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亚马逊推出AmazonGo无人便利店概念,不到一年后,阿里巴巴推出“淘咖啡”无人便利快闪店。
耗时5年,特斯拉推出了它的首款电动跑车Roadster,蔚来汽车用时3年后,首款电动汽车ES8上市。
2017年中国政府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美国随后发布《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经济》,督促政府保持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中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中国创业者正以令人侧目的“中国速度”,从互联网时代“Copy to China”,发展到今天“Copy from China”,
2017年见证了中国式创新的爆发。
于是,硅兔君特此整理众多“Copy from China"的典型案例,与小伙伴们分享。
1.共享单车
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大战爆发,一时间,市面上至少出现了数十家共享单车企业,风险投资疯狂的涌向这个行业。
摩拜、ofo一轮轮的巨额融资,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的火爆场景引起了美国市场的瞩目。
2017年,美国版共享单车LimeBike成立于硅谷,并在一年内连续完成两轮融资。3月份,融资1200万美元,紧接着又在10月份完成B轮5000万美元融资。LimeBike背后聚集了一批著名风投机构/投资人,DCM Ventures,Andreessen Horowitz,IDG Ventures,GGV Capital以及UpHonest Capital。
LimeBike团队经过大量的调研认证,认为共享单车在美国同样有着很大的增长机会。在充分吸收国内共享单车初创公司的成功、失败经验,并且结合了美国市场和用户的特点后,推出了具备美国特色的共享单车。
LimeBike面向美国人口超过30万人以上的城市地区、大学校园以及大型公司园区等提供服务。LimeBike无停车桩,通过智能手机启用,单车配备GPS,蜂窝网络,并且手机端APP会自动检测车辆所在地址及周围环境,指导用户把车停在最近的安全区域。
2.二维码
1997年,二维码诞生于日本。
墙内开花墙外香,二维码在一衣带水之隔的中国遍地开花,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扫码支付、扫码报名、扫码下载、扫码签到、扫码加好友...
似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情变成了“扫一扫”。
二维码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今年,硅兔君也终于看到二维码在美国移动互联网巨头开发的APP中广泛应用了。
先是全球最大的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面向移动端用户推出Spotify Codes新功能,就是以下这个看起来有点像声波的条形码,它会显示在用户的账户、播放列表以及喜欢的专辑下面。
用户可以通过扫描好友的Spotify Codes关注他们并分享他们的播放列表,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收藏流行歌手的全部专辑,还可以扫描海报、宣传册或广告牌上的条码来收听音乐。
之后,红遍美国的peer-to-peer转账应用Venmo开通扫码加好友功能。此前,Venmo用户只能通过搜索好友账号加好友,现在扫一扫即可添加,十分方便。
社交巨头Facebook也不甘示弱,通过二维码让用户享受更多"Rewards"。
Facebook为每位用户提供一个二维码,并与多个商家达成合作。消费者在结账时可以向商家出示二维码,扫码即可享受购物折扣。这不但为Facebook吸引了更多用户,同时又可以为商家引流,一举两得。此外,Facebook收集的用户购物数据,能够提升广告营销的精准性。
3.社交应用+移动支付
2014年,微信支付上线。
一夜之间朋友圈就被抢红包刷屏,与支付宝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2015年,Facebook推出基于Messenger的转账付款功能。用户可以点击这款通讯工具内的转账付款按钮,输入转账金额,对方即可在1~3天内收到这笔资金。
2017年,苹果在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在iMessage中加入个人转账功能,用户只需在iMessage中输入数额即可直接收付,实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Apple Pay支付。
Facebook、苹果纷纷在在聊天工具中嵌入转账付款功能,而此模式最早正是由微信提出的。
4.新零售
还记得超级头条新闻:电商巨头亚马逊斥巨资买下Whole Foods(全食超市)吗?
全食遍布美国的线下门店,以及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的高端有机生鲜超市形象,帮助亚马逊完美的实现了线下布局。
此前,国内的电商巨头已经开始与线下零售商合作,进行线下布局。
2016年,马云就在阿里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概念,即加强零售业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布局,将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三者进行深度融合,让体验式消费、个性化服务融入消费者生活。
基于此,阿里巴巴入股在全国有百家连锁商超的联华超市,成为联华超市的第二大股东。除此之外还孵化了今年红极一时的盒马鲜生,火力全开,进行线下零售布局。
百联集团为联华超市的第一大股东,中国互联网巨头崛起的时代,是"Copy to China"时代。
百度模仿谷歌建立搜索引擎,搜狐仿照雅虎搭建门户网站,优酷、土豆照搬YouTube引入视频平台,人人网集“Facebook,Zynga,Groupon,Linkedin”四个模式之大成。
从"Copy to China"到今天的"Copy from China",是什么促成了"Copy from China"这个新局面的产生?
原因一:中国庞大的用户基数助力消费科技企业腾飞
中国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虽然目前人口红利正在渐渐褪去,但获客成本仍远低于美国,初创企业只要能抓住用户需求,即可在短时间内累积起互联网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大批用户。
此外,中国的风投机构更加偏向消费科技企业,因为此类企业研发投入较少,资本回报周期短。而美国的互联网投资更侧重于提供企业级服务的公司。
原因二:资本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过去几十年,"Copy to China"盛行的部分原因是互联网中心在美国,而驱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资本也在美国。
中国创业者想要获得美国投资者的认可,首先需要让美国投资人看懂他们的商业模式,因此模仿美国的成功互联网企业,将自己包装成“中国的谷歌”,"中国的eBay","中国的XXX"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而近三年来,资本重心正在发生转移,中国正在掌握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中国VC、PE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为中国创业者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及创新机会。中国市场上,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好项目。
但不管是"Copy to China"还是"Copy from China"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复制。
创业公司基本上,没有任何资产可以抵押,对于投资人来说,尽可能降低风险是考虑投资时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说来,如果有一个类似的模式已经大获成功,这会让投资人看到成功的巨大潜力。
但是哪怕成功的商业模式拥有国际化的潜力,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进行国际化还要取决于它能否在目标市场进行本土化。
当年的"Copy to China"并不是简单的将美国模式复制到中国来,而是要根据当地的运营、文化等因素进行本土化微创新。
京东作为中国B2C行业的领头羊,并没有选择像亚马逊一样外包物流配送,而是投入巨资自建物流,以提升服务质量。
正如红杉中国的创始人&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所说:"无论是'Copy To China'还是'Copy From China',真正的成功一定是创造出适合本土的企业。不能仅靠Copy。”
参考文章:https://www.ft.com/content/69766ae0-8df4-11e7-a352-e46f43c5825d
作者:Yu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