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私域运营(SCRM) > Google的产品策略:两边下注 >

Google的产品策略:两边下注

转载时间:2021.11.14(原文发布时间:2015.07.17)
19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97次

Image title

可以这么说,Google的一整个产品线就是一系列可观的A/B测试。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永远都要有B计划,它赞美的是多样化的优点。看看Google貌似混乱和令人困惑的产品线你会发现,其实这家公司正谨守着这一价值观。Google往往喜欢针对同一客户群推出多项竞争产品。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产品失败了,也许另一个产品能够补上。

最极端的例子是Google的即时通信解决方案。Android上一度曾出现过4款不同的产品:Google Talk、Google+ Messenger、Messaging (Android的短信应用)以及Google Voice。Google Hangouts最终胜出,把其他的都合并进了一个平台。

Google现在终于有了一个统一的即时通信平台了,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吧。且慢,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Google已经在开发第5款产品了。据称这款即时通信产品将不需要Google账号,其目标针对的是Whatsapp。Google的KitKat(Android 4.4)把原来的SMS应用撤掉,用Hangout来代替发短信,而到了Lollipop又添加回一个SMS客户端,所以很快我们又将回到有3个短信客户端的情况了。更新后一体版的Hangout由给Android增加了第二个拨号应用,这样现在除了KitKat引入的Google Dialer以外还有一个新的能拨打VOIP电话的Hangout Dialer。现在用户要求统一拨号应用的呼声也开始高涨起来。

不过Google平时就是这样折腾的。其行动表明,自己并不相信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哪怕这样会让用户的日子好过得多。因为它需要应对外部各个领域的竞争对手,而且Google似乎也认为没理由竞争就不能出自内部—让自己的产品自相残杀。

Image title

Google Dialer与Hangouts Dialer

其效果就是Google几乎所有的产品目录似乎都要进行大型的A/B测试。正如Google的搜索引擎不断从Web上收集数据加以学习和改进一样,Google公司本身也是这么运作的。它给单个问题提供了多个解决方案,希望能从中决出优胜者。

还是以即时通信为例:Google有4个短信客户端,每一个都采用了不同的办法去解决问题。Google Talk是传统的即时通信客户端,跟AIM是同一路数。Google+ Messenger是个IM客户端,也是社交网络一部分的—是Google版的Facebook messenger。Messaging(Android原版的SMS)应用是单纯的手机SMS应用。Google Voice则把SMS系统搬到了它的耳朵,让用户可以拥有一个电话号码,收听语音邮件,并通过互联网阅读和发送短信。

一个问题有4种解法是很混乱,但它确保了无论哪一种方法胜出,Google都将在该领域拥有一个竞争者。对于用户来说,自己本来只是想约朋友出去喝一杯,但现在却要想清楚用哪个去约,这无疑是件痛苦的事情,不过Google对此似乎并不担心。只要用户选了其中一个它就可以偷着乐。

即时通信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实际上Google几乎每一个产品目录都有多个项目在互相竞争。

Android vs Chrome OS—最后决出两位获胜者?很好!

Image title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Google要弄两个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跟即时通信一样,Chrome/Android使得Google在操作系统领域无论风往哪边吹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计算的未来是基于app的智能手机式的OS?还是依靠互联网、一切都是Web应用的云OS?无论是哪一种,Google都留有一手。

现在的情况是Android和Chrome都做得很好。Chromebook已经壮大到足以威胁Windows,而Android则已经占据了80%的智能手机市场。

做两套操作系统有很多重复工,但是最近二者界限开始模糊。Android的Google Now登录上了Chrome。Chrome OS的通知面板看起来几乎就是从Android剥下来的。而Android L最新的app允许Chrome浏览器标签显示为独立应用,成为Web应用的一等公民。

目前来看,这两操作系统还是井水不犯河水,Chrome仍坚守桌面和笔记本,Android则占据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但是硬件也已经开始模糊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笔记本(以及大量混合平板/笔记本设备)上跑的Android,还有装Chrome OS的平板。

Google也在利用Chrome和Android进行A/B测试,看看有多少OEM能够修改它的代码。Android允许任何人修改,而Chrome OS OEM则不允许改变底层代码或界面。通过这样Google获得了升级影响的第一手资料。Android到处都要求升级,但往往有数月的延迟,且经常不升级,而Chrome OS代码的不可变更使得Google可以维护一套集中升级系统,只需一天就能完成一切升级。

有了这些A/B测试数据,Google认定Chrome OS更适合于升级的情况,因此会对Android Wear、Auto及TV采取相同的策略。这些产品Google均不允许OEM改动,并由自己来运营一套中心化的升级系统。

Android Wear vs Google Glass—尝试不同的形态因子、价格和平台

Image title

未来的可穿戴计算会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Google还是用A/B测试来验证:一个是头戴式平显,另一个是一块微型的计算化腕表。

两个项目的价格点很不一样(Glass为1500美元,而Wear大概是200到250美元),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Glass是戴在脸上的,它挑战传统,把摄像头对准了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相比之下,Wear是不动声色的可穿戴技术。没人会出于社会礼仪反对你佩戴计算机手表,而如果硬件设计得当的话,大家甚至都不会注意到你戴了手表。

这两个项目还是对平台策略的一次测试。Glass是Google在垂直领域按照苹果的风格做事的首次尝试。除了Google,没人做过Glass设备,而软件则是针对硬件量身定制的。Wear是Android式的平台—Google做软件,别的公司做硬件。

现在Wear似乎赶跑了Glass,不过Google坚称两项目仍将共存。Google甚至说Android Wear的通知技术将引入Glass。Google本可以把焦点转向Wear,取消掉Glass,但它没有这么做。因为它需要内部竞争。

