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陈克远,36氪经授权转发。
应对外贸订单放缓压力的国内制造企业,如今成了国内电商、尤其是拼团电商争抢的香饽饽。
5月24日,京东发布“厂直优品”计划,称将为全国超过10万家制造企业提供与消费者的高效连接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据京东方面称,加入该计划的工厂合作伙伴同时将可通过京东大数据及用户消费行为分析制订货品策略,导入京东营销推广的资源,并利用“拼购”等京东现有工具实现游戏、社交营销。
联合工厂产品直供、采用拼团方式进行社交裂变,这样的模式也让人不由想到了拼多多的“拼工厂”模式。此外,苏宁拼购也在今年5月举办的苏宁易购商家大会上宣布,将签约500家“拼拼工厂”。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帮助传统工厂“触网”,借助数据指导,实现高性价比、个性化的商品定制生产,进而培育品牌,这样的电商与工厂合作的直供模式,是从供给侧发力,惠及平台、工厂与消费者。另一方面,也是当下拼团电商竞逐的焦点所在。
京东向10万工厂抛出橄榄枝
京东对挖掘拼购市场的决心显而易见,从今年“京东618”启动的第一天,京东将其定义为“拼购日”就可见一斑。而不仅于此,此番京东还瞄准了国内的10万多家制造工厂。
根据京东发布的“厂直优品”计划,京东给出了诸多优惠条件吸引工厂入驻。包括低至1%的扣点政策等。此外,在2019年12月31日前,平台对服饰内衣、运动户外、鞋靴箱包、家居日用等数十个类目的受验入驻厂家,将免平台使用费。
在全力招揽制造企业合作伙伴背后,京东瞄准的是广阔的国内制造市场。
“我们也看了京东上的数据,过去两年智能电饭煲人均消费额增速中国品牌比国外品牌高8%,智能马桶盖人均消费额增速中国品牌比国外品牌高27%。”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平台业务中心负责人韩瑞表示,对于正处于产业结构和产品升级转型阶段的中国制造企业,有能力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品质需求,并提升自身的实力。
同时韩瑞称,为了进一步助力上游制造业转型升级,京东还从用户触达、拼购业务、扶持策略、审核机制四方面进行了升级。包括京东此前宣布与腾讯续约,京东将利用微信入口等资源支持“厂直优品”计划。而这一系列升级举措目的是可以让过去没有“触网”,或者对线上玩法生疏的工厂厂商能够快速打通线上通路。
据了解,京东拼购早于2018年就已全面启动了和产业的合作项目。京东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苹果代工厂“少数派”为例,该工厂曾经是以贸易代工为主要经营业务的工厂,2018年转向外销+内销并重的经营策略,并独家入驻京东和京东拼购。在牵手京东拼购3个月后,其订单量较上月环比增长23倍。
韩瑞进一步表示,在当前与京东拼购合作的工厂型商家中,首次触网的传统工厂商家达到了40%,他们迫切需要平台能够赋予更多的赋能支持。而在入驻京东拼购之后,通过定向引导商家开店以及专项扶持计划,很多都已经实现了从线下零售到线上零售的转型。
制造企业为何成为拼团电商的“香饽饽”?
京东通过资源赋能为制造工厂打开线上通路,而厂商直供不仅可以为平台提供高性价的商品,通过大数据指引实现的个性化定制,更有可能成为平台吸引消费者的爆款单品。但意识到这种互惠模式价值的平台显然不只是京东。
如此前通过联手国内中小微制造企业,拼多多已经打造出了一系列高性价比的“爆款”,并在去年12月,拼多多进一步推动“拼工厂”向品牌化进阶,称将重点扶持1000家“拼工厂”。
而苏宁拼购也在今年5月公布了“拼拼工厂”计划,称将与厂商合作签约,建立500个有知名度、契合拼购定位的品牌,借助苏宁智慧零售生态圈,以大数据指导生产的C2B模式。
实际上,电商凭借拼团模式为制造企业牵线搭桥链接消费者,正切中了制造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尤其是对于很多中小微型工厂企业来说。
近年来在“中国制造”遍及全球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这也直接造成外贸订单的减少。此外,生产成本的上升同样造成产业集约化,即少数的大厂垄断大量外贸订单,而拿不到外贸单的小厂则生存困难。
资源分配的不均匀让大量中小微型工厂面临生存挑战,而拼团电商通过社交裂变所能实现的用户精准触达成效,则让上述厂商找到了出口转内销的机会。
就此次京东的“厂直优品”计划而言,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该计划是从供给侧发力,瞄准需求端,帮助消费者可以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品牌和产品。此外,以往供给侧由于层层代理的流通模式当中存在多个环节加价,进而推升了流通成本,而通过电商平台链接工厂与消费者,供给侧成本过高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赵萍进一步表示,当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围绕需求侧做好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工作,在巩固原有改革成果基础上,去产能、去库存,进一步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