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私域运营(SCRM) > 36氪专访Ninebot CEO高禄峰、co-CEO王野: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作机器人 >

36氪专访Ninebot CEO高禄峰、co-CEO王野: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作机器人

转载时间:2021.12.07(原文发布时间:2013.11.23)
17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72次

36氪专访Ninebot CEO高禄峰、co-CEO王野: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作机器人

看到Ninebot这个名字,你可能有些陌生,但如果提起Segway,你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十年前,Dean Kamen向世界推出了他的第一辆Segway,四年后,Segway开始进入中国,随后引致一些本土的模仿者。但因为自身定位欠妥、服务策略不佳的缘故,Segway和它的中国模仿者们一直都未拥有如同苹果对个人消费者一般的吸引力,在中国流行开来。

如果Segway的不成功可以作为后来者的参考案例,同时结合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中国的Segway们还会有机会吗?

前天我去Ninebot的北京驻地和其CEO高禄峰、co-CEO王野聊了聊,这家从2010年开始做起的自平衡代步车公司,在两年内走到“南易歩北风行者”的业内地位,又在今年七月获得中路资本1200万人民币融资,刚刚推出的新一代产品在京东上拿到了一万三千多份的个人预购订单。而这一次,他们还为新产品改了名——现在不叫风行者了,叫Ninebot。王野说,“因为我更愿意把它称作机器人”。(注:为避免阅读干扰,下文皆统一用“Ninebot”)

36氪专访Ninebot CEO高禄峰、co-CEO王野: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作机器人

你会喜欢一台可以代替你双脚自动行走的机器吗?至少王野对它是上瘾的。还没做Ninebot之前,有一次王野在三亚的海滩上玩,看到有人租赁Segway给游客,他就试了试。用着Segway时他想到,这个几乎和人有着相同“通过性”的产品(Ninebot原理可点此处查看),是不是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后来他就做起了Ninebot。

Ninebot官网对其使用场景的介绍是:“开车嫌近的地方,Ninebot载你到达。Ninebot的最佳存放地点是在你爱车的后备箱——需要切换汽车与Ninebot代步时,停车、取出Ninebot就出发”。

但出发去哪呢?我对Ninebot使用场景的匮乏表示疑惑。王野说,其实Ninebot是一个2—5公里以内的代步工具,也就是那些开车嫌近、走路又嫌远的地方——或许是从我家到最近的便利店之间一个地铁站的距离,也或许是从停车场到家、出外野游等有目的性的使用场景。

事实上,虽然我们习惯于将Ninebot此类产品称作自平衡代步“车”,但它的形态其实和人的双腿更接近,可以看成人类双腿的延伸,涵盖在广义的“可穿戴设备”之中,完全对立于自行车、汽车等“车类”交通工具。因为它是用来代替双腿行走的,不是用于在道路上驾驶的。这其中的区别在于,Ninebot和人的通过性相近,与环境的耦合度也更相像,你可以用它上电梯、在室内溜达,甚至将其放在卧室,而自行车乃至汽车则无法如此使用。

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更快速的工具来代替双腿的行走?高禄峰说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原来他们也把Ninebot当成是代步工具,但如果往未来看的话,它其实有一个信息中心的概念。在未来,我们习惯了在Google Glass这样贴身的可穿戴设备上接收信息时,信息的处理速度过慢会成为一大阻碍,而人们在使用双腿行走时,缓慢的行走速度恰恰和使用Google Glass这样的可穿戴设备接收信息的速度是不匹配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速度比步行更快的工具来帮助我们进入一个信息流通更快的世界。

36氪专访Ninebot CEO高禄峰、co-CEO王野: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作机器人

如果是一年前,或者两年前,我们或许还不敢想象这种可能性,类似Segway这样的产品对我们来说至多只是鸡肋一条而已,在三亚的沙滩上租给游客玩玩或许还可以赚点利润。但如今时代明显不同了,各种可穿戴设备正在崛起,Tesla、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也在引领智能汽车的风潮,而“智能”二字正是Segway所没有做到的,这也是王野将Ninebot称作“机器人”的原因。

学界对“机器人”的定义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人形机械,只要有一定自主决策能力、还有行动和执行能力,就在机器人的定义之中。王野说,他认为现在的Ninebot算是半自主的,当它收集到自身的前行速度过快、驾驶者驾驶不当的数据时,便会做出判断,立刻从人类手中夺过控制权,控制车辆的前行速度和方向,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它还可以通过蓝牙与一台手机相连,用另一台手机实现远程的操控,比如操控它的行进路线以实现家庭巡逻、载物甚至是遛猫遛狗的功能。当然,最智能的情况是它可以学习人类的使用情况,根据驾驶者的驾驶习惯逐渐调整内部参数,比如了解一个人最喜欢激烈驾驶的情况下,它会自动加大到这个输出功率。但考虑到可能出现判断不准而引发安全问题,这个功能现阶段还未开放。

有了使用场景、智能化、和未来趋势相符这些特点,Ninebot这样的设备是否就能火起来呢?我们很难下能或不能的判断。但看看Segway的失败案例会知道,它在中国这么多年不温不火的原因一则源于其自身售后服务的滞后,用户得把设备寄回美国才可维修,二则源于其自身定位的偏差,八万元的高价使其很难成为“烂大街”的个人电子消费品,而只能在安保或是其它企业应用场景中见到。

但Ninebot目前终端的销售策略是电商网站直销和代理商销售,和代理商签订排他性的独家代理合约,以保证自身品牌在各个城市的形象。另外,这两年微博、微信的成熟和活跃也给了很多商品形成病毒传播效应的平台,比如之前的土曼智能手表就是微信营销的绝佳案例,而在Ninebot的应用中嵌入一个出行速度等数据的社交分享按钮也并不是难事。在传播渠道和产品技术本身问题不大的情况下,价格就成了最终决定性的杠杆——个人消费者消费得起的产品才有可能流行开来。

36氪专访Ninebot CEO高禄峰、co-CEO王野: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作机器人

而硬件遵循的价格规则时,当产量一万时,芯片、研发以及所有供应链生态支出平摊到每台设备上,会是巨大的成本。但当产量过百万时,除硬件成本之外的平摊成本就只剩1%,每一台设备的成本会直线下降。所以要让产品处于上升螺旋当中,就得走适当压低利润空间迎来第一批爱好者、爱好者口碑传播之后引来更多消费人群、之后产能扩大价格降低、最后低价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循环演进之路。高禄峰的估计是,一万五以内的产品都有进入上升螺旋的潜力,因为这个数字对很多家庭来说,现在已经不需通过家庭讨论即可自行决定购买了。

这一观点最好的佐证是,11月19号开始京东在首页放上了Ninebot的预售信息,两天之内预订量即超出13000台,而预订者全部是真实的独立用户(因为限购策略所以每人只可买一台),这个数据刷新了Ninebot团队此前所有的预估,并且大部分订单来自一线城市以外的二三线城市。

我想到这周四下午K.K.在搜狗分享会上提及的观点——他提到很多颠覆性(disruptive)的产品最初看起来都是低质量且高风险的(low quality & high risk),Segway和Ninebot现在也是如此,王野还开玩笑说Ninebot就像个人电脑还不盛行时的奔腾、486的时代,但和那些垂直的产品相比,类似Segway、Ninebot这样和人们衣食住行紧密相关,会彻底影响人们出行方式的产品,是不是具有更大的颠覆潜力?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36氪专访Ninebot CEO高禄峰、co-CEO王野: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作机器人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私域运营(SCRM)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限时免费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