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老道消息(laodaoxx ) | 作者:木村拓周
15号微信公开课,开场前张小龙躲在后台跟现场观众一起玩“跳一跳”。操作猛如虎,900 多分霸榜。
但产品之神对自己的分数很不满意,上台后连忙说自己没戴耳机所以没打好,上礼拜打到过 6000 多分,“大家多花一点时间也能像我这样”。
在他那一个小时演讲里,你经常能感受到和他身份不符的蜜汁任性。
微信最新版在主界面增加了一个小程序任务栏,很多人又高潮了,觉得这是提供了一个新的流量入口。当天现场,张小龙引导观众在微信主界面不停下拉,直到露出“这不是入口”这几个字的彩蛋,“这不是入口,因为它不能吃”。
过去一年在头条的强压之下,关于订阅号要做成信息流形态的传言满天飞。张小龙15号也现场回应了,他问了一下观众“你们觉得订阅号要不要做成信息流”,然后又故意说“我都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信息流”。
都知道从 2015 年开始,整个互联网陷入了巨大的流量焦虑,线上的机会几乎没有了。但当天演讲的最后,作为全中国最大流量黑洞的缔造者,张小龙却说他觉得人们花了太多时间在线上,丧失了很多真实生活的体验,团队正在反思,“开始怀疑线上生活”了。
是是是。不知妻美刘强东、普通家庭马化腾,“用完即走张小龙”。
微信今天手握十亿用户,所以龙哥说什么都对。“关系”这个生意太 bug 了,在下一代设备革命来临之前,微信的基本盘几乎不可能被动摇。
没有外患,也看不见内忧。张小龙在腾讯的位置非常稳定,没有一个高管能做他做的事情;微信团队偏居广州,也掺和不到所谓华为派和香港派的山头纷争里。所以张小龙和他的团队至今还能保持着他们最初的作风:神秘、人文、精致而简洁。
“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这种举重若轻的自信,是渗透到整个微信团队骨子里的。张小龙说跳一跳上线后有很多外挂出现,团队打击外挂的同时,也有很多同事自己在做外挂,作为自己开发实力的炫技。
这是属于开发人最纯粹的快乐,在今天的刺刀见红的互联网世界里,越来越稀缺了。
二十年前可不是这样的。当年马化腾在深大念书,学校有机房,电脑公用。马化腾和小伙伴们为了秀技术,写病毒锁住电脑硬盘,之后想用这台电脑的同学必须破译前一个人写的程序。
后来马化腾毕业,去了润迅。大学同学张志东读完研究生回深圳工作,有一天忽然发现公司一台服务器经常莫名其妙死机,追查异常访问,发现来自润迅公司。打电话给马化腾,小马哥呵呵一笑,“我就是试试你的水平”。
雷军当年也是理科生里的文艺青年,有段时间很喜欢看小说月刊。99年前后,雷军还在金山的时候,王欣去面试程序员,雷军问她,“你写程序有写诗一样的感觉吗?”
但后来他离开金山,一头扎进手机市场这个红海里。16年小米被 OPPO、vivo 挤出了出货量前五,神话顿时破灭,雷军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把之前铺开的业务线夯实了,把各种内忧外患搞定了,终于度过了低潮期,现在准备要上市。
你可以去问问他,读上市申报材料还有没有读诗一样的感觉?
网上流传张小龙说过一句话,“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这句话哪怕是鲁迅说的,安在张小龙身上也显得很合适。关于龙哥的文艺和深沉,和菜头《我所知道的张小龙》里写得很清楚了,这篇文章没看过就别说自己是做互联网的了。
但张小龙之后,你还说得出互联网行业有哪个以文艺、感性著称的产品经理,做出过现象级的产品或者企业?
