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世博园内,一幢橙黄色的建筑物,沧桑而古老,透露着历史的浓厚气息。20世纪30年代,“中国酒精厂”在此投产。该酒精厂的成立,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创建了中国的新式酒精工业,以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思维,推升了酒精制造业的质变。
80年后的同样区位,一场全球瞩目的工业智能论坛在此举行。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国制造业已经改变了当时的落后状态,正在迎来了新的转型升级浪潮。
以“数智共创,工赋强国”为主题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工业智能论坛7月9日在上海举行。该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承办,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进入新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国的核心战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重塑产业经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在论坛上发表致辞时指出,数字化是工业智能化的手段,推进工业智能与智能系统的前沿研究,一定会强化新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策源能力。
眼下,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势在必行,企业、政府、国家各个层面都在行动,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数字经济与产业制造的融合发展。在这过程中,借助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推进的工业物联网,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更是世界产业格局重构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地方版”具体实施方案正在加速出炉,而作为长三角代表之一的上海方面的实践,或可通过本次论坛给予全国借鉴的功用。
据悉,本次论坛几乎汇聚了业内顶级的专业大咖,包括各大央企、世界500强企业、相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家代表共400余人均有与会。
在论坛上,多家知名企业代表,如上海电气、宝信软件、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上航工业、蔚来汽车、京东集团、海尔卡奥斯、罗克韦尔自动化等高管,以主旨演讲或者论坛对话等形式,探讨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发出“上海倡议”,并有多项数智赋能成果落地,为上海在全国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集思广益、开拓思路。
互联网的下半场,工业互联网成为了主旋律。
自2012年GE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后,工业互联网成为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已是全球共识,已开始成为欧美国家和全球头部企业持续加码的热门赛道。
GE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全球经济规模为70多万亿美元,全球工业部门大约占30%,约20万亿美元。未来工业互联网有望影响46%(约32.3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成为最重要的全球性产业。
中国是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高地,不仅自2015年以来“工业互联网”一词出现在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连续出台了一批促进工业互联网的政策。2021年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要实现新模式、新业态的大范围推广,提高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应用普及率。工业互联网也连续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分别为1.42万亿元、2.13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分别为55.7%、47.3%。预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约为3.1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约为47.9%。
工业互联网的出现,成为上海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历史机遇。
2020年底,上海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意见》指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同时,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钱锋在论坛上坦言,上海目前重点推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钢铁、化工、航空、航天、船舶、核电、能源十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并将打造一批重大项目,挖掘一批重大场景,形成“一业一方案 ”。
在多年来的探索中,上海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景象逐渐清晰。截至2020年,上海已培育了涵盖网络、平台、安全等39个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打造了宝信、上海电气“星云智汇”、中科云谷等15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12万中小企业上平台,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在空间上,上海基本形成以松江、临港、嘉定、宝山、金山为支点的“一链多点”布局,先后推动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简称“3IN”创新中心)、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首支地方性专项产业基金、首个地方性工业互联网协会等落地。
钱锋展望表示,下一步,上海将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更好助力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
具体方式是,一是 " 由点及链及圈 " 实现梯度转型,立足 “点”,推动企业数字化增效,建设一批智能工厂;立足“链”,持续完善供应链产业链知识图谱,精准感知双链运行态势;立足“圈”,打造更加繁荣的新型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圈。二是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引育头部企业,打造标杆载体;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牵引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深化标识解析广泛应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固安全,搭建安全监测及态势感知平台。
本次论坛围绕“数智共创,工赋强国”主题,聚焦以工业智能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以 AI 技术为着力点促进行业生态数字化转型,探讨了如何提升 AI 技术“数据驱动”能力,推动“智慧互联”、推进“产业融合”、打造“开放生态”等热点话题。
在本次论坛上,其间的一个重磅环节,是来自上海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等十大领域的企业家代表们共同发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上海倡议”。
该倡议主要有三点:第一,服务企业增效,推动设计、制造、服务的数字孪生,打造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经济化管理的企业标杆;第二,服务双链增智,增强数据流,全面激活技术流、资金流、商贸物流,打造透明产业链、供应链;第三,服务生态增能,建设数字生态圈,打造数据、知识、算法资源池,让工业场景转化为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沃土。
