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创投观察系列的第32篇
分享人:36氪资深分析师希大
2017年底,国内多家机器人公司展示了售货机器人产品Demo,其中也有公司表示不排除会作为一个单独的产品运行。不过36氪在经过分析后,认为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意:
一是,财务模型是否有吸引力有待商榷。
目前可用于售货的单台机器人的成本至少在1-3万元之间,加上研发成本、维护成本、运营成本等,很可能在数万元/年/台设备之间,高于自动售货机。售货机器人需要更高的销量和更高的利润,才有可能支撑财务模型。而且线下生意的本质是线下流量的转化,高人流量地区是否允许机器入驻,以及是否允许安装充电设备也有待商榷。
二是,产品形态是否成立有待观察。
卖货机器人可以抽象为一个移动的自动售货机。在客流量大的地区,自动售货机的密度也会相对高一些。由于机器人是移动状态,距离用户的距离具备不确定性。一旦移动售货机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超过自动售货机,用户很可能会选择从自动售货机上购买所需物品。
三是,如何解决盗损问题。
与无人售货机一样,卖货机器人也面临商品盗损问题。由于售货机器人体积、供电有限制,其防盗损难度很可能高于无人售货机。
——————————————————————————————————————
关于创投观察:
Hi ,
信息不对称,是一级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个痛点。有人戏称,我们从报道中了解的世界可能比实际慢了两个轮次。
自 36氪成立以来,我们一直都与新商业领域的创业者、投资人保持高密度的、持续性的交流,成为了行业的“小信息枢纽”,并形成了36氪对商业、行业的观察与判断。事实上,这也是36氪记者、分析师们“核心竞争壁垒”之一。
因此,我们慎重考虑之后,决定设立“创投观察”这个专栏,用500字以内的篇幅,讲述实际行业中即将发生的现象。我们将把我们获得的高密度一手信息,尽可能毫无保留分享给行业,让关注新商业的人能够获知行业最前瞻的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我们的报道能对创投人群的行为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最终帮助新商业人群的成长,帮助新商业公司的成长。
除了关注这个专栏,我们也很希望你能成为这个专栏的分享者(联系邮箱:syq@36kr.com),分享对于这个行业的思考、观察,和我们一起见证新商业文明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