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是无人机的一份重要工作。Skycatch算得上是这个领域的明星公司了,去年4月完成了1320万美元的融资,资方为Avalon Venture、Google Venture等,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得到了国内外主流科技媒体的报道。
不过,最近他们的日子可能并不太好过,不仅去做了债务融资,而且还只融到了500万美元,不到去年融资额的一半。 其实,在去年融资时,他们还拿到了300万美元的可兑换债券。
一般来说,进行债务融资的公司,要么是公司运转良好,不需要也不想出让股份,只是需要一笔钱暂时渡过难关;要么公司发展受阻,很难拿到融资,不得已而为之。Skycatch很可能是后一种,具体的原因我们慢慢分析下。
这可能还要从Skycatch的商业模式说起。它们主要在高空中采集高清的图像和视频信息。用户只要到Skycatch的软件平台上指定自己需要采集的数据,Skycatch就可以自主规划如何完成任务并将数据传回给用户。
Skycatch当时设想了四个主要应用场景——建造业、矿业、太阳能行业以及农业。这几个都是2B的行业,都需要一个一个地拓展客户,对销售人员的数量、能力要求高。
同时,像Skycatch这样的服务商都逃不过产能边界的“魔咒”,其扩张速度往往受制于人力,很难像做产品的公司那样能够快速扩张。
因此,是否能够将服务模块化、能够前瞻性地规模化地培养人员就很关键。
Skycatch当时设想了四个主要应用场景——建造业、矿业、太阳能行业以及农业。比如最近他们和日本工程机械制造商Komatsu合作,由Skycatch帮助拍摄Komatsu公司旗下各大施工点的地形状况,从而方便后者确定设计施工方案。
从这不难看出,Skycatch本质上是使用了高级工具的“外包数据采集团队”,帮助客户获取数据和地图,但它自己却无法拿到、使用、售卖数据,这就很难在大数据时代给投资人讲一个大故事。而且,这里面还有难以规避的法律问题。
此外,采集数据更接近“发现问题”的层面,更多的时候,这些用户希望能够“解决问题”或者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点和统计客流有点像,厂商从来都不只是想要客流数据,而是提高销售额和提高营业额的改进措施。
从这个角度来说,Skycatch还需要提高数据的附加价值,将这些数据进行具体行业的转换。不过,这也并非易事,极飞的CEO彭斌告诉36氪,这些数据的转化和认同都还需要时间,大概需要5年的积淀才能做好。
现阶段的无人机还谈不上智能,需要专业的飞手操作,或者需要操控人员来管理,但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到那个时候,Skycatch的客户也许只需要购买几架无人机,利用无人机厂商或者专业第三方提供的行业管理软件,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人力成本不高,还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而像Skycatch这样依赖专业的设备、专业的人才提供专业的服务商,必然会受到冲击。这也许就是那颗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
对Skycatch来说,要做2B业务, 500万美元只是杯水车薪。接下来如何突围还不得而知。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第三方无人机服务没有前途,关键也许就在于找到真正有需求的垂直市场和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