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脉网”(ID:vcbeat),作者:杨雪 周天翊,36氪经授权发布。
过去几年,中国的医疗行业经历了数字化的重要变革:数字化重塑了医院的服务方式和业态,医疗服务的很多环节实现了在线化。但整个医疗行业就像一座冰山,目前完成在线化的挂号、问诊、复诊等场景,只是冰面上的部分,水底之下的冰山还有很多场景尚未被撼动。
还有没有亟需数字化改造,但数字化渗透率还较低的领域?有,疫苗服务算一个。
尤其是今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公众对疫苗的关注度和需求明显上升,疫苗的供需矛盾突然被放大。
实际上,疫苗的供需矛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以HPV九价疫苗为例,上市以来预约难度一直极大,HPV九价疫苗的火热曾带动赴港接种热潮,至今还是一针难求。紧缺又在今年的流感疫苗上市时重演。虽然今年7月到9月的流感疫苗批签发量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总量,但流感疫苗早在国庆节时就已缺货。
在疫苗供需不平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时,倘若我们做最坏的假设,今年的流感传播和新冠疫情叠加,很可能社会需要大量的临时接种点。流感疫苗的批签发量量级在3000万支,新冠疫苗的批签发量将会远超这个数量,对于现有的疫苗接种服务体系来说,将会面临不小的接种压力。
然而,难题不仅仅在突然涌出的需求,还在于通过哪些渠道消化这些接种需求。
动脉网(微信号:vcbeat)统计发现,在疫苗数字化服务这个细分领域中,已经有阿里健康、腾讯健康、百度健康、拼多多、丁香园等互联网企业布局。现阶段,“互联网+疫苗”的模式主要是疫苗电商,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未来,在疫苗这个供需矛盾突出、数字化渗透率较低的市场中,互联网企业的介入或许有机会从优化需求、扩大供给两个方向整合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让一直在低位徘徊的接种率实现提升。
打开手机上的疫苗预约渠道,你会发现对于多种非免疫规划疫苗,都是一苗难求,预约难不仅仅局限于HPV疫苗、流感疫苗这样为人熟知的品类,带状疱疹疫苗、狂犬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预约也较难。
多种疫苗都出现预约难背后首先反映了疫苗需求的爆发,非免疫规划疫苗的需求暴增预计将是疫苗产业常态。此前,我国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较低,现在需求的爆发一定程度上是在弥补历史欠账。
我们国家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但对于非免疫规划疫苗,我国的接种率普遍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疫苗市场还有很大的扩容空间,从全球主要疫苗市场人均疫苗消费额来看,中国疫苗市场的人均消费额只有3.71美元,而美国和日本的人均疫苗消费额分别是47.27美元和20.44美元。
以流感疫苗为例,我国流感疫苗渗透率仅为2.2%,相较于美国超过50%的渗透率,流感疫苗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随着非免疫规划中不断有新的大品种类疫苗出现和我国公众对于疫苗的认知加深,接种意愿提升,非免疫规划疫苗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最明显的反应是在经历了上半年的新冠疫情后,经过专家宣教,公众对于接种流感疫苗的意愿大幅上升,导致了流感疫苗需求火爆。今年7月~9月,中检院批签发的流感疫苗数量达3335.96万支,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的数量3078.42万支。
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我国的疫苗市场正在迎来行业发展的增长拐点,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尤其是非免疫规划疫苗。
从国内的疫苗企业智飞生物公布的2020年度三季度报中来看,纵使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智飞生物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依然达到了110.49亿元,同比增长44.14%,归母净利润24.79亿元,同比增长40.59%;单三季度收入40.56亿元,同比增长54.37%,归母净利润9.74亿元,同比增长58.13%。
新冠疫情影响下,疫苗行业的景气度可见一斑。而非免疫规划疫苗又在我国的疫苗市场中规模占比超过90%。
