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02007.HK)在香港举行业绩发布会,披露2018年全年业绩。2018年,碧桂园共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5018.8亿元,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面积约5416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31.25%和23.06%。
核心财务指标大幅增长
2018年,碧桂园营收、毛利润、净利润等核心财务指标均有大幅增长。财报显示,碧桂园实现收入约3790.8亿元,同比增长达67.1%。毛利润同比增长74.3%至1024.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8.8%至485.4亿元;股东应占利润、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分别增长至346.2亿元、341.3亿元。
规模和利润双双增长得益于高速度的销售回款。2018年,碧桂园取得房地产权益销售现金回笼约4557.9亿元,权益销售回款率高达91%。继2016、2017年后,在行业资金面持续收紧的背景下,连续第三年实现正净经营性现金流。
2018年,碧桂园财务杠杆继续保持在业内较低的水平,在全年权益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长31.25%的前提下,公司净借贷比率为49.6%,同比下降7.3个百分点,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兼顾了规模增长和负债管控的企业之一。
截至报告期末,碧桂园现金余额约人民币2425.4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4.9%,对于短期有息债务的覆盖比例达到1.92倍。从财务数据来看,碧桂园目前现金充裕,财务状况相对稳健。
从业绩和盈利等数据增速来看,碧桂园在2018下半年主动提出的“提质降速”的确有所成效。质量、安全等关键词也频繁出现在此次业绩会当中。莫斌在现场强调,“2018年碧桂园把控工程质量,新的一年也将进一步提升质量水平。碧桂园将彻底清除安全隐患,抓好质量,做到‘对人好、对社会好’。”
粤港澳大湾区可售货源充足
提高去化、加快回款、降低借贷杠杆……过去一年,碧桂园稳健的财务状况为其保持业务运营效率以及拓宽新业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8年,碧桂园完成了进驻中国内地所有省份的布局。”莫斌在现场表示,截至2018年期末,碧桂园的业务分布于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69个地级市、1156个区和县,项目总数达到2148个。
“碧桂园在一级市场的土地储备大约有1.17万亿,二级市场在1.7万亿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价值万亿的一二级土地市场的储备货源中,有三成以上土地储备位于粤港澳大湾区。
“得益于业务的前瞻性,碧桂园提前深度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储备了大量优质土地资源,契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莫斌在现场表示。
数据显示,碧桂园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权益可售货源达3721.2亿元,可售建筑面积约为2544.5万平方米。另湾区内还有潜在可售货源约5554亿元,与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货源合计9275亿元。
大力布局高科技产业
在地产主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碧桂园在近年来一直在机器人、现代农业等方面探索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新模式。
去年7月,碧桂园对外宣布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宣布投入800亿元投入机器人板块建设,之后公布建设机器人谷项目,先后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在今年年初的一场高层人事大换防中,碧桂园更是将多位集团副总裁调入机器人、现代农业公司。
目前,碧桂园已引入超过200名博士投入机器人、现代农业领域的研发建设,围绕高质量建筑体系,拆解出重复率高、危险性高、应用机器人效益高的工序进行机器人研发。
“对于建筑机器人,碧桂园有天然的庞大的应用场景,”莫斌表示,“未来我们将着力打造机器人的全产业链,重点研发建筑机制,提升建造质量安全水平。”
无论是昨天的业绩发布会,还是在今年1月21日的集团年度会议上,杨国强对碧桂园的定义始终是“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在杨国强看来,“企业的业态变了,很多人都要转过去,所有人都要与时俱进、迎接挑战。世界永远都会给有竞争力的公司开绿灯。”
截至目前,碧桂园已有多种建筑机器人进入调试阶段,如外墙喷涂机器人、铝模按照机器人、内墙板(预制)按照机器人等。而从财报上看,此前从未出现的“研发费用”一栏也端端正正地填上了12.24亿元的字样。在保证地产主业发展的同时,碧桂园正在以学习的心态,向着未来的“高科技综合企业”一步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