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09年北京,在谷歌工作的Jason(左图)和16年作为GGV成员的他(右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GV纪源资本”(ID:GGVCapital),作者Jason Costa,GGV资本的常驻企业家(EIR),36氪经授权发布。
从硅谷的角度看,北京的产品有怎样的演进趋势?
GGV入驻企业Jason Costa在2009年曾经在北京工作,今年他再次回到北京,观察到北京炫目的产品创新趋势。这是他对中国之行的一次回顾。
2008-2009年,我曾在谷歌北京分公司任职。多年后,以GGV成员的身份,我再次来到上海和北京,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令我大吃一惊!看到本地区移动行业的现状和本地人才质量的快速提升,我也格外地激动。此外,现在中国网民的数量也有了大幅增长,使得一些APP的月度活跃用户数量得以在一年内增长到五千万甚至一亿这样令人惊叹的规模。
自我上次离开中国以来,消费类手机应用经历了一轮整合。09年我离开中国的时候,消费类手机应用市场仍然基本处于蛮荒发展的阶段---很多手机应用的生命周期非常短。而现在,中国的大部分手机流量都产生自几个常见的应用(微信,微博,YY, 陌陌等)。所以,一个新应用想要在现在的中国市场取得突破,毫无疑问比在过去会困难很多,但仍有一线希望。在过去几年中,有几个刚问世就取得成功的新应用,例如快手,头条,Keep, 映客,小红书等等。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发展趋势在其所在的区域独一无二,并且中国式和西方式的互动模式间有着根本性差异。以下是我此行看到的几个亮点:
直播在美国仍处于萌芽阶段,我认为还没有成为主流。Facebook正在努力推广自己的直播功能,Twitter也处于推出直播功能的过程中,而此时,直播功能在中国已经非常火爆了。像映客(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年多的历史)、斗鱼、陌陌一类的应用,都在攻占这片火热的市场。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直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类的娱乐。很多人都告诉过我,因为二三四线城市的居民业余时间更为充裕,所以他们中间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直播作为打发时间的方式。通常,主播只是简单地直播自己吃饭、看电视或者仅仅是讲述自己生活的点滴。
直播状态的映客UI,普通人直播自己的生活
在中国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们会花钱为他人购买“虚拟礼物”。这一变现的手段在实质上和直播密不可分。当年轻的女主播开始直播时(联想一下真人秀),很多男性会为她送上虚拟礼物,以换取女主播的关注。很多时候,有些男性还会为换取女主播的关注而相互竞争---经常会引发竞标大战(为打败对手而追加各种礼物:从拥抱到樱花,到虚拟游艇和邮轮),正中主播和平台的下怀。此外,Twitch的模式也风靡中国。游戏玩家在直播时,很多用户会发送礼物以示对主播分享经验和窍门的尊重。
Instagram的滤镜功能是它最初的价值定位所在,但是这项功能最终演变成了排在社交属性之后的第二级功能。在中国,各款应用将滤镜功能直接做成了产品。美图公司有一款名叫美拍的应用,几乎全中国的女性都会用它来美化自己的照片。美图有多种多样的编辑功能,远远超过我们所知的各种Instagram滤镜。 用户可以选择给自己的照片化上遮瑕妆、提亮肤色、瘦脸等等。母公司美图甚至专门推出了一款用于自拍的相机,购买者和用户数量还不少。拍摄后用户会把照片发回他们常用的苹果或者安卓手机。表情也在中国大受欢迎---不仅可以在微信内发送表情,还有一款专门的名叫Faceu的应用。
美拍的编辑功能
在西方,我们的广告生态系统十分成熟,并且是互联网消费经济的动力,广告本身就是变现的过程。 但是在中国,广告生态系统的发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手机应用将互联网商务作为变现的工具。 阿里巴巴/淘宝仍然占领着霸主地位,但是后来小红书的出现填补了空白,满足了一项刚需:营造精心维护之感, 培养品味。 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几乎没有生活方式类的电视节目和杂志等的存在,所以很可能即将出现一个将品味培养做到极致的大体量电商。 或者会出现一个像京东这样,提供货真价实的高质量商品和快速物流的平台,因为中国的新一代消费者对高质量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场博弈很像市场上两巨头使出全身解数的一场战斗:支付宝(阿里巴巴推出的)和微信。 我走进每一家酒店、咖啡馆和餐馆都会看到“欢迎使用支付宝”的标识。 阿里巴巴正在开展全方位的市场宣传和合作伙伴拓展闪电战,以确保自己拥有此付款机制的绝对主导。 然而,我在中国询问过的很多人都说他们更喜欢用微信支付,因为自己的朋友们都在用微信。而且,他们还经常向自己的同事和朋友推荐P2P的支付方式。 这一社交因素是否强大到能从支付宝手里抢来市场份额,我们拭目以待。
在实体店中使用支付宝
微信是中国移动应用界公认的王者。 Facebook继续将功能拆分到不同的应用中(通用功能:Facebook, 照片:Instagram, 通讯:Messenger, WhatsApp)的同时,微信继续将大量的功能融入同一个应用中。我们GGV此前对粉碎化与集中化进行过对比。 简而言之,此款应用在中国的普及度惊人。 几乎在我参加过的所有会议中,每个人都会拿出自己的手机扫别人的微信二维码。 虽然这个行为在美国一直没能普及开来,但是在中国几乎成为了人们的本能。 在交友之外,二维码在中国的应用同样广泛,它的普及度延展到其它多个领域(商家使用二维码引导人们关注其社交账号,为线上商店引流等)。
使用中的微信二维码功能
中国的年轻一代将目光转向了一位老朋友:QQ. 08年到09年时,QQ非常流行。 这个应用像野草一样疯长,每个人都在使用。 然而,随着微信的流行,QQ慢慢地退到了幕后(和其它很多已经衰落了的社交平台一起,比如51同城和人人等)。 虽然说QQ并没有彻底退出市场过,但是目睹这种状况时的惊讶就像看到MySpace突然被美国的Z世代(95后)复活了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QQ和微信均为腾讯旗下的应用, 这二者在中国社交应用中占有霸主地位。
我脑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如果Facebook获准在中国以合资企业身份运营,他们真有能力在中国和腾讯抗衡吗?有,也没有。在三四五线城市,肯定毫无胜算。 这些城市的用户几乎没有任何申请Facebook账号的动因。 但是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比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Facebook肯定能在市场中占领主要地位。
这些一二线城市中很多中国公民都有在海外工作或留学的经历,有亲戚朋友居住在在中国之外的地区,通常和在中国之外的人有或多或少的联络。 在这些地区,Facebook相对于腾讯有着明显的优势(腾讯在中国之外的覆盖质量较低),并且很容易建立起常用用户群。 作为一个以谷歌雇员身份见证谷歌在进入中国短短几年后就离开中国的人,我十分好奇Facebook在中国会有什么举动。 我感觉,Facebook会采取和谷歌很不同的手段。
最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在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激动不已,充满希望。 我清楚地记得,我2009年离开中国的时候是这样,这次回来发现情况仍然如此。 同样让人赞叹的是这里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我不会忘记我参加周五晚9点或者周六下午2点的会议时,发现办公室一半以上的人都还在卖力工作着。 当我问起他们的时候,得到的回答的中心思想是“我的父辈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有责任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 这里的人求知若渴,希望创下伟业。 这些事实十分鼓舞人心,我认为这种精神在未来会继续推动中国不断发展的科技生态系统。 我期待在2017年再次回到这里。 最后,如果你是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想借此趋势发展,就来GGV和我们聊聊吧!