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一个不努力服务,但“努力感动”我们的中介
如果你打算卖一套房子,有两个经纪人手里都有意向买家,开价都差不多。区别在于,一个经纪人能说会道,交易经验丰富,但你有点怀疑这个人会玩花头,不好控制;另一个人看上去老实巴交,但一看就没什么经验。
这是我家在换房时遇到的两个经纪人,我们最后选择了后者,因为后者有一回在我家门口寒风中等了两个多小时,他还讲了一堆他一个人在上海如何打拼,如何被人欺负的话。
他肯定不是我见到过最努力的,但一定“最努力感动”我们的经纪人,所以几天后,他就变成了那种“努力但让人讨厌”的人。
一是不专业:合同上有重大漏洞,跟买家满口承诺能拿到八成公积金贷款,结果根本不可能,延误了交易时间,差点造我买下一套房的违约;身为中介,他居然对交易流程材料一无所知,回回都是我自己上网查;
二是不敬业:签合同之前,他一天能打我们十个电话,签了合同,我们打他十个电话也回不了一个;跑交易中心,回回迟到,还放了我们两次鸽子。
跟买家成了“难兄难弟”后一聊,才发现,我们双方都是被这个中介用“苦情戏”给磨下来的,中介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和客户“联络感情”上,自然顾不上已经成交的客户,更顾不上提升专业技能了。
再买房时,我们又换回前一个中介,虽然也是“满嘴跑火车”,但专业上却不含糊,人也勤快,让我们省心不少。
不过那个新手中介倒不算是骗我们,每回我要投诉他,他都可怜巴巴地向我们道歉,一切正如他说的:“我没有文凭、没有经验、没有客户资源、不聪明、颜值低、没有背景,我能怎么办呢?”
用感动来获取客户,再用不专业来丢失客户,为什么有些努力就是跳不出这个死循环呢?
2/6、你那么努力,可到底贡献了什么价值?
有一种类型片,叫苦情片,刻意用最煽情的桥段,直击你的泪腺,搞得你一边掉眼泪,一边把导演拉入黑名单。
我发现很多人把生意都做成了“苦情戏”。
以前看过一个保险公司的内训教材,为了鼓励保险业务员经常与客户联系,这个培训师拿古天乐作“榜样”。
培训教材说:你们没有人不知道古天乐吧?可你们知道吗,他从08年开始,三千多天,天天深夜亲自写博客!不是宣传,不是通告,都是个人的感受,这么大腕的明星,不就是为了跟粉丝加强联系吗?让你们天天跟客户打个招呼就这么难?你比古天乐还要大腕?
笑喷了,古天乐的粉丝天天守着他的博客,当然愿意看到他讲“碎碎念”,我买你保险,难道就是为了你免费的morning call和天气预报?
说白了,你无非是想通过努力来感动别人:我都这么辛苦了,你就买我点保险吧。
如果你的努力不能给他人带来价值,这就是一种演技。
不过,我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会被“打脸”,就像前面卖房子的例子,我还是把生意给了“戏精”。
可就像地铁里的乞丐,人们会可怜他们给一点钱,但人们会希望天天看到他们吗?
卖一套房子,可以提成好几万,二手房中介的钱看上去很好赚,可你身边有几个中介靠卖房子发财呢(除了少数直接截流房源炒房的)?为什么会有高达每年20%的人员流失呢?
像中介,保险代理,大客户营销这一类职业,到底什么样的努力,才会为你带来长久的回报呢?