我国的疫苗的批签发量基本都保持在5.5亿剂左右。其中免疫规划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占比约为三七分。并且非免疫规划疫苗的占比逐步上升,市场空间不断扩容。2010年,免疫规划疫苗在批签发支数占比约为46%,而2019年,免疫规划疫苗批签发量占比为31%,可以看到免疫规划疫苗批签发量占比明显的下滑趋势,非免疫规划疫苗批签发数量的快速上升。
从市场规模上看,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18年我国疫苗市场收入为331.7亿元。免疫规划疫苗市场在2018年达到30.8亿元营收规模,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营收规模在2018年达到300.9亿元。我国整个疫苗市场预计到2023年将增长到973.6亿元,2018年到202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6.5%。
其中,非免疫规划疫苗的市场份额占据了超过90.7%的市场规模。可以预见,随着未来更多品种的上市,非免疫规划疫苗的占比还将上升。
曾经历了至暗“黑天鹅”的疫苗行业正在恢复元气,行业变局不期而至。而现有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显然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在供给端,目前尚没有一个疫苗审批-监督-使用部门和流感疫苗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对于企业而言,很难准确预测需求,疫苗生产也有一定的成本和周期限制,因此普遍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不敢放量生产。
在接种点上服务能力上,我国大约有三四万家公立的接种点,而非公立的接种点数量在三四百个。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我们接触的一线社区卫生中心和卫生院接种能力都几乎饱和,线接种压力较大。”
一面是迅速增长的需求,另一面是滞后的供给和服务能力。想要缓解供需矛盾,我国的疫苗供给从哪里做增量?
在美国,家庭医生可以上门接种疫苗,药店也可以接种流感疫苗。美国的民众想去接种流感疫苗,一般药店会贴出告示,消费者登记之后,药店的信息可马上上传到疾控中心网站上,没有一层一层的报备流程。有授权的单位可直接点开网站查看具体一个州郡的疫苗接种情况,比较透明。
我们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出台后,未来非公立的诊所和医院有机会成为疫苗接种的新增量。
一位曾任职上海CDC的人士表示,公立的接种点在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方面,已经非常辛苦,如果再应对暴增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流量,大量的公立接种点都基本都无力承担。而这一部分可以由非公立接种点承担。
在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四十四条规定接种单位应该符合三类条件:
(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其中也明确提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承担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并应当报颁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备案。
从这三条规定中可以发现,药店接种疫苗的方式在我国不可复制,但非公医疗机构则可以满足条件。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去年,我们感受到了一小波的民营接种点的出现,背后主要的驱动是2019年6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其中将接种医疗机构的申请由注册制转为备案制。”
根据各地CDC数据统计,全国现在有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江苏、山东、四川等19个省(市)的民营医疗机构取得了疫苗接种资质,其中不乏诊所和门诊部。
对于非公医疗机构来说,开展疫苗接种服务,可以为诊所引流,吸引高健康需求人群,这类人群大多数有高消费能力。无论是对于成人还是儿童来说,都有相应能产生巨大吸引力的疫苗品类,例如HPV疫苗、流感疫苗,儿童则有可替代一类疫苗的多联多价疫苗。
但现阶段,非公疫苗接种点的数量还是少数。动脉网统计了北京市的流感疫苗自费接种门诊,全北京共有包括416家自费流感疫苗的接种门诊,其中超过90%的接种门诊都是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其中也包括少部分非公医疗机构,开展疫苗接种服务的民营医院大多是妇儿医院,例如北京长阳妇儿门诊部(美中宜和风车医疗旗下一家门诊)、北京和睦家诊所、新世纪荣和门诊部、北京嘉禾妇儿医院。
为什么在政策放开后,并没有大量的非公机构进入疫苗接种这一市场?