作为上海企业的代表,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阳虹表示,互联网要跟传统企业完美结合,走向工业物联网、互联网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不仅仅是在企业制造与服务过程的数字化,同时更是实现整体供应链协同流程的数字化。
阳虹介绍,上海电气主要是做三件事情:一是利用多年在工业领域的行业经验和应用场景的积累、理解,不断地推陈出新;二是借助上海电气所覆盖的能源、城市等数据,打造一个更加安全、强韧的工业互联网;三是要构建更广大的合作圈,避免单打独斗。
举例而言,多年积累的基础,叠加万物互联的手段,上海电气目前已经实现了敏捷生产。许多关键的生产供应环节会及时反馈到后台——供应商的生产情况、质量情况、交付情况。例如,上海电气所生产的一个汽轮机,有10万个零件,缺少一个螺栓、螺帽都不能达到交付条件。而这些,都需要依靠全供应链流程的数字化管控。
蔚来汽车执行副总裁沈峰也表示,汽车的产业链特别长,光大的供应链就有四级,涉及上千家供应链企业,“要把整个产业链做成透明化、数字化,其实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但想象一下如果真正做到了,所带来的收益,无论是对主机厂、供应链,还是用户,都是巨大的。”
对于工业互联网而言,虽然同为制造业,但是企业的出发点和实际的需求仍千差万别。数字化不仅仅是在企业制造与服务过程的数字化,同时更是实现整体供应链协同流程的数字化。
罗克韦尔自动化大中华区总裁石安则通过总结该公司致力于实现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经验,分享了一个关键感悟,“数字化转型所形成的一个体系思路,必须要具备3个关键条件:第一,开放兼容性,即这套体系够不够开放;第二,可拓展性,即这套体系是否作为迎接新技术的准备;第三,把握自主控制权,即这套体系能都真正赋予用户本身。”
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化落地离不开与具体场景的结合。在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看来,产业互联网存在着诸多值得技术落地的细分场景,但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门槛变低,在不同的场景之间能够更好地复制、更好地被使用将成为新的难题。
“这就需要人工智能平台能够把人工智能的能力拆解出来,跟场景融合,形成一个可用来直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他表示,“这种能力我认为是接下来10年,也就是我们产业数字化最重要的能力。产业数字化是下一个10年人工智能最好的机会。
据悉,除却“上海倡议”外,多项数智赋能成果在本次论坛上落地,亮点纷呈。会上成立了“5G+工业互联网”创新联合体,启动了工赋星球-工业数字化赋能系统1.0共建、第二届全球工业互联网算法大赛,发布了“上海市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安全解决方案需求”以及面向航空领域的“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及技术要求。
在本次论坛上,不仅各家企业展示出自己最新的数字化技术最新成果,更带来了众多产业的前沿观点与视角。
当前,工业互联推动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专而精”,一种是“大而全”,两种模式争论不停。在路径选择上,多家企业包括上海电气和蔚来不谋而合,通向“专而精”。
“使用蔚来汽车的都知道,里面有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它链接车背后的服务体系、监控体系、电子体系,以及连接用户。这个小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是一个智能互联的代表。”沈峰以蔚来汽车的智能机器人为例,从产业链角度论述,数字化可以覆盖整个产业链,“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用户的需求,再到制造、供应链的集成,后至用户的使用服务体验,这是一个全流程的覆盖,蔚来需要做的是在这个领域生根。”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工业互联网亦是产业数字化的“主战场”。
未来,工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将加快,社会化的C2M生产范式将成为产业体系运转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5G、AI等新技术的融合将引发制造产业支撑体系的深刻变革。
中国移动则通过其发布的“OnePower工业AI质检平台”,展示了该公司在5G+工业AI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中移上研院工业能源产品部副总经理周威介绍,“通过‘OnePower工业AI质检平台’,中国移动实现了航空设备制造、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设备制造、木材加工制造、家电制造、电池制造等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AI项目的落地。”
京东则带来了其工业数智化创新的最新成果“1—3—1体系”:“1”是构建一个企业生产产能一网通享平台,“3”是打造三个企业生产数智化解决方案,“1”是建设一个企业生产数智化底座,把生产的产能和下游的需求方进行对接。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表示,人工智能对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流程的提升,不仅在一个企业里面,还能够影响上下游的生态,集成上下游打造高性能的大数据平台。
事实上,尽管当前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但其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上海慧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冯立指出,目前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应用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市场占比少,未来成长空间更大;二是,应用技术单一,聚焦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他建议,应当抓住制造业痛点,实现关键行业突破;解耦需求,实现关键应用突破。
阳虹表示,上海电气现在正往三大产业方向发力,分别是智慧能源、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并在这过程中选择相应的实现方面,“第一是选择低碳的能源,第二是实现更多的电气化,第三是数字赋能。”
在制造业,企业“数据资产”正在逐渐取代“固定资产”的地位,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持续经营的关键。今年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增强数据保护力度。
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罗松认为,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时,基于标识建立的数字身份,将会使企业从生产端、设计端,到物流运输等一系列的流程都具备数字化,并可以进行数字化的交换,共享,通过数字身份逐渐沉淀出企业逐渐使用的数字化资产。
阳虹强调,数据虽然重要,但是数据不是万能的,“数据需要积累,需要清洗,需要对撞才能形成标准方案,才能创造价值”。
罗松同时表示,安全是智能的前提,智能化要保证数据的安全。从标识来说,作为全国层面数据层的基础设施,安全性要求更高。
近些年来,有关标识解析解决方案已经有所落地。由中国首个落地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打造的一套“标识+平台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企业接入标识解析体系的集成应用问题,以平台丰富的标识解析应用给客户带来真实的价值,帮助广大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牵头建设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机加工、新材料、纺织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构建产品溯源新体系与仓储物流新模式,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生产和运营提供有效帮助。
据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工业企业结合研发涉及、生产制造、运维管理等环节,应该围绕数据的产生、传输、使用、存储、销毁等环节,对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