Gmail vs Google Wave—自己想要颠覆自己

Image title

在技术领域,长江后浪推前浪早已司空见惯。既有公司告诉自己说大家过去一直在用的在将来也会足够好用,此外他们还掌握这市场份额优势。然后新东西开始起势,原有的市场领导者就被赶下台了。如果不能迅速调整,老产品往往很快就会失势,沦为想在本领域一试身手的更大的公司的品牌或专利组合。

Google不希望被颠覆,哪怕是很小的一个独立市场。所以Google不怕尝试去自我颠覆。

2009年的Google Wave就是这样,它试图在Gmail成为市场领导者之一时干掉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技术已有30年历史,Google希望,通过应用一些现代的AJAX技术能够革新在线沟通。结果是一个即时通信、电子邮件、文档及实时逐字母输入的狂野(和复杂的)组合。

大多数公司都不会对自己的明星产品出手,但Google不这么看。如果Wave的梦想成真,它会干掉Gmail,而Google就会用一个新的市场领导者替代旧的。不过Wave表现不好,其界面过于复杂,并且与更多现有的沟通方式缺乏互操作性。1年后,Wave关张了。

所以你看,Google试图干掉Gmail,但它依然活蹦乱跳。可无论结果怎样,Google都是赢家。再次地,如果你跟自己竞争,你几乎总能推出一位获胜者。

Google TV、Android TV vs Chromecast—一旦“A”失败,再弄个新的“A”出来

Image title

电视是什么?是有着专门界面的媒体中枢?还是其他设备内容的从属屏幕?Google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一个是约300美元的Google TV,另一个是35美元的Chromecast电视棒。

这两个一个又贵又复杂,另一个简单得要命,价格低到购买可以随性。便宜简单的最终胜出—Chromecast销售大获成功,卖出了数百万,而Google TV则一落千丈。

这轮A/B测试似乎已经以Chromecast的获胜告终了,但Google并没有把焦点放在Chromecast身上。当某个“A”角失败后,Google又弄了个新的“A”继续测试。Android TV,作为TV计算机的全新尝试,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再度出击。

实际上,Google在客厅有一堆的参赛者,并且总是同时至少有两个玩家在场。比方说Google TV(2010-2014) vs Nexus Q(2012),Google TV vs Chromecast(2013至今),现在则是Android TV vs Chromecast。

这个例子也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Google Glass的未来。虽然Wear看起来是更好的产品,但是若干年后再看到全新的Glass产品出现也不出奇(注:实际上现在Glass 2.0已经在路上了)。

数不胜数

Google历史上这种内部相杀的情况屡见不鲜。

Nexus vs OEM—谁能做出更好的智能手机?Google还是现有玩家?

Google.com vs iGoogle—搜索应该是简洁的白页,还是堆满各种小工具的可定制界面?

Google Video vs YouTube—Google应该只做搜索引擎还是直接托管视频?

Google Maps vs Waze—Waze是为了获得交通流量数据而收购的,但不要指望Google很快会把它合并进Maps。

Google Maps vs Google Earth—怎么做更好?在Web上开发地图系统还是做一款桌面应用?

Google+ vs Orkut—社交网络决战!Google+胜出,但后来两个共存了3年。

Google Play Musc All Access vs YouTue Music Key—Google已经有了一个音乐订阅服务,但是还是推出了第2个。

Eclipse vs Android Studio—开发Android?你有两个IDE选择。一个是大多数Java开发者熟悉的,另一个是基于IntelliJ的针对Android的定制解决方案。

Android Gallery vs Google+ Photos—Nexus 5上Google推出了2个照片应用:一个针对本地照片,另一个针对Google+云存储。

原生移动app vs 移动Web应用—Google产品有原生移动app,但是做的事情一样的移动网站也还在继续开发。你可以说这些针对的是非Android及iOS设备,但Google似乎并不希望自己的app出现在其他平台。

这种多产品策略对于Google的长期健康来说是好的,但它也浪费了许多资源。到处都是重复的工作,但Google的Adsense和Adwords带来了那么多的收入,至少现在Google挥霍得起。

这对于客户来说也不是最好的。它往往会给用户选择造成困惑,不知道在Google的生态体系里面应该如何二选一,尤其是在智能手机上面同一用途的app往往有好几个。虽如此,但Google更看重长期市场存在而不是短期的易用性。这一点也许是Google和苹果最大的不同。苹果提供了一个聚焦的用户体验,非常容易理解。Google则对做任何事情都提供了多种手段,有的做得不错,有的则过于复杂,而有的则是“僵尸产品”—未曾积极研发但一直都在好些年。

公司偶尔会通过“春季大扫除”的形式来整理多产品策略带来的混乱。2011年,Google第一次开始产品批量清退时用了“有的放矢”的说法,但是现在Google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似乎比清理老产品的速度要快得多。

有时候Google看起来纯属手贱无法控制自己。几波人同时做一件事的方式已经成为公司文化的DNA。公司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三头统治”,由Larry Page、Sergey Brin以及Eric Schmidt共同运营公司。Larry Page最终成为CEO,但Sergey Brin现在把持着Google X,这基本就算是Google内部的迷你Google—这家公司根本停不下来多样化的脚步。

所以下一次你看到Google的两款竞争产品希望它们合并时,你得知道这并不能解决问题。Google最终还是会折腾出新的内部竞争者,然后再度冒出2款做同样事情的东西。Google就是这么爱折腾。如果你是Google的用户,对此会感到沮丧,但没办法,Google就是这样。

Google X 生命科学分部的负责人Andy Conrad在《财富》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

对于一个问题Larry会尝试用1、2种办法去解决,并且在策略上会对两者都同时下注。

这个也许就是本文的最好注脚。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Google的产品策略:两边下注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私域运营(SCRM)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