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议中心是小米最重要产品的发布场地,小米 4、红米 Note 2、MIUI 7、小米手环,再到这次的红米 Note 3 和小米平板 2。其次是云南大厦,除了小米移动、小米手机 4c 之外,主要是小米电视和一部分生态链新品的发布场地。
和预想的不一样,或许受到苹果今年发布会的影响, 我以为首先亮相的会是神秘感更强一些的小米平板 2。但显然雷军并不这么想,红米 Note 3 成为最终主角。在外界看来,这是小米回归价格杀手的正式宣告 —— 一如小米手机 1 那样。
这一年小米过得并不像前两年那样优等生般“顺利”,这里的“顺利”并不指公司运营,更多是舆论压力。加速演化的手机行业很快形成标准化的设计、生产,甚至营销体系,大小公司在资本推动下都不难在一年内推出自己品牌的手机产品。也有更激进的后来者,为了在这个市场的未来分一杯羹,不惜代价打压自己的价格并投入市场传播,以期获得长尾空间。然而此时的小米,早已是家融资六轮的企业,最新公开的估值超过 400 亿美元。进,媒体说小米是时候对投资人负责了;退,用户说小米性价比不再,发烧不再,当然也少不了各个心怀鬼胎的发声渠道们渲染。
2011 年,HTC One X 面世,这个(One)系列覆盖高至低端三条产品线标志着宏达电子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又一个小颠峰,却也是急速败退的开始。这个年代,多数人买手机仍以印象里第一认可的品牌为准,对处理器、系统、系统版本、内存并没有概念,更不用提“基带”、“全网通”这些不知所谓的名词。
个人电脑市场饱和,系统格局稳定,Windows 新版本出现巨大争议影响整个 PC 行业,于是消费电子世界的安迪比尔定律加速延伸到下一个窗口 —— 智能手机。每一次升级,Google 都保证在最新的手机上能够获得流畅省电的体验,然后每一次更新都总是差一点。
每一年消费者和数码媒体问自己,“2G 内存真的有必要吗?”、“我们真的会用 1300 万像素摄像头取代卡片机吗?”,操作系统和移动应用的表现总会刷新公众的答案。数千元的智能手机演变成一种易耗品:OLED 屏幕烧屏、LCD 色彩和耗电不够理想、本支撑不久的电池会很快老化、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的“字库”会莫名损坏、系统某次更新之后连电话和短信功能都变得缓慢而不稳定 …… 这样的事实出现得极其猛烈而消费者也在比整个生态预想的更快接受他们。
发烧友和普通用户开始疲惫地追逐新款手机,永远挑不到自己满意的那款,而每一款基本能满足微信、浏览器、QQ、微博不卡顿的机型都异常昂贵。
同样是 2011 年,小米手机 1 代出现,无从考证是巧合还是蓄谋已久。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即使智能手机厂商最终都要走到今天这一步,而小米的出现,无疑加速了这个进程,打乱产业链 tic toc (这一说法出自英特尔,产品隔代大更新,压缓研发节奏,控制产品价格)的步伐。
四年后的今天,普通用户已经可以用最低 900 至 1000 元的价格买到一款续航、性能、交互便利性、拍照、信号各方面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的手机。这一期间内,逐渐占据国内市场主流的国产厂商们总要在自己的新品发布会上有意无意地提及甚至攻击小米,向用户表达为什么自己的产品比小米售价更高或同价格下更值得被选择。
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媒体在多数机型对比中提到小米,也无法阻止小米的销量和供应链话语权成长,友盟和 TrustData 的数据里,小米在国内市场里依然处在国产手机首位。
当然,以上的对比和其它国产手机厂商一样,建立在小米“只是家手机公司”的基础上。然而事实上呢?借用第一财经周刊整理的图,标题里“小米没有友商”的含义已经在这里表达得很明确。
小米在诞生日起就很难找到完全对标的企业,但如果要下一个定义,个人认为“出生在 21 世纪的通用电气”可能比较接近。
当然,眼下的环境已经很复杂,不再是制造业时代通用电气仅凭硬件站上千亿市值大关的年月,不具备自主软件平台生态的小米离这个目标才刚起步。但小米这个品牌和价值链已经形成,他们会通过手机产品带来的影响力和供应链控制能力来拓宽自己的硬件品类,最终让硬件代表的基础设施真正意义上变成“基础设施”,才能引导多数人迈向内容消费时代。
而在那个环境到来之前,成为“性价比”、“平价好货”这些名词关联最紧密的品牌,就更可能赢得长尾成功。
沃尔玛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沃尔玛,那家把标准化流程和物流优化到极致的商超品牌,这样的品牌在竞争之下很可能只会一家独大。而那些标榜自己要挑战老佛爷的“奢侈”商城显然不应该盯着沃尔玛或鄙之没有品位或斥之破坏行业,你们的目标是老佛爷,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