3/6、只会迟到,不会缺席的奖金
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分析了餐厅里两种常见的低级职位“厨师学徒和服务员”的薪资,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般而言,厨师学徒工作的技术含量比服务员高,人手也更紧缺,工作量也不低,按照供求关系,学徒的薪资应该比服务员高,但实际情况想好刚反。
搞清楚原因后,经济学家由此总结出一个理论,叫“迟来的奖金”:
厨师有很多级别,从学徒帮工到正式厨师,到大厨、主厨,每一步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只要你肯努力,还有“米其林大厨”等着你。一个可以“积累技术”的职业,“高薪可以迟到,但从不缺席”,所以刚入行者都愿意忍受一开始的低薪,这就叫“迟来的奖金”。
而服务员这个职位,因为缺乏技术积累,晋升只能靠转行,留人的唯一方法就是钱,所有员工的努力都必须体会在当月的薪水单上。
很多“技术含量低、上升通路短”的职位,其薪资往往要超过“技术含量高、上升通路长”的初级职位”,就是因为没有“迟来的奖金”。
你看,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是有长远打算的,会为了长期收益,放弃眼前的收益。
从7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就对此心态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研究,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最后总结出的“延迟满足”理论,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6、延时满足能力是重要的成功因素
“棉花糖实验”的实验者给一些4岁左右的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等20分钟吃,就可以吃到两颗。
可想而之,有的孩子一分钟都等不及,有些孩子等了一会儿,还是没能抵制住诱惑,只有少数孩子经受往了考验,得到了双倍回报。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延时满足”能力强的孩子,要比习惯于“即时满足”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延迟满足”的能力在儿童教育领域非常被看中,很多幼儿园、小学招生时,老师都会用这个标准暗中观察。
但为什么“延时满足”的差别在儿童时期就出现了呢?这是否有先天的原因呢?
2012 年,心理学家塞莱斯特•基德等人重复棉花糖实验,得到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结论。
5/6、环境是影响“即时满足”能力的重要因素
基德通过实验前“植入信念”的方法,成功地提高了孩子们“延时满足”的表现。他由此认为,这种能力大小很可能取决于家庭的影响。
“延时满足”能力差的孩子,往往生活在贫穷的家庭,因为兄弟姐妹的竞争,如果你不能快点把你面前糖吃掉,它很快会被抢走。
也有一些生活在父母责任心比较差的家庭,父母朝令夕改,喜怒无常,往往不能兑现他们的承诺,孩子会更倾向于“即时满足”,长大之后信奉的自然是“人情哪有真情在,赚得一块是一块”。
相反,生活在富裕家庭或父母责任心比较强的环境中,孩子对自己东西的控制力很强,面对诱惑时的自控能力自然就强。
基德总结:孩子的“即时满足”习惯,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家庭环境缺乏信任感后的自我保护。
这真是个残酷的结论,当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人的“延时满足”能力,是可以通过对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来提升的。
比如二手房中介行业:房源是第一位的,中介的专业化服务反而不重要,导致经纪人缺乏专业晋升通道;经纪人之间充满恶性竞争,客户与经纪人互不信任,导致工作环境的无法给人安全感;“低底薪高提成”的薪资结构,又导致经纪人完全围绕房源转的短视行为。
对于二手房经纪人,如果希望他们提升专业能力和敬业程度,“不断提高底薪”显然比“提高佣金比例”更适合。
但这些行业目前的现状,对于缺乏“延时满足”能力的年轻人而言,就是一条条通往绝望之路。
相反,一家公司如果拥有了完整的、基于专业能力的晋升通道,又与员工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就可以激发员工的“延时满足”能力。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延时满足的能力如此重要呢?
6/6、“延时满足”就是获取复利的行为
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大约是20%多一些,看上去不算高,但这个收益率就足以让1957年的30万美元滚到2016年的700亿美元,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复利”。
“复利”的关键是“利滚利”,而前提就是“延时满足”——你不能(至少前期不能)把利息拿出来消费。
如果把“努力”看成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边是消耗,消耗你的精力、时间、耐心、人脉,一边是在收获,收获金钱、经验、知识、人脉……
你的每一次努力,都面临这样的选择:是以“即时满足”的方式立刻兑现,然后进入“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儿”的不安全的状态?还是以“延时满足”的形式,变成“知识复利”、“人脉复利”、“经验复利”,不断提升着你的“人力资本”,让你未来收获更多?
这两个不同的努力方式,决定了你的人生道路是不停的重复,还是螺旋向上。
与“能力提升”相关的文章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刻意练习: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必杀技
贫穷,对你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