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作者:刘润,36氪经授权发布。
2017年已经尘埃落定,回顾这一年,纷纷扰扰的商业世界,又发生了哪些事情?有的企业乘势而起,二分天下;有的行业水落石出,却又扑朔迷离;有的技术争议不断,却又引起极大关注。今天,我带大家回顾一下2017年的五大商业热点。
2017年商业世界的第一大热点,我觉得就是新零售。这个话题我专门写过几篇的文章。比如天猫小店、无人超市、以及对雷军的专访,都是讲新零售的底层逻辑。
新零售之所以会在2017年大热,是因为新零售的概念,是马云在2016年10月的一次活动上提出来的。当时提出了“5个新”的概念,新零售是其中的一个大的概念,因为阿里之前是做电商的,而在过去,线上电商和线下零售打的不可开交。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2012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马云和王健林打了个赌。十年之后,如果电商占商品零售总额的50%,王健林输给马云一个亿。反之,则马云输给王健林一个亿。
到了2017年,这个赌局刚好过半,我们来盘点一下中局的数据。根据雷军提供的数据,到2017年12月份的时候,电商在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大概是10-20%。也就是说,时间过了一半的时候,占比还没有过半。因为电商如果10年要占到50%,5年占比至少要达到25%。
而且,总体上来看,电商的增长速度从2015年开始已经放慢了,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的话,王健林赢的机率会比较大。
2017年新零售变成一个大的热点之后,很多人也开始讨论,说你看,零售终归还是要回到线下,线下的零售才是未来。2016年,名创优品的创始人叶国富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王健林和马云的赌局,王健林肯定会赢,如果王健林输了,这一个亿他来赔。现在看来,王健林会赢,这一个亿他不用赔了。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未来又会怎样?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2015年的时候,很多人开始陆续发现,电商的用户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了。也就是说越来越多人上网的趋势仍然在,但是没有以前增长得那么快了。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容易上网的人群,都已经触网了。比如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靠近互联网行业的这些人:IT业,金融业、办公室白领,这些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工作又和互联网相关,很容易就上网了。所以,网民前期的增长速度很快。
而后面还在上网的这些人,比如老年人、4,5线城市的人、工作与电脑和手机接触不多的人,接受移动互联网的速度比较慢。这些人终究也会上网,但是增速是在放慢,整个过程可能需要1代甚至2代人的改变,才能达到50%,甚至更高的比例。也就是说,10年之内要达到王健林所说的50%,挑战会非常大。
那么关于新零售,2017年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
我们看到,2017年新零售大的趋势是从线上到线下。
阿里其实很早就开始布局线下的零售了。2014年3月,阿里战略投资银泰集团53.7亿港币;到2015年8月,阿里又283亿入股苏宁;然后到今年又投资了欧尚和大润发。
那小米呢?小米在线下一直都有体验店,大多是开在很深的写字楼里面,是完全以服务和展示为主,不以销售为目的门店。但现在这些店在陆续关掉,重新开一些线下的“小米之家”。小米之家以销售为目的,开到了优衣库、星巴克咖啡旁边。其选址标准是三个核心:核心地段、核心商场,核心楼层。小米在20月之内开了242家小米之家。
而京东正在大面积推线下便利店,刘强东在今年宣布,未来5年,将会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
你会发现,这波新零售还是以互联网公司为主导。未来线下的新零售,在2018年,依然会是个巨大的热点,只会比2017年更加热烈。因为2017年很多只是尝试,2013到2016年,很多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上获得成长之后,很多线下企业试图跟线上去结合,这是一个方向。
而2017年明确的趋势该反过来了,就是互联网公司开始和线下结合。过去是线下企业开始上网,现在则是互联网企业开始落地。这个趋势到2017年只是个尝试,到2018年会有更多新零售的业态出现,这些业态会不断被验证:成功或者失败,低效或高效。
2018年会出现一些真正有效率的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可能未必是无人超市,也有可能是,或者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无人售货机。
新零售是今年最大的一个热点,2018年线上和线下将进一步的融合。2017年就像是把墨汁滴到白水里,还是一团可以看得见的墨汁。到2018年的它就会真的散开,线上跟线下融合。到了2022年,就是王健林和马云打赌的10年之后,到底谁会赢呢?