一是虽然由注册制转为备案制,但对于疫苗接种点严格的审核机制并不会变。这是为什么政策放开后,并没有出现非公医疗机构疫苗接种点快速上涨的原因之一。同时,政策落地也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和过程,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44条中明确规定了备案制,但具体的细则是交由各省市制定。目前来看,全国范围内只有江苏、浙江出台了细则。
同时,疫苗接种需要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对于大部分诊所来说也是不小的难题。疫苗的供应链和药品完全不同,接种疫苗也需要深厚的专业资质,例如对于特殊人群接种的判断。因此,疫苗接种必须借助于有专业支持的疫苗接种点来落地实施。目前来看,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外,部分拥有优质医疗及服务质量的民营诊所和医院获得了相关资质。
如何让大量的民营诊所和医院拥有完善的疫苗接种服务能力,动脉网获悉,业内拥有丰富诊所资源的丁香园,正在尝试建立一个全面的服务平台,并与疫苗生产企业合作,打通从供苗供给到接种点的接种疫苗的路径,在对诊所进行多方面的支持的同时,全方位的为市场提供可落地的疫苗接种服务。
今年早期便有消息透露丁香园在积极布局这一业务,相关人士透露,丁香医生疫苗预约服务目前已覆盖超过10个城市,合作约80家诊所,目前还在快速扩张中。
我们可以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和诊所开始参与到疫苗接种市场中,成为把蛋糕做大的人。
在疫苗这个市场中,需求和供给都处于变革期中,但不可忽视的还有另一端,链接供需两端的数字化平台。
曾经,因为2019年的“长生生物疫苗事件”,敲响了疫苗流通管理的警钟,让疫苗的线上全流程追溯迅速上线,在阿里健康的“码上追溯”,疫苗追溯覆盖的疫苗生产企业已达到100%。但在疫苗服务数字化的另一核心环节:预约环节中,公众还尚不能实现在线获取周边疫苗库存信息,尤其是非免疫规划疫苗。
疫苗的数字化其实并不少有人尝试,目前疫苗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服务于政府监管的数字化平台,包括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信息全程数字化管理。第二类是服务于单个疫苗接种机构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接种点内的信息化,将传统的登记、叫号、宣教、统计等流程实现数字化。
我们可以把互联网平台企业看作是第三类企业,它们正在探索以用户为中心的疫苗数字化服务。
阿里健康免疫规划中心负责人殷杰指出:“疫苗服务需要达到一定的接种率才对公共卫生服务有更大的帮助,“互联网+疫苗”平台的运营需要达到一定规模。而在疫苗领域,医生和患者并不能做到信息对等,很多用户需要服务引导,这种服务可能是内容,也有可能是医生咨询服务。这要求“互联网+疫苗”平台围绕公众需求,不断进行产品迭代,服务优化和提升渗透率。在综合运营方面,互联网平台有一定的积累。
要想提高其他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需要构建内容+咨询+履约通道的完整服务链条。疫苗面向所有的健康人群,可以把所有的人群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于疫苗知识几乎空白,例如老年人冬天可以免费接种肺炎疫苗,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第二类是了解一些知识,但是想要寻求更为全面专业的知识和帮助,所以需要咨询服务;第三是决定要打的人群,需要有便捷的履约通道。所以提升认知度、降低中间过程的脱落率,降低履约难度是提升其他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关键。这一定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建立内容+咨询+服务的平台,互联网企业有一定的优势。在内容支撑上,阿里健康和腾讯健康等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科普平台;在用户触达上,拥有海量的用户;在服务生态上,可以链接上游的疫苗生产企业。
借助这些优势,互联网企业+疫苗,我们能期待的不仅仅是打通预约壁垒,更值得期待的是互联网企业进一步整合市场。
虽然疫苗预约已经有足够多的玩家介入,但无论对于哪一个渠道,公立接种点的覆盖较少都是一大短板。
先说公立接种点。为什么公立疫苗接种机构的服务互联网化会比较难,首先公立疫苗接种点庞大的体系决定了在数字化转型上要比非公立的接种点流程和耗时更长。我国的非公疫苗接种点只有三四百家,实际背后的运营主体大约200家,它们的运营方式更加灵活,沟通成本较低,线上化的速度较快。
