管皮克斯教会了我们相信重新开始、让我们体验悲伤和失落,但我们已经长大了。
我不确定我对皮克斯未来的期望有多高,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再制作富有皮克斯精神的电影,那些奇妙的故事、深刻的情感共鸣、微妙的主题——完全不能被那么简单地转化成主题乐园:《飞屋环游记》末尾的、最感人的那四分钟,《Married Life》奏响华尔兹的乐章,饱含情感、令人心碎,其他奥斯卡提名电影拍马也赶不上;独自留守在地球清理人类遗留的废物的《机器人瓦力》男主角,他的那种孤单、惆怅;《美食总动员》里,Anton Ego关于批判的艺术批判,那应当是自《彗星美人》里Addison DeWitt关于这个主题发表见解以来,最高明的一番言论了。
《美食总动员》的经典镜头,Anton Ego品尝道美食的瞬间,随后他说出了经典台词: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这些电影都没有续集,也都不太适合成为主题乐园。这难免会引发一个疑问:皮克斯还会不会再制作类似的电影?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