我们倒是很可能发现,当墨汁融到水里面之后,那个时候我们再也分不清楚什么叫线上,什么叫线下了,所以那个时候大家可能就真的搞不清楚谁会赢了。
2012年王建林和马云打赌的时候,也就是五年之前,是线下往线上冲;2017年,五年之后,是线上往线下冲,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是2017年的第一个盘点。
2017年的第二个大盘点,就是一个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都在说,但是很少有人能讲清楚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甚至让我想起了在2000年时候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叫做千年虫。
千年虫是说电脑在很早的时候没有考虑过跨越千年的问题,设计上的缺陷会导致99年过去之后变成00年,不是进了一点,而被认为是倒退了99年,可能会导致很多数据出问题。
1999年年末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说,但是很多人真的不理解。导致了很搞笑的一件事情,就是超市里面雷达杀虫剂卖得非常好,因为很多吃瓜群众真的以为千年的时候,有一种虫会出来,所以杀虫剂在美国居然卖得非常好。
今天的区块链,让我产生了一个类似的一个感觉,就是每个人都在说,但是很少人真的弄明白。为什么区块链这个的概念在2017年会如此的火,首先是一个外部的极大刺激,就是基于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比特币,在一年之内价格涨十倍,最高的时候,达到了十三万多人民币一枚。
我记得在2010年的时候,有一个人花一万枚比特币,买了两张比萨饼,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来算,当时一张比萨饼的价格就是五亿人民币,这是史上最天价的比萨饼。在2017年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十万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这让很多人都疯狂了。
我自己是在2013年买过,当时的价格是4000人民币,觉得很贵,后来跌到2000元,心想就算了吧,就当做玩呗,没想到现在涨到了十万多。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不管是因为眼光好,还是运气好,买了一些比特币,现在都已经涨的非常可观,一不小心就暴富了,这种事情在很多人身上发生。但也因此激励了更多人加入,比特币暴涨,反过来激励了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这个概念的火热。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呢,因为今天是盘点,不是来讲课,我只能简单来说一下,它叫做分布式的记帐技术,是来解决信用问题。过去都必须有一个第三方来充当信任的中介,但是,现在靠技术就不需要第三方了。
这听上去很美好,未来如果不需要第三方,社会的交易效率就会有极大的提高,区块链就是用技术解决信任,提高交易效率一个特别重要的工具,所以在2017年出现了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基于区块链的创新应用。
比如说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我们俩之间签约,到时候出现违约,我把货交给你,你不给钱怎么办,由合约自动来处理这个事情。
在前段时间甚至出现了self sale,就是把自己给卖了。我把我整个一生未来可能产生收益的5%都分给你,价值100万元,用智能合约来实现。就是相当于买了一个人的人权中的收益权。很多可以想象或不可想象的商业模式,都基于区块链的技术正在实现。
这些事情导致了区块链在2017年的大火,我们认为这两个概念,比特币和区块链,更火的概念是比特币,因为它可以看得见的短期的上涨和下跌。但是我们认为从2018年开始,比特币价格可能会趋于平稳,因为对冲机制,也就是比特币期货出现了,有人可以做空,所以它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价格。
2018年,真正有价值的区块链,将可能在除了比特币之外的很多领域大放异彩。
第三个热点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是在2017年极火的一个热点。