但公立的接种点数量庞大,服务统一线上化具有一定难度。以浙江省为例,除去宁波市,一共有1700多个接种点。公立接种点的互联网化需要统一规划,数字化的过程将慢于非公机构。
如何突破公立接种点线上预约这一难题,我们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免疫规划疫苗的互联网预约体系,目前在上、浙江、广东等省市都已经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
对于民营接种点,责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现在获得疫苗接种资质的机构虽较少,但既然政策开放就蕴藏着可能。关键的在于,没有平台企业在帮扶及指导诊所等相关医疗机构获取资质。
CDC 作为「把关者」,疫苗资质只会对运营稳定、医疗正规的优质医疗机构开放。在这方面,丁香园诊所发展联盟一直致力于连接各优质诊所机构,协助诊所行业打造医疗正规、服务优质的机构。若能唤醒并连接更多的民营疫苗接种点,丁香园这样的疫苗预约平台会在这方面拥有特殊的优势。
无论是HPV疫苗还是流感疫苗的紧缺,它背后反映的核心矛盾都是供需矛盾。而解决这个供需矛盾,互联网平台去解决优化的时候,也要分阶段进行。
现阶段,我们能看到大部分互联网平台的解决方案都是通过消除信息不对称、扩大供给的方式去缓解矛盾。
从模式上看,现有的互联网平台都是采用疫苗电商模式。虽然从规模上看,疫苗电商目前规模有限,但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以及健康消费中的重要场景,多家企业都切入了疫苗服务。
互联网企业都切入了疫苗电商服务。其中,阿里健康覆盖的疫苗预约种类较多,覆盖了HPV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其他企业主要覆盖了HPV疫苗和流感疫苗。
阿里健康的疫苗服务平台包括码上放心追溯平台;分时预约工具;线上咨询问诊通道;智能排苗工具等服务。其中城市级预约服务已在浙江省、广州、济南,哈尔滨,合肥,海口等地区的部分接种单位落地并将逐步扩大。HPV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热门疫苗,在接种单位开通服务后,用户均可在医鹿或支付宝健康频道“进行需求登记——获得接种提醒——实现线上预约”。
根据阿里健康年报,疫苗服务被纳入消费医疗板块,消费医疗包括其线上平台和自营店的医美、体检、口腔等消费医疗业务,以及向上游平台提供整合营销服务。2019年,阿里健康的消费医疗营收达到2142.87万元,同比增长67.1%。
腾讯健康在2020年6月联合高济医疗在“腾讯健康”微信小程序上推出HPV疫苗预约服务,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38个城市的居民可在线预约就近的接种机构接种四价和九价HPV疫苗。
百度健康也开通了HPV疫苗预约服务,百度健康HPV疫苗预约及科普月服务超1.5亿人次。
拼多多也已经开启线上流感疫苗预约接种服务,该预约接种服务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南京、西安等全国30多座城市,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接种地及疫苗品种,其中幼儿流感疫苗拼团后售价低至159元。
第二阶段,互联网平台+疫苗还可以在整合疫苗产业链,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上发挥作用。以阿里健康为例,它正在利用疫苗服务平台尝试实现数字化的供需匹配,反向服务生产供应。
以流感疫苗为例,因为疫苗的供应周期有一定的时间,流感疫苗本身也有一定的生产周期,生产企业很难快速根据需求调整产量。所以很多疫苗企业在生产疫苗时,相对比较保守。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需要一个能够了解接种人群需求情况的平台。而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对用户需求的精准调研和预测,实现需求供给精准匹配。
无论是线上预约还是数字化的供需匹配,从本质上说,这两个阶段都是对存量市场的优化。在增量市场的扩容中,互联网平台可以链接上游疫苗生产企业,对于一些市场认知较为空白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培育市场心智,建立新的入口。
如果没有此次新冠疫情的催化,我国公众对于疫苗的认知深化可能还需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也正是新冠疫情暴露了我国疫苗产业的一些短板。不久新冠疫苗即将获批,现有的服务能力也无法承担大量的疫苗接种需求。眼下,建设我国疫苗从研发到接种更为完善和健全的体系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