过去三年,整个中国互联网最成功的公司是今日头条。头条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工程师文化而非产品经理文化占主导,简单来说就是不服少逼逼,跑个 AB Test 看看。
潘乱之前那篇《微信已经老了,头条永远年轻》里写得很清楚了,“就连火山里两个小视频之间那条缝的宽度都是做几百组 AB 做出来的”。
张小龙和张一鸣,都姓张,但却是两个极端。前者信奉直觉,喜欢做先验式的判断;后者极端理性,一切用数据说话。
张小龙读书时除了写程序,也喜欢下围棋,也喜欢和同学聊老道庄周,也喜欢打台球,而且玩什么都上手很快。而张一鸣骨子里对“效率”的追崇也是从读书时就开始了,他希望自己的行为、输出都要快点看到结果,而计算机是最快的,所以考了微电子,后来又转到软件工程。
一个是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产品天才,一个是追求极致效率和精确度的“机器人”。
看客们更喜欢张小龙,因为他身上没有不近人情的机器味,他也抽烟,也跟普通人一样容易沉迷小游戏。但实际上这些年蹿起来的互联网创业者,却大多是更像张一鸣这样的理性派。
快手的初创团队是个典型的工程师团队,每个人都是死理性的数据派,用宿华的话说,“想法不一样也不会轻易枪毙掉,直接上线用数据说话”。当初快手的 UI 整体改成白色,就是从用户那 AB Test 过的结果。
程维则身上流着阿里中供铁军的血,而且滴滴一路是踩着竞争对手的尸体走过来的,再加上资本的交织和政策的压力,你很难想象他做产品时会带着张小龙那种关怀。他当时拿第一版滴滴 App 给王兴看,王兴评价时用了“垃圾”两个字。
这其实是互联网的发展二十年后自然产生的结果。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的机会越来越少,目之所及都是巨头的地方。没有人敢凭着感觉拍脑袋走路了,必须要靠数据告诉我们哪里还有缝隙,因为稍有差错就万劫不复。
所以这个时代下,已经很少出现像张小龙定义下的那种产品经理了——“产品经理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去把握用户需求”。
前几年老有人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是句假话。真相是,机器才是产品经理。
微信创造了一个太大奇迹,以至于过去的 7 年里,微信每发布一个新功能,都会引起业内集体狂躁症,每个人都想“抓住流量红利”。这有点像苹果每次发布新的硬件品类,比如 iPad、Apple Watch,都会引发开发者们的狂热追捧。
所以我们在去年微信发布小程序之后写过一篇《我们想要的不是微信小程序,是重新来过》。
但过去一年小程序的四平八稳告诉我们,它可能不是奇迹。被外界寄予厚望对抗头条和百度的“看一看”和“搜一搜”也不是,微信团队甚至没有在今年的公开课上聊聊这两个功能的情况。
但张小龙说自己很满意小程序这个节奏。你可以看出来他已经很厌烦被外界当成救世主,每个细微动作都被赋予过多的意义。
然而这就是业界对他的期望。经过 14 年那波“社交英雄”的陨落,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去谈分食微信的流量了,那你至少要在自己的地方把我们喂饱吧?公众号已经没有机会了,那就做个小程序;怎么小程序也不行啊,那赶紧做信息流吧。总之你要负责把那些偷跑的都跟我拉回一个起跑线上,给我们新的机会。
为什么?因为我叫你一声产品之神啊。
这种预期是不负责任的,但又是无可厚非的。人工智能时代现在看起来离我们还远,但我们科技产业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往那个方向走:语音助手,无人驾驶,机器人等等。在那个新时代,个人英雄主义会逐渐式微,重要的决策交给数据和机器可能会更准确,科技行业的“人味儿”会被机器的铁锈味儿盖过去。
这时候竟然还有一个大佬,说要用直觉而不是图表和分析去把握用户的需求,说打游戏是件正经事儿,说故意去感动一个人是不尊重他,说他有点怀疑线上生活了……这简直像是跟 AlphaGo 顽强对抗的柯洁。
而观战柯洁对 AlphaGo 时,你是会默默在心里为柯洁喊一声加油的,因为他是“人类最后的堡垒”。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爱下围棋的张小龙。
什么东西能打倒无所不能的机器人?神呗。所以我们不停神话他,希望他用充满人味儿的方式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
2001 年 Foxmail 被博大收购的时候,当时作为圈内明星开发者张小龙写了封公开信,“从灵魂到外表,我能数得出它 (Foxmail) 的每一个细节……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但其实,我们都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的。说不定会像《银翼杀手2049》里的女警督对主角说的那样,“你没有灵魂,也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