有一本书叫《奇点临近》,估计有很多人听说过,也有一些人看过。这本书说,到了2045年,也就是大概是在27年之后,机器智能的发展将会到达一个突飞猛进的奇点。
所以从那天开始,突然之间,2045年的某一天,强人工智能会出现,然后会在一个多小时之内,就推导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过一个多小时,它的智商超过人类的一万倍,所以这个就导致了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恐惧。
这本书的作者叫库兹韦尔,是谷歌的科学家,他坚信自己的理论。现在他已经69岁,坚持每天吃150个药片,就是希望自己能活到30年之后,看到那天的到来。
过去我们在科幻片里面讨论的问题,居然跑到了现实世界来讨论。2017年这个问题确实从科幻界,跑到了企业界,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会毁掉人类,包括物理学家霍金,微软的比尔盖茨、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可是还有很多人,觉得这就是瞎担心,比如得到专栏作者吴军、谷歌CEO埃里克.斯密斯,李开复等。
所以不管谁是对的,这个问题很有趣的是,过去只在科幻界一笑置之的话题,居然在企业界如此认真的讨论。这说明人工智能这个问题真的是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我们把2045年,27年后的问题先放一放。我们看到过去几年,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不用说阿尔法狗战胜了柯洁这件事情,我们就说人工智能在几个领域的发展。
一个领域就是视觉识别,有些公司今天可以大面积地去识别人脸并且做区分,比如说旷世科技。在这部分未来取代一些工人,或者保安就会非常容易了,提高了商业效率。
第二个就是语音和语义识别,科大讯飞。我有一次去做演讲,科大讯飞的人和我同台,他在演讲的时候,旁边同步更新的字幕很自然,就感觉是有人在打字。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另外的场合演讲,当时的同声翻译问我,说我们会不会被干掉啊。我说同声传译这个技术还做不到,不用特别担心。说这话的时候是2014年,三年之后,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取代同声传译了。
还有一个就是深度学习。我在五商的课程里面举过例子,coin公司的人工智能律师服务,已经可以取代美国的律师,帮助美国的银行摩根大通审阅贷款合同,并且比人工更加标准,更加准确,几秒钟之内就能干完过去人类30万小时做的事情,这非常可怕。
所以我们不说那么远,在2017年,人工智能已经在人类社会里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18年我们相信这个部份会越来越明朗,但是相对于取代谁的工作,我更喜欢用解放这个词,就是说很多人因此从工作中被解放出来,他就必须干更有创造力的一些事情。
在强人工智能没有到来的那一天,人类将会从繁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盘点2017年的第4个热点事件,就是共享经济。
2017年共享经济,我觉得有些东西正在水落石出,另外一些东西,正在愈加迷惘。
水落石出的是什么?共享经济大概的逻辑主要是指向Uber和airbnb,一个是租车的,一个是共享房子的。
uber最开始的故事是,某一个人上下班的时候,顺便打开uber,看看有没有人和我顺路,捎上他还能赚点油费。
airbnb是有个美国老太太,你去美国旅行的时候,你用了她们家里面的一张床,然后第二天早上了,老太太给你做一份早餐。一张床叫bed,一份早饭叫breakfast,你自己买了张机票叫air,所以叫airbnb。
大家过去认为共享经济太美好了,把社会闲散资源的充分的利用起来了。但在2017年这个模式开始水落石出,我们发现在uber上,真正去开车的人越来越多是专职司机了,越来越少是顺便开个车玩的人。在airbnb上去出租房子的人,也越来越多是那些专门拿出自己的一套房子,甚至专门去买了房子的人,越来越少的是把自己的家出租给别人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资产端的业余,必然会带来整个商业模式效率的下降。这句话听上去很专业,意思是说我有空的时候就共享一下车子或房子,服务没经过训练,态度、品质都很难控制,所以,最终在资产端走向集中,变成了一个趋势。
一旦走向集中,你会发现那个所谓的共享经济,不就是过去的租赁吗?比如说我在西湖边上,做了一个小的业务,就是买了几艘船,你到西湖边来划船,你交押金之后把船划走,还船之后,再把押金还给你。
