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名美国电视连续喜剧《Portlandia》的某一集中,演绎了一个很经典的桥段,Fred Armisen和Carrie Brownstein扮演的两位主人公缠着一位女服务员,想搞清楚他们点的鸡肉必须经过多长的运输里程才送达餐厅,是否和其他禽类一道运送。不够,讽刺归讽刺,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下食物的产地和来源,即便不是只吃本地产品的人,在这方面多一些了解也有好处。
如果像以上Portlandia桥段里提到的那样,如果想要做到连鸡肉来自一只名叫“ Colin”的母鸡都能搞得那么清楚,我们可能需要掌握更多鸡肉的来龙去脉。但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食品科学家、 信息研究专家Matthew Lange却认为,食联网(Internet of Food)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选择自己想吃的食物。今年11月初,美国食品相关创新组织reThink Food将会在加州知名葡萄酒产地Napa Valley举行一场大会,Lange也会出席。在此之前,美国科技新闻网站Digital Trends采访了他,他畅谈了食品行业数字化的益处。
Lange是全球食品业与学术界合作项目IC-Foods的首席研究员,该项目总部位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力求开发食品相关的标准化语言和本体(即可计算的语言)。为了有效实现食品数字化,从食品加工厂到农场、食品杂货店等各个食品行业的环境都需要融入同一个生态系统。你可以确信,自家冰箱里盛放菠菜的盒子是有机材料制成的,而且知道菠菜的经销商是哪家,还能夸口菠菜经过了比平常多两倍的清洗,但你还是不太清楚它来自哪里。
如果开始从农场到餐桌追踪食品生产加工的每个环节,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一个QR二维码得知一些影响采购的信息。我们或许能更好地了解一家公司对绿色食品的定义或者选择。企业可能要么对这类食品的界定很随意,要么任意选择绿色食品的来源,仅仅因为一家农产距离最近、往返油耗较少就认准那里是绿色出品源。除了食品有没有过保质期,你是否可能看出它是何时接受包装或者被选中的?
而Lange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大。
他说:“食品数字化能让人们通过历史追踪(的角度)史无前例地深入了解,然后能对食品做出预测度极高的分析。”
区块链技术大显神威
区块链经常被称为数字账簿。在这个互联网共享的账簿上,有很多公开记录交易和变化的“区块”。一个区块会按时间顺序和下一笔交易连接。沿着区块链往下追溯,你就能看到每一笔交易的记录。因为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没有统一的主人,所以不同公司的个人就更容易获取共享的信息,无需怀疑它的真实性。
除了应用于比特币这样的加密数字货币交易,区块链技术还被认为适用于记录财富等其他用途。IBM、Nest和Walmart等全球知名企业也都在联手打造食品区块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算,每年有42万人因食物诱发的疾病致死。这三家公司认为,区块链技术可能让人更快、更容易判断食物的污染源,只需几小时就能做出判断,不用耗时几周。
从农场主、食品加工商、经销商到零售商,供应链每一个相关方都会获得食品问世前后的信息。以更广阔的视角看,这可能也有助于找到削减成本的方式。
“随着食品语言更标准化,区块链技术会更普遍和/或更具可互操作性,”Lange说,“我们将开始看到未来交易价下跌。我们认为,在标准化的术语融入区块链和机器人技术之后,业内企业可以彼此竞争,经营更透明,交易过程可追溯能力更强,最终更可信。”
研究食物的语言,未来大有可为
全球农业及营养开放数据(GODAN)云集了一些政府和非政府机构,让他们能共享物联网等技术收集的广大数据。这些GODAN的合作方能以数不胜数的方式运用信息,比如基于本地天气、土壤和作物系统开发农作物相关信息的开放平台。这种规模化的平台可以提供作物产量预测数据,识别新的增长地区,这将对缺水地区越来越重要。
Lange说道:“与此同时,我们有一些很有创造力的公司,他们通过网络数据采集、人工智能、甚至人为方法,创造或是支持开发能推动自身商业模式的语言,不论是分享啤酒酿制法的啤酒标记语言BeerXML,还是代表菜式的具体烹饪法、料理食材的数据或者生产和种植食物的条件。”
Lange继续补充称,IC-Foods的部分使命就是,开发一种行业和政府都会使用的标准化语言。英国人工智能食品平台Whisk希望创造一种类似网络电台Pandora旗下音乐基因那样的食品基因,帮助为用户提供他们喜欢的餐食。推出智能厨房家电系统的初创公司Innit希望实现食品数字化,不但要追踪食品送到用户手中的运输路途,还要帮助用户选择利用冰箱里储存的食物烹饪,把它们送入智能的家电,让用户做的饭菜更可口。
倘若有了标准化语言,消费者也可能增加食品的词汇量。
Lange指出:“我们还没有看到堪比食品现状的网页浏览器。每个网页浏览器都有标准化语言HTML,但大部分网民都不知道HTML,大部分人不懂网页用的是什么字体。最终,基本的细节都会隐藏在界面背后,所以人们不必看出作物背后是什么代码。”
“但我确实觉得,用户会更了解食物,”Lange表示,“就像用户会熟悉字体、Jpeg格式和各种各样的数字材料一样。”
All about me
从Habitt、DNAFit到Fitness Genes,很多公司都准备提供特别基于用户DNA的营养和健身信息。结果可能千差万别,但Lange觉得,随着科技进步,食联网应该能产生影响。
他表示:“从人性化一面说,基因测试只是一个例子,它能解释我们为何需要食联网词汇描述多个科学领域。关于基因与营养物质、味觉物质(负责体验味道的分子)和有气味物质(负责体验香臭的分子)互作的新发现与日俱增。”
Lange认为,活动监控器也会在食联网找到一席之地,因此,智能厨房有朝一日可能根据用户当天运动量大小推荐餐食。
如果这一切让人有点不安,Lange也承认这可能是食联网负面因素。
他说道:“另一方面,我们并不完全了解,用传感器、摄像头和机器人等互联网设备全副武装食品供应会对食品安全有何影响。我们目睹,在食联网兴起的同时,发生了多起僵尸网络的攻击,(食品)安全不是首要担忧。我们不希望僵尸网络攻击食品供应,所以,让食品安全满足网络安全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这点我们也知道。”
归根结底,Lange认为益处还是会比上述提及的一些风险要大的多。所以,这听起来就像是在说,食品的未来其实还是与我们究竟真正喜欢与否息息相关。
原文链接:https://www.digitaltrends.com/home/the-internet-of-food-dr-matthew-lange/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