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晚80后》到《吐槽大会》,从谷大白话到池子李诞,明星大 V 和爆款综艺加速了美式脱口秀在国内的普及,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不过事实上,Roast(吐槽大会对标节目)只是美国喜剧产业的冰山一角。在美国,这种在线下剧场孕育多年的内容形式已逐步衍生出多元的周边生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几年后,中国市场也存在有关喜剧的一系列机会?
如果说笑果是靠《吐槽大会》由线上反哺线下,从而形成人才、内容的自流转,那36氪最近接触到的“混逗骡”(wechat:HunDouLOL)思路则更 old school 一些,希望盘活线下的内容存量。
创始人张海洋认为,中国美式脱口秀发展的 6、7 年时间里,已经积累了不少好内容,但由于地域及剧场容量的限制,传播度有限。因此,现在国内那些登不上《吐槽大会》的腰部脱口秀表演者最需要的是流量输送。
对标美国公司 Funny or Die,“混逗骡”正在搭建一个垂直美式喜剧的短视频平台。2007 年成立的 Funny or Die 上有大量 UGC、版权采购以及平台自制的喜剧内容,当年小李子拿不到奥斯卡这个梗最早就是源自 Funny or Die 上的一个恶搞视频。上线第一年,公司就获得了红杉和 SV Angel 共计 1500 万美元融资;2016年底,外媒报道称下设 AMC、 IFC 等电视频道的 AMC Networks 收购 Funny or Die 部分股份,并达成战略合作。
但在市场教育尚属早期的中国,靠用户 UGC 这类内容还不太现实。海洋介绍,刚起步的“混逗骡”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圈里(海洋自己也玩脱口秀)的人脉,邀请脱口秀艺人做 PGC 拍摄。简单算笔账的话,以能上台表演、内容还不错为标准,中国腰部脱口秀艺人数量在大几十,以 50 人估算,假设每人有 10 分钟的内容库存,那合计就是 500 分钟的资源;剪辑成 2-3 分钟一条的短视频,就有 200 多条现成的短片,足以冷启动。
不过由于现在品牌只有海洋一个人在运营,能看见的内容还不多。在他的设想中,下一步视频的更新频次会维持在一周 3 更。再远期一些,“混逗骡”也想往 MCN 方向尝试,将人设包装、流量对接、培训等环节标准化。当然,这需要等待市场时机进一步成熟。
张海洋毕业于 USC Annenberg,业前曾任万达院线洛杉矶分部主管,负责《变形金刚4》、《忍者神龟》的整合营销工作,同时也是脱口秀表演者。目前,“混逗骡”微信粉丝 2000,首轮计划融资 100-200 万人民币,出让 10%。
36氪认为,短视频行业爆发至今,秒拍这样的综合性平台存在供给端过剩、优质长尾内容难以获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垂直性内容网站价值开始显现,案例之一是转型后的人人视频;另外垂直平台也可以围绕产业发展其它业务形态。但最终,这门生意还需看门槛及用户的规模与黏性。回到美式喜剧行业,长久以来这个圈子都是相对封闭的,因此在上游内容的生产上,“混逗骡”具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