共享经济不就是租赁吗?资产端越来越集中,使用端越来越分散的时候,共享经济在2017年开始变得水落石出,回归到它的本质,它的是本质就是一个租赁生意。
所以不管是叫租赁还是共享经济,它都极大的提高了效率。但在2017年,共享经济也出现了一个趋势叫做扑朔迷离,在中国的共享经济,出现了两种在美国甚至都很少见的商业模式,一个是共享单车,一个共享充电宝。
这两个模式,首先它也是租赁,因为资产是集中在公司手上的,公司买了车,买了充电宝给你来用。一开始很多人不看好共享单车,没想到做得挺大的。很多人不看好充电宝,还真有些共享充电宝公司是赚钱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又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把共享经济推到了一个大家又进一步看不懂的状态了,这叫做超级租售比。
自行车和充电宝,单价很低,但是每次的租金,再低也得一块钱。所以只要使用次数稍微多一些,在它的生命周期的很小比例内,就能把成本收回来了,所以叫超级租售比。
共享经济加超级租售比,又催生了共享经济一个扑朔迷离的现状,所以未来到底会怎么样,比如说共享单车,摩拜跟OFO会不会合并?共享充电宝会不会死光,还是会有一些人能够活下来?这些问题还没有一个定论,这要到2018年继续来看。
盘点的最后一个商业热点,就是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这个话题,差不多是从2016年的11月,突然热起来了。五分钟商学院就是在2016年的九月份正式上线的。我们因为运气比较好吧,踏中了这个节奏,在那个时候做了五分钟商学院,获得了不少同学的认可和喜欢。这个产品到今天,第一季加第二季已经有超过20万的订阅用户。
感谢这20万人的陪伴,也让我们对2017年这一整年的知识付费,有了很多的理解。2017年有很多人冲进这个领域,知识付费变成了一个绝对的大热门。
当然大家的打法各不相同。比如得到,是一个以精品课为主的平台,它会刻意控制自己的产品的数量,所以在得到这样一个领先的平台上,目前也只有30个左右的大专栏和少部份的精品课。
而喜马拉雅,又是个典型的淘宝模式,里面有无数的产品,愿意合作的都能来,然后通过大浪淘沙的方式,自然筛选后浮现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还有以他们俩为基础的,很多其他的模式。
比如说分答,是一分钟的回答以及分享的模式;知乎live,是视频直播的模式。网易的云课堂,还有36氪、十点课堂,也推出了自己的知识付费。单独做的吴晓波频道,以及频道所依托的小鹅通,还有做知识付费社区的知识星球等等,都是在2017年,开始如日中天地蓬勃发展。
但是在一年的大浪淘沙之后,慢慢地,到2017年年底的时候,这波知识付费热潮,有一种冷静下来的趋势。
因为知识付费这个东西,它是预付费的产品。这个特性对知识付费者来说是优点,但对消费者是缺点。就是你付了钱之后才知道这产品到底好不好,在之前只能试听几节课,不能听全年的。
有一些像精品课这样的,你听完前面的觉得很好,全年可能也还不错。有些产品,你开始听你觉得挺好的,但是,这个产品品质没有控制好,后面越来越差,可是没法退钱了。
这打击了很多人对知识付费的热情,因为发现有些产品跟免费产品没什么区别,甚至有些人收费的还不如免费的产品好。所以到最后大家对知识付费的热情和信任,有一定的降低。再加上一个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最大的资源还不是钱,而是时间的资源,所以到2017年底的知识付费,大家趋于冷静。
趋于冷静,其实是一个淘汰赛,就是把那些相对没有品质控制的平台,以及不注重口碑的产品,慢慢淘汰出局,整个市场会回归到一个理性的状态。
2018年,相信知识付费,还会是一个巨大的热门,但是从事知识付费的作者,会慢慢意识到,它终将是一个把更好的产品,更贵的内容,用真正产品化的形式,向用户交付的方式;而不是原来便宜、杂乱的内容,今天终于可以向用户收钱了。
这就是我对2017年五大商业热点的回顾和点评,2018年这些依然会是巨大的热点,但它的商业形态,可能会更成熟。希望大家能在这些热点中间,继续找到自己的商业机会。
作者简介:
刘润,润米咨询董事长,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研究者,微软前战略合作总监;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在“得到”App开设《刘润•5分钟商学院》专栏,著有《互联网+:战略版——传统企业,互联网在踢门》《互联网+:小米案例版》《趋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