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以下场景:你订了份外卖,十几分钟后,快递员来了,他没有敲你家的门,而是敲你家的窗;你打开窗四顾无人,这时有个像巨型蜂一样的东西呆头呆脑地将pizza递到了你手里...别以为我在虚构啥科幻小说,我说的是无人机;别以为这东西还离我们特么的远,国内的一个创业团队linkall已经研制出了无人机原型,它就叫Smartbee(智能蜂)。而且,他们还准备推一整套结合地面基站控制和空中无人机递送的快递解决方案。
linkall的这个全套解决方案包括全自动化的地面基站和飞行器技术两部分。地面基站可根据目标位置和GPS信息计算最佳路径发送给飞行器,飞行器的无线通讯模块将接收信号,并利用机上传感器躲避障碍物,最终到达目的地。在linkall的设计方案中,他们或在目标客户的窗户等位置安放智能盒子,用作飞行器识别目的地的终端。另外,出于安全性的考虑,linkall的整个系统是封闭的,即所有货物都将经由他们基站的仓储物流系统被派发给客户,这样,你就不用担心有人图谋不轨在机上装个危险品什么的了。
linkall团队主创始人胡家祺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本科所学专业就跟无人机技术有一定的交叉。他告诉我说,就基站这块的技术而言,目前包括自动化物流、仓储体系在内的90%技术都是现成的,只要将其集成到基站即可。但剩下的10%技术则是全新的,主要涉及基站与无人机的协作和各类算法,包括无人机返航后的性能自检(外观是否破损,可否投入下次服务),无人机电池的自动更换系统,货物的自动装卸等等——如何将基站的一系列流程打包成流水服务,在这之前没有人做,却是他们当前正在研发的,也是他们整个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单就无人机技术而言,linkall团队此前已经据电影《终结者3》、一比一作出了一个原型hk-drone出来(视频中的第一款),该机型测试的续航能力在10分钟左右。他们自行研制的第二代机Smartbee(图二,视频中的第二款)则将成为未来主推——尽管目前它的样机还在制作中,不过应该能在今年5月试飞,届时它的有效飞行半径将达到10公里左右,承重在1.5千克之内,每公里3毛钱,应付短途快递已经没有问题。下面看看linkall的演示视频:
但胡家祺告诉我,在无人机快递这一块,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可以说是齐平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一定优势:他们团队在11年最初萌生这个念头时,当时网络上还查找不到类似的产品和方案。在这之后确实冒出了一些团队,比如上面提到的Matternet,但发展到现在,就一些量化的指标而言,linkall已经算是做得不错——据他透露,Matternet尽管已经有了地面基站,但目前尚无自行研发的载具,依然委托第三方生产;至于Dronenet,它的系统是开放而非封闭的,整个方案也还处在构想阶段。
尽管就胡家祺本人和展示视频的信息来看,目前linkall的无人机(不管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性能还相对基础,整个项目也还没有正式运营,但他告诉我,包括无人机和基站在内的技术问题应该能在1-2两年内完善甚至解决。真正的门槛并非技术上的,而是法律法规上的——在国内,目前普通民用飞机的使用管制制度都还不健全,何况是无人机。
但在国外,情况则大有不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最新法案要求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2015年修改法律允许无人机商用化。按照胡家祺的预测,假如对应的法律颁布,在2015到2020年之间,类似无人机递送物品一类的公司就会涌现:“届时,谁能首先掌握相关的技术和专利,谁就能在大门打开那一刻占领先机。”
所以,掌握核心技术以掌握主动权,就成了胡家祺的构想,linkall最初的着力点,也同样瞄准了海外。当然,这其中的构想是否能够兑现,现阶段还要看一个东西——钱。像这样一个庞大、对国人来说还相当陌生前卫的项目,听起来似乎很烧钱的样子。据胡家祺透露,如果Smartbee可以批量生产,硬件的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1万人民币左右,整个地面基站建设的成本应该是在两百万左右。
胡家祺称,如若拿到投资,他们会在前期着力研发,争取将技术变为专利,后期再通过专利授权或硬件出售实现商业化。他还告诉我,除了上面提到的linkall项目外,实际他们还有一个无偿的linkheart服务,该服务使用航程在50-100公里左右的独立飞行器,主要是为偏远交通不便地区递送急需物资,包括食品,药品,疫苗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此支援。
最后说一点我的感受,看到国内陆续出现一些极客味十足的硬件项目——不管是之前报道的金属版乐高Makeblock还是今天报道的linkall,心里感觉都很棒。不过同样有遗憾,因为可能会有不少人担心这些概念是否太超前,还会有人质疑这些项目到底靠不靠谱,跟国外有没的拼...总的来说,国内的生态环境和用户对这些项目的宽容度都不及国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瞄准国外也就不足为奇。不管项目好坏与否,技术成熟与否,都希望大家可以鼓励创新,